以人为本:信息技术发展给图书馆带来的本质变化

时间:2022-08-18 12:47:22

以人为本:信息技术发展给图书馆带来的本质变化

[摘要] 目前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突飞猛进,云计算、云服务、互联网、移动图书馆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为图书馆服务带来深刻变化。对此,我们一方面要从技术角度予以关注,另一方面要从人文理念的角度加以关注。从人文理念看,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真正彰显和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文理念,这是现代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最本质的变化。

[关键词] 图书馆 信息技术 以人为本

早在1994年,新加坡就在一份文件中提到了图书馆“范式演变”的7个方面:①从图书的保管者到服务本位的信息提供者;②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③从本馆收藏到无边界图书馆;④从“我们到图书馆去”到“图书馆来到我们中间”;⑤从按时提供到及时提供;⑥从馆内处理到外包处理;⑦从区域服务到国际服务[1]。这描绘出了图书馆发展的前景和基本路径,至今仍未过时,近些年图书馆的发展现实也正表明了这几个方面的展现和具化、深化。概括地说,这些变化的核心就是图书馆要以人为本以及如何做到和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理念、是目的,如何做到就是方法、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紧密交织在一起。吴建中先生也在上世纪90年代较早提出图书馆重心转移的问题,即工作重心由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业务重心由第二线向第一线转移,服务重心由一般服务向参考服务转移[1]。不难看出,这三个重心从根本上说还是“人本位”的问题。传统图书馆一直是以书为本位,认识到应该以人(读者)而不是以书为本位,这是一个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体现了图书馆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而这一意义和价值的真正实现,又不纯粹是观念领域里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来推动的。基于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带来重大影响,使得图书馆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本质则是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内容。

1 高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从电脑网络产生并应用到图书馆领域以来,信息技术不断推动图书馆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不断提升图书馆信息处理能力和服务效率,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国家也非常重视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十一五”期间,就有一批涉及信息技术的大型项目,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简称CADLIS)、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2]。此外还有一些各地方图书馆涌现的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显示出图书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新一轮大发展的前夜。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阅读等新技术有可能再一次深刻改变世界信息传播的基本格局,改变社会信息服务的原有模式[2]。让我们来看看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图书馆这样的新技术、新服务是如何将以人为本推向极致的。

1.1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机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机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通过云计算提供服务能力的服务称为云服务[3]。云计算是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李开复,2008)。美国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咨询的著名机构Gartner在其的2010年IT行业十大战略技术报告中,将云计算列在首位,认为云计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处于图书馆的数字化战略体系的前列[4]。我国正加大推进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力度。2010年10月,工信部与发改委正式发文,拟按照自主、可控、高效原则,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提出建设云计算中心(平台),面向全国开展相关服务,加强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有关安全管理规范的研究制定[2]。

云计算、云服务使图书馆服务不受空间限制,为图书馆资源共享提供一站式服务,有利于图书馆的整合集群和协同管理,进一步促进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读者服务,实现人们所追求的书人相联、人人相联的新型图书馆。云计算技术支撑下的云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把分散的图书馆设备、资源、数据等与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大型的存在于网络的数据库,向广大用户提供统一界面的新型图书馆服务[5]。

1.2 物联网技术

所谓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器与互联网相衔接,进行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5]。物联网被称为影响图书馆的第四代技术,它是云图书馆应用的高级阶段。物联网和云计算相互结合,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无时不有、无所不含的信息空间,实现泛在图书馆的构建,为读者和用户带来全新的服务,同时也更有利于馆际的协作和整合,实现多馆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自由存取才有了极大可能。而自由存取对于读者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馆长史蒂尔曾引用科幻小说家史特林的话说,“信息不是数据,而是‘注意’(attention)。不出几年,你就可以把整个国会图书馆装在你的口袋里。但你不可能通读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也许在调出它的百分之一中的十分之一之前,你已经见上帝了。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调出你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是真正的信息经济学的开端。问题不在于谁拥有图书,谁出版图书,关键在于存取。进一步说,还不在于存取本身,而在于告诉你如何去存取的指引系统。”[1]

1.3 移动图书馆

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10年,美国有超过44%的大学图书馆和34%的公共图书馆都为用户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未提供移动服务的图书馆中,有40%的图书馆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推出[6]。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泛在图书馆服务和对用户提供进一步个性化服务方面大有作为。目前我国在移动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方面主要是通过技术调整将图书馆服务内容与已广泛使用的手持移动设备充分结合。2011年7月推出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18亿,占到总体网民总数的66.5%,移动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另据预测,2013年,世界范围内手机等移动设备将超过PC机,称为最通用的网络访问工具。这样,移动图书馆产生的景象便是不仅让“图书馆来到我们中间”,而且是先让我们个人随时将图书馆携带在身上,这种景象将会越来越普遍和常态化。这无疑是读者的福音。

上一篇:莱阳某中学微机室的一次雷击事故分析及补救措... 下一篇:浅议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