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茶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17 08:29:47

福建省茶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茶产业作为福建省特色农产业,茶产业集群产业链已具有一定的雏形。但不容忽视的是,农药含量高、茶产业物流结构缺陷、茶叶附加价值低等问题对福建省茶产业的发展形成阻碍。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宽茶产业链、推动实体店与电商合作、建立企业与加工户合作等有利于增强茶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茶产业集群;茶产业链;问题;对策;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36-03

一、福建省茶产业集群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全国茶叶年产量为179万吨,福建省茶叶产量为32.1万吨,占比17.9%,产量位列全国首位。同时,全国茶园面积为2 280千公顷,福建省茶园面积达到221.46千公顷,占比9.7%。福建省茶类品种繁多,是绿茶、红茶、白茶及青茶(又称乌龙茶)的发源地[1]。最著名的当属以闽南的安溪铁观音、闽北的武夷岩茶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

(一)福建省茶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广泛

1.福建省茶叶产量增长迅速

茶叶产业在福建省农业中,是具有明显优势且生命力旺盛的蓬勃产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政府、社会各界及农业工作者的关注。福建省茶叶的生产在种植面积及产茶产量方面一直是不断进步的,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绩。

2012年福建省实际拥有茶园面积为221.46千公顷,比2003年的138.58千公顷增加了59.8%。茶叶总产量达32.1万吨,比2003年产量增加了17.08万吨,涨幅达113.7%。近10年来,种植面积及总产量都都是保持连续增长态势,种植面积平均增长率达到5.23%,总产量平均增长率达到8.44%。除2003年及2010年,10年内福建省茶叶产量增长率都保持在7%以上,峰值出现在2005年及2007年,分别达到12.41%、11.89%。

2.福建省茶叶生产分布广泛

福建省产茶区域广泛分布于九个地级市。根据福建省各地级市统计局整理得出,2013年,福建省各地级市茶叶总产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如表2所示[2]。九个地级市平均增长率为6.99%,其中福州、泉州两地,相比上年增长率超过10%。

数据来源:通过福建省各地级市统计局整理得出。

宁德市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3.31%,泉州市茶叶产量占比全省茶叶产量的19.19%,漳州市及南平市分别占比达17.02%。泉州市茶叶产量占19.19%,比上年增长10.5%,双高指标,是九个地级市中最突出的。

(二)福建省茶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特色鲜明

福建省茶类繁多,生产有青茶、绿茶、红茶以及白茶4种茶类。

青茶(又称乌龙茶)盛产于福建省的安溪、武夷山等地。铁观音及大红袍为福建省青茶的代表作。

福建省绿茶主要产自闽东的宁德市、福州市,闽北的三明市、武夷山市,以及莆田市等地区。顶峰毫、雪峰白毛猴、云峰毛峰、莲心茶等为福建省绿茶的代表[3]。“世界名茶”描述的就是来自福州市的茉莉花茶,乃福建省绿茶的特色。

福建省白茶较为集中区域为政和县及福鼎地区。福建省白茶具有保健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受到关注度上升。白毫银针是白茶中最为典型的茶类。

(三)与福建省茶产业集群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为了更好促进茶产业集群的发展,福建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探索,逐步制定出与福建省茶产业有关的政策法规,如《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是全国首个关于茶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对福建省甚至全国茶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福建省《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家以上茶叶企业在国内上市,3家以上茶叶企业在境外上市。福建省财政厅因此对福建省茶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积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家级品牌的茶叶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南平、三明、宁德3地市的茶叶深加工企业进行财政补助。

二、福建省茶产业链现状

福建省的茶叶产业除了乌龙茶、绿茶等多茶类的生产与加工外,与茶相关的各式茶具以及茶旅文化等也已成为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2012年,全省的茶叶企业有10 000多家,精制茶加工类企业900多家,初、精制加工厂有9 000多家,主要分布在泉州、宁德、南平和福州等市。其中,泉州市的占比最大为35%,其次是南平市18.3%、宁德市17.7%、福州市14%,还有15%分布在厦门、龙岩、莆田等地。此外,福建省知名的龙头企业有174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181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有12个、省著名商标有57个[4]。安溪茶区、武夷山茶区、宁德茶区等几个重点茶产业集群区的茶产业链都有起步,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安溪茶区

安溪县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是福建古老且影响力充足的产茶区域。茶叶产业对安溪全县的经济、就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重要推动作用。2013年,安溪县产茶总量达到5.1万吨,同比上年增长幅度为10.43%。安溪茶区形成了种植户只负责种植,加工户进行采购加工,分工合作形成了一体化的的产业链结构。茶叶产业主要经营模式为内外相连,农户、加工户一体化、共同发展[5]。安溪县茶配套商品生产企业已有500多家,从业人员数万人,涵盖茶工业、茶旅游、茶会展、茶学教育等领域。例如八马茶业是安溪著名的龙头企业之一,拥有独立的生产基地,可集中加工茶产品,同时注重文化传播,品牌建设[6]。近几年设立的海西茶业基地与中国茶都、茶叶深加工区等,使安溪成为全国重要的茶产业链集散地。

(二)武夷山茶区

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武夷山国民经济的增长。2013年,武夷山茶区实有茶园面积达13.8万亩,全市注册茶企1 215家,从事茶叶相关工作近6万人。武夷山茶产业集聚明显,但经营规模小,通过现有几家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初具规模的生产基地,依托旅游业推动,从而使武夷山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武夷星于2001年10月创立,已发展成为武夷山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及加工厂,致力于传播茶文化,产销结合,主要生产青茶、绿茶、白茶、红茶等茶类。通过武夷山规模茶企引领较小企业,竞争与合作并重,通过市场调整茶叶价格,维持在合理且稳定价位,同时保证茶叶品质[7]。

(三)宁德茶区

福建省最大的茶区是宁德市,茶叶产业已成为其重中之重的产业,对财政、企业及农业工作者的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2012年,宁德市涉茶总值近27亿元人民币,全省年产茶量有三分之一来自宁德茶区。宁德市茶园经营分散到一家一户,农户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条形成较为完整。近年来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加工能力增强,品质不断提高,内外销售并举,构建起完善的销售网络,品牌层次分明。例如,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1996年建立于福建宁德福安市,常年来打造独特的红茶品牌,致力于将坦洋工夫茶推广至世界。该公司包含种植、加工制造、销售体系,科研开发等多项业务[8]。

三、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茶产业已然发展为特色与实力并行的产业,集群规模初具,产业优势较为明显,成为福建省经济的重要来源。但是在产业的生产种植、加工制造、销售网络等多个环节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全省茶产业的集群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一)茶园开发缺乏规划

由于茶叶行情走俏,产量与价格居高不下,许多农业工作者为提高收入,肆意开垦山林种植茶苗。茶苗种植过程中需要松土,土壤稀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继而使土壤失去生产的能力,种植户加大农药投入,使茶园土壤循环利用价值。在这样肆意妄为的开辟茶园及大量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不仅对茶叶品质产生强烈影响,也不利于茶园的长远发展。

(二)茶叶产业链不完整

福建省广泛分布的小规模作坊是目前主流的经营模式。由于企业规模等一系列问题,真正拥有茶园基地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茶叶来源分散于众多家庭经营作坊。该模式下使得茶叶的数量、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对茶叶加工、销售、运输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

茶产业链应由较具规模的企业牵头,吸引与茶叶相关合作组织加入,结合成追求共同利益的团体。而福建省以家庭式经营为主,难以形成规模;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够,使加工企业集中程度低。加工企业与客户间供需难以平衡,时而导致茶叶囤积,时而导致满足不了;相互间存在不对等的利益需求,没有良好的组织规划,对茶产业链及茶产业的竞争力有损害作用。

(三)茶叶单产值低

2011年福建省茶叶达到1 401千克/公顷的单产值,略高于全国其他省份。但是对比与世界其他产销茶叶的国家,福建毫无优势[9]。各主要产茶国的单产值远高于福建的1401千克/公顷。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不足,生产模式较为传统。目前的产业现状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茶产业中的新兴技术难以实际运用[10]。

(四)茶叶产品附加值少

福建省茶产品附加价值低,例如武夷山大多数茶企受资金投入不足影响,生产设备较为陈旧,生产工艺较低,管理水平落后。大多数为家庭式作坊,茶叶加工主要是初加工、制成成品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如药用茶、保健茶、液体茶等较少。逐渐成熟的茶叶市场,引发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利润有所下降。因此开发茶叶产品的附加价值,成为争夺茶叶行业利润的必要手段。

(五)农药含量过高

在福建省茶叶的生产过程中,由于部分茶农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成为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福建茶叶的出口贸易。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打击中国的茶产品,相继对中国实施贸易壁垒,通过农药含量标准的提高来阻碍中国茶产品进入他国市场。农药问题已然成为阻碍茶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六)茶文化氛围有待加强

对比其他产茶省份,福建省茶叶氛围相对浓厚,福建人民在茶道及日常饮茶方面都是很重视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规律、习惯的变换,对茶文化关注度明显下降。想要将福建省建设成为世界闻名的“茶省”,仅靠目前的文化氛围是不够的。如何使更多群众加入茶文化的建设中来,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仅仅依靠媒体和企业是不足以塑造优质茶文化的。

(七)茶产业的物流结构缺陷大

区域化茶产业发展,物流是否能够有效且合理运作起到重要作用。茶叶产业有极强的时效性,保存不慎将会导致品质急剧变化,贬值迅速。因此需要使用有冷藏柜的车辆进行配送。目前这类型车辆的严重缺失,是茶产业物流结构中的重大缺陷。茶企的物流体系中缺乏系统且完善的标准,运输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同时,第三方物流没有建立专门针对茶产品运输的体系,使得信息延迟,生产、运输及销售相关资讯传递受阻。对种植户、加工制造企业等造成极大的压力,对产业链的发展极为不利[11]。

四、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茶产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一)全面拓宽茶叶产业链

两岸间关于茶叶的交流日益密切,许多有经验的茶商开始在福建省创业。先进技术的引进,新颖的经营模式、品种的更新对福建省茶产业有突出影响。但是,福建省茶叶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偏少,为了追求市场有限的利润,将茶叶产业链延伸是必然的选择。如把与茶叶相关的茶食品、茶具、茶工艺,茶文化等产业相互融合,全面拓宽茶产业链。

(二)开发茶产品多样用途

延伸产业链可以从拓宽产品拓宽产品用途入手,挖掘当前未被重视的产品功能。例如风味茶、功能茶、保健茶、科技茶等等,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系列的产品。茶叶的药用价值是原本应该被人们重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被人们轻视甚至是忽略的地方。因此,重视茶叶的药用价值研发是延伸茶产业链的方向之一。重视茶的保健作用,重视保健茶的开发,开发新的茶叶品种。通过不断的提高行业标准,引领茶叶发展的世界潮,实行茶叶链的绿色生产[12]。

(三)建设生态、休闲茶业

除了产品链的延伸,对茶园景观的构建、茶文化节的塑造、茶艺比赛的推广等,都是延伸茶叶产业链的方法。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应为结合休闲、生态、娱乐的综合型旅游。例如,台湾建设的观光休闲茶旅,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多样茶类文化的活动,将新兴的经营理念与茶业发展相结合[13],将茶产业当成一种文化进行建设,对其予以宣传,加以推广。将福建省的茶文化深入发展,充分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并与旅游业相互结合,使三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四)构建农村合作社,加速产业组织化

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适当地发展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中的组织作用,引导和改变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的建设,逐渐形成规模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合作社促进,农户支持的模式。三方结合,共同追求利益、分担风险,提高产业组织化,从而促进福建省茶产业综合竞争实力[14]。

(五)实体营销与电子商务营销齐头并进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或建立网站,将企业文化和茶叶产品通过互联网拓宽渠道,从而推动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在这个数字信息时代,除了运用淘宝等网络平台进行简单销售,运用新型的自媒体营销已成为主流。如利用微信、微博等运营,可以达到培养特定目标人群、针对性进行推广、收集一手数据、品牌宣传、茶文化氛围渲染等多重作用[15]。

(六)茶叶企业密切加强与加工户合作

企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担当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力量,是影响力十足的环节,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最有活力。通过加强茶叶企业与加工户的合作,带动加工户进行茶叶的加工制造,为其提供技术、设备等,使加工户制作出满足企业及市场要求的产品,既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及数量,又对茶叶品牌起了促进。

(七)建立高校与茶叶产业合作

茶叶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技能是使用“土方法”传承下去的,即父女、父子间的传承。这种传播方式容易造成技能的失传。因此,建立高校学生与制茶专家的联系,发扬传统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壮大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2014年安溪开展的首届大学生茶叶初制赛,通过学生与制茶高手结对子的形式参加比赛。该赛事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年轻群体注重茶叶产业,为培养新一批有文化懂茶道的人才打下基础。

建立科研实践基地对高校及茶叶产业能起到双赢效果。高校师生实地考察学习,进行土壤观察、检测、分析等。将分析结果进行反馈,可以为该地区茶园建设提供建议,为种植户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徐枫.武夷山岩茶品牌建设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2] 钱伟强.基于产业链拓展的闽台茶业合作深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3] 赵冬梅.找准产业化发展的路子[J].农村经营管理,2009,(8):46.

[4] 杨江帆.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2:48-51.

[5] 张磊,吴志丹,杨如兴,邬龄盛,尤志明.2009年福建省春茶产销概况与启示[J].茶叶科学技术,2009,(2):1-4.

[6] 马军,李秋晨,张锦华,林影.准确定位市场 加快坦洋工夫红茶发展――记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0,(12):55-59.

[7] 王丽敏.福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8] 余文权.安溪县茶叶产业链的整合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9] 张文锦,王峰,翁伯琦.武夷山市茶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学报,2012,(11):1264-1268.

[10] 程长琴.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3,(3):225-226.

[11] 王建华.供应链管理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3.

[12] 刘春腊,徐美,刘沛林,穆松林.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培育路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1,(12):2376-2385.

[13] 彭禧阳.中国茶叶贸易环境及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刍探[J].农业考古,2012,(5):204-208.

[14] 冯廷.提升中国特种茶国际竞争力的思考[C]//中国农学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发展

论坛文集.中国农学会,2003:3.

[15] 向建红,蒋晓丽.武夷山茶产业竞争力内部优劣势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6):67-70.

上一篇:基于情感化设计的APP应用研究 下一篇:浅议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