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艾滋病流行态势及防治

时间:2022-06-09 04:44:58

【摘要】 针对艾滋病所引发的严重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我省不断加大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主要从八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该病的流行,随着这些综合措施的全面贯彻实施,对我省艾滋病的防治也将会引起重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 预防和控制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也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病死率极高的病毒性传染病。自1987年1月我省发现首例华侨艾滋病病例后,即开始进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随着艾滋病疫情逐步蔓延扩散,防治力度也随着加强,近几年,在政府的强势主导下,力度更大,已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 流行态势及特点

福建省艾滋病最早源于境外感染传入。90年代中期后逐渐从境外感染传入为主转变为境(省)内扩散二者并重的态势,其流行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1994),主要是劳务经商人员、非法出境人员、华侨和外国人等在境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感染HIV后传入,病例发现数较少,在境(省)内发现的主要是少数配偶间的传播;第二阶段(1995-2001),在境(省)内性乱人群中发现了HIV感染者,AIDS病人数增加较为明显,传播速度加快。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HIV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家庭聚集性病例不断发现,自2002年发现首例母婴传播病例以来,历年陆续有新病例出现;各类人群的哨点监测均有发现HIV抗体阳性病例,在吸毒人群中发现的本省籍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吸毒者中同时存在经性接触途径感染HIV的病例。

截至到2006年10月31日,福建省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49例,艾滋病病人340例,死亡189例。男女性别比为2.216:1,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34.66±11.34岁,≤19、20-29、30-39和≥40岁年龄段,分别占3.2%、31.4%、38.3%和27.1%。81.7%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汉族。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大专文化程度分别占22.0%、22.0%、10.9%和4.5%,不详占35.7%。本省籍772人,外省籍377人。从地区分布来看,福州地区报告的病例数最多,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12例,其他依次为泉州180例,厦门89例,宁德66例,漳州62例,莆田57例,南平28例,龙岩26例,三明22例,另外不详7例。

本省艾滋病流行的传播途径主要仍为性接触感染,约占发现病例的80%,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约占10%以上,目前仍呈上升趋势。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暗娼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有较为明显上升,但全程使用率仍不高;吸毒人群不断壮大,注射吸毒比例明显上升,存在在该人群中爆发艾滋病流行的危险。总体疫情呈现向内陆地区播散、流行速度呈上升,以及存在着从重点、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和普通家庭播散的趋势。从流行形势来看,我省的艾滋病疫情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二 防治工作

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不断出台各种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措施,并从机构建设、协调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当前来之不易的防治局面。

(一)政策与措施

2001年4月,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0)》;2002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卫生厅印发了《福建省有关部门(团体)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职责》,确定各有关部门(团体)关于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职责,逐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推动艾滋病、性病各项防治工作的落实。为加大遏制艾滋病在我省蔓延的力度,切实将各项艾滋病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尽快明确感染人数,有效实施预防和关怀救治措施,建立以农村乡镇和城镇街道为基础的综合预防和医疗服务网络,控制艾滋病病毒在我省的蔓延,贯彻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精神,根据《福建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l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及2006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卫生厅《福建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明确了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

(二)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动员多部门参与

2004年省政府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并设立办公室(常设机构在省卫生厅)。

各地市也都相应成立了工作委员会或协调小组。作为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任务之一,省卫生厅加强了组织领导,组建了各活动领域专门的技术专家组,包括监测检测小组,宣传教育干预小组,临床治疗关怀小组,性病管理小组、血液管理小组等,为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督导。

在政府牵头领导下,调动多部门参与,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与成效。主要体现在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不单纯依靠卫生部门一家的力量,目前吸收了计生、妇联、红会等部门或群团人员参与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形成多部门参与艾滋病防制的良好氛围。

1.与团省委合作。在我省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和世界银行贷款卫Ⅸ项目地区开展“青春红丝带”活动,青年志愿者以乡村为重点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同伴教育等活动。

2.与省公安厅、省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合作。在福建省开展针对吸毒者的“美沙酮”替代治疗门诊,2006年10月经国家工作组审批,我省已有5个门诊点开诊并接待病人。

3.与教育部门合作。在项目地区建立教育基地,在中学、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禁毒等宣传教育工作。

4.与媒体合作。定期在省地市级电视、广播、报纸上播放和刊登艾滋病相关信息,开展艾滋病宣传进社区、系列报导和专题报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和效果。

5.与计生、工青妇、红十字会等有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合作。结合自身特点,在青年妇女、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中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了上述各类人群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技能。各级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青春红丝带”活动,通过培训、座谈、“面对面”教育,进村入户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同时,根据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的特点,在各级工会配合下,深入企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制作宣传栏,举办图片展、知识讲座、宣传咨询,开展同伴教育,安装安全套自动销售机等。宣传、卫生、科技等部门还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机会,在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农贸集市、赶墟等机会和地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

6.与公安、司法部门合作。在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监狱等场所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举办讲座,组织收听收看音像节目,发放宣传材料等。此外,还对民警进行了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培训,消除恐惧心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会对被拘留、收容、劳教、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管理。

此外,各地、各部门还结合各自的特点印制各种宣传材料,在每年的“国际妇女节”、“国际禁毒日”、“世界人口日”等相关卫生日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大防治经费投入,强化项目活动管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省卫生厅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对艾滋病的防治给予特别关注,从人财物方面给予重点投入,并且力争世界银行控制艾滋病性病540多万美元的卫Ⅸ贷款项目,首先在泉州、漳州、龙岩和宁德地区开展防治工作,以求积累有效防控经验,再向其他地区辐射。

为控制艾滋病病毒在我省的蔓延,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加大用于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2005年全省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1400多万元,2006年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近1200万元,工作主要涉及检测筛查、宣传教育、干预工作、治疗关怀、血液质量安全、干预物品治疗药品采购、检测设备试剂采购、预防母婴传播、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及综合效果评估等10个主要领域。

为更好地利用专项资金、加强管理,促进项目内容的实施,推广项目工作经验。在2005年各地开展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和基线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在制订2006年福建省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项目目标和总体活动安排计划时,对涉及干预、健康教育、监测筛查、实验室建设等领域的8个类别项目活动实行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管理,共投入经费438.3万元。由省卫生厅组织省专家组对各地上报的项目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审,获得批准的项目申请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省技术专家工作组。省卫生厅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后,根据有关规定通过财政统一拨付现场活动补助经费给各项目实施单位,部分仪器设备由省级统一招标采购配置。按照项目监督和评估的要求,省卫生厅组织项目评审专家组在项目执行中期和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和综合效果评估,要求各实施单位项目结束后完成 “项目总结评估报告”,各类项目实施、完成情况作为今后有关单位申报、批准项目活动的参考依据。

(四)建立健全实验室网络,加强疫情和行为危险因素的监测,开展防治科研

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是发现和确认HIV/AIDS病例的最主要手段,其次,通过对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传播途径及可能来源,第三,开展主动监测,在高危人群中设立哨点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点,结合这些工作,了解本省艾滋病流行现状与趋势,并且,通过科研,提供防治工作中的重点技术需求。

1.实验室网络建立。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艾滋病检测确认实验室是1992年卫生部首批批准的确认的8个实验室之一,承担全省HIV/AIDS病例的确认检测工作。自建立起即注重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和自身能力建设,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中国CDC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参比实验室的能力验证考核,多年来一直被评为“HIV确认优秀实验室”。在我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包括全省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采供血系统等的实验室)技术支持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随着HIV检测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为了加强检测网络的建设,2006年9月省卫生厅把省疾控中心HIV抗体检测确认实验室升格为“福建省HIV抗体检测确认中心实验室”,同时也将陆续在我省符合条件的地级市CDC组建HIV检测确认实验室。根据《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的要求,采取分级管理方式,即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省HIV抗体检测确认中心实验室之下,有3个HIV抗体检测确认实验室,8个HIV抗体检测初筛中心实验室和154个HIV抗体检测初筛实验室,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检测监测网络系统。

2、加强监测。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包括常规监测、哨点监测、专题调查和行为学监测。由省疾控中心统一制订监测工作方案并下发到各监测点,每个年度均进行一轮血清流行病学和行为危险因素的现场监测。根据福建省以性传播途径为主的特点,重点监测人群主要为暗娼(服务小姐)、性病门诊就诊者、吸毒者等,同时也对大众人群、青年学生、流动人员开展了调查活动。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血清学监测点38个,行为学监测点49个,综合监测点3个。其中国家级HIV血清学监测点10个,综合监测点3个;省级防治项目管理在10个县市设立监测点,其中血清学监测点4个,行为学监测点6个;在2个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设立监测点6个,其中血清学监测点2个,行为学监测点4个。此外,在我省的卫Ⅸ项目地区也建立血清学监测点14个,行为学监测点23个;在省级卫Ⅸ项目监测对照点8个地区建立血清学监测点8个,行为学监测点16个。各类监测点已基本覆盖全省各地市,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系统,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较为准确地反映我省艾滋病流行情况和趋势,同时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提供了依据。

3.重点防治科研工作。着重解决传染源追踪、疑难病例诊断和耐药性监测等问题。我省HIV确认中心实验室在完成艾滋病防治任务、掌握疫情动态的同时,也抓紧开展相关的艾滋病防治科研工作。首先研究发现了我国首例HIV-2病毒感染者;1999年启用P3实验室进行艾滋病病毒的研究工作,已成功分离艾滋病病毒毒株40多株,并向国家HIV毒株库赠送了其中部分毒株。采用添加神经氨酸酶新分离技术,有效提高了病毒分离率;此外,引进HIV微量全血分离法,适合于新生儿HIV感染的鉴定,也是国内首次报道。利用现有的HIV分离株制备免疫荧光抗原片,成功地用于HIV抗体确认的补充手段,大大提高了HIV检测的能力。

开展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了福建省HIV-1流行毒株亚型与艾滋病流行的关系。目前我省流行的HIV-1亚型主要为A、B、C和E 4种亚型,这项研究为HIV流行的监测、传染源的追踪及疫苗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还开展了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对卡氏肺囊虫肺炎及弓形虫感染检测诊断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实验室诊断方法,为开展对艾滋病病人的机会性感染治疗奠定了基础。

用反向遗传研究技术,首次在国内建立了CRF-AE亚型的感染性克隆,为艾滋病毒耐药性的表形鉴定打下了基础,并且研制成p24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将用于HIV/AIDS的抗原检测。

(五)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

几年来,我省坚持多部门合作,共同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各地注意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同伴教育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充分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避免被感染的技巧,鼓励群众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

1.“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全省各地都在当地的广场、商场、车站、码头等群众聚集的地方举办大型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临床、预防等医务人员都到现场服务,为群众进行咨询义诊、指导安全套使用、发放相关健康教育资料等服务。有的地方还结合当地的风俗,举办踩街、游园、灯谜、签名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扩大社会宣传效果。

2.农村和基层社区的宣传工作。农村和社区是我省艾滋病防治宣传的重点,主要采取多种形式传播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信息,提高公众的艾滋病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营造全社会参与、关心和不歧视艾滋病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县市的社区把防艾宣传融入社区工作,通过在社区的“市民学校”或文明学校普及艾滋病知识,定期在宣传栏上刊出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和知识,加深群众对艾滋病的了解。立足于社区、对大众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省级资助全省每个设区的市经费用于针对大众人群或特定人群的大型宣传活动,要求年度内开展的次数不少于2次,并且要求当地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进行现场报道或新闻报道,扩大宣传效果。同时为每个城镇中的社区居委会组织提供宣传活动经费,覆盖率达到100%,要求每个社区年度内开展1-2次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针对重点覆盖农村和基层社区的宣传要求,相关的宣传材料由省级统一印制并通过各级卫生机构、计生协会等组织发放,全省宣传材料入户可覆盖到300万户以上(达到覆盖30%万户以上)。省级资助8个县区立项开展户外宣传广告制作,在城镇主要街道、高大建筑物、交通要道、车站、口岸、社区、集市等主要地段户外树立宣传广告牌,并要求每个执行项目的地区制作大型宣传广告牌不少于3处,使用期不少于1年。同时资助8个立项县在每个行政村的村头村尾、主要地段刷写防治艾滋病宣传的墙体广告5条以上,设立宣传栏,张贴统一印制下发的宣传海报;要求覆盖辖区内行政村80%以上。省级技术指导单位(省疾控中心)为各项目地区提供下发了宣传广告电子光盘及乡村墙体广告宣传标语参考内容供各地使用。

3.利用“青春红丝带”活动进行针对青年的宣传活动。建立学校教育基地,旨在覆盖全省学校的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开展以生活技能培训为主的艾滋病防治主题活动,2006年由省级资助10个项目点的学校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涉及7个市区的大中专院校和普通中学,主要由当地的教育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所在学校共同协调开展活动,制定学生培训教育计划,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要求每个学校举办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试点,宣传教育活动覆盖到全校学生。省级负责组织编印有针对性的师资教学材料,制作学生健康教育处方折页、宣传版等宣传品等发放到各项目学校,对新生发放人手一册“健康教育处方”,对各项目点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同时邀请省内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一定经验的全国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长乐、晋江等地的项目单位介绍工作经验。2006年,由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制了学生健康宣传教育处方50多万份,并通过教育部门发放到各地中学。根据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对大中专生、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及性知识、性道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抵御艾滋病病毒侵袭的能力。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还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同伴教育等活动。

4.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参与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宣传部门按照省委宣传部有关艾滋病防治宣传专题会议的部署,利用覆盖面广的特点,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设置专栏或专题节目积极开展防治艾滋病和提倡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省疾控中心参与共同策划制作宣传节目,利用12月1日前后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周,在省级电视频道上连续滚动播放宣传广告、宣传字幕;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栏目连续播放有关艾滋病的专题节目;《新闻频道》邀请省疾控中心的有关专家现场直播讲解、讨论有关艾滋病的问题。“记者在行动”、“特别档案“等多个栏目组都拍摄过防治艾滋病的专题片。《福建卫生报》在每年的12月1日前后都编辑出版预防艾滋病的专版,组织各界群众参加有奖知识竞赛等。在全省性发行的报刊上刊登防治艾滋病宣传广告;制作宣传明信片3万枚,发放到省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全省各级相关部门,扩大艾滋病的宣传面和动员力度。

5.针对不同人群制作宣传教育材料。省级统一制作了海报、折页、画册等宣传材料共21种,包括自愿咨询检测、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干预、男男性接触人群干预、吸毒人群干预、大众人群宣传教育、农民工宣传教育和学生同伴健康教育等7大类,共480多万份。同时,为更好地方便工作人员在各种场所中开展干预宣传工作,扩大影响力和宣传效果,省级设计制作了艾滋病宣传告示贴、公文包、领带、毛巾、T恤衫、徽章、扑克牌等宣传品,并陆续将相关宣传品发放到各地项目执行单位,扩大对各类人群的宣传效果。

6.建立全省艾滋病干预工作经验交流的信息平台。为及时传达有关政策,传递全省干预工作动态,推广介绍先进的工作经验方法,省疾控中心2006年创建了《福建省艾滋病干预信息简报》内部交流刊物,面向全省各地的卫生管理、疾病控制部门及相关单位。2006年已发行了3期,有力推动了全省艾滋病干预工作的发展。利用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相应在现有的网络中设立防治艾滋病宣传的栏目。省疾控中心网站专门设立了“性病艾滋病防治”专栏,定期宣传信息及各种专业培训、技术参考、服务信息等资料,方便了普通公众知识查询和专业技术人员资料获取。

(六)组建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积极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

为遏制艾滋病在高危人群中的流行、防止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了解和掌握高危人群的状况、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改变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根据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建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通知》(闽卫[2004]函473号)要求,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12月正式成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科”,作为中心的一个内设业务科室,主要负责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和培训等工作,并负责全省干预活动计划的制定、技术指导,并对各地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同时全省各级疾控机构也相应建立起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科),专业技术工作人员近800名,初步形成全省干预工作队伍网络,并对各级专业工作人员进行了分批分级的全员培训。

1.开展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干预工作,扩大安全套推广项目覆盖面。

针对福建省艾滋病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的特点,各地干预工作队深入娱乐服务场所开展以推广安全套使用为主的综合干预活动。除卫IX项目的干预工作点外,2006年由省级资助经费设立18个娱乐场所干预项目点,覆盖全省22%的县区,重点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及咨询诊疗等外展服务,提供发放由省级统一印制的宣传材料和张贴画,提高目标人群知识知晓率、防护意识和技能,促进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和正确的求医行为。省级已采购专门用于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使用的安全套近20万只发放到各项目点及有关地区,提供免费发放,促进目标人群的安全套使用意识。

2.开展男男人群干预工作。

男男人群(MSM)是目前影响艾滋病流行态势的重点人群之一。以往我省在这一人群中开展的监测、干预等工作较少,2006年在项目管理中纳入了“男男同性恋干预”项目活动内容。目前主要由省疾控中心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在福州市MSM人群中开展调查研究和行为干预工作,同时也在厦门、泉州等地区开展前期摸底调查工作。

省疾控中心已组织了MSM志愿工作者,建立艾滋病预防工作的联系,对志愿者人员进行了培训,制作相应的宣传材料和安全套,专门采购了同志人群专用的安全套3万只,提供给志愿者在酒吧、公园、浴池等场所进行免费发放,目前每周发放的安全套数量达600-800只。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还利用同志人群的活动现场,结合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和派发安全套活动,利用省疾控中心中设立的VCT门诊接受同志人群的咨询检测要求。根据同志人群存在的性病诊疗需求情况,动员性病门诊医生参与外展服务工作,并在同志网站的艾滋病性病咨询服务栏目中提供知识解答帮助,扩大了艾滋病宣传覆盖人群的数量,并协助国家性艾中心在福州举办了一期全国男男人群干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织现场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3.开展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

针对吸毒人群的干预工作,开展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经国家批准,我省先后在厦门市思明区、福清市、古田县、泉州市和龙岩市5个地区分别设立了1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这些门诊点已于2006年10月份全部开诊并接受吸毒患者,在这些治疗门诊点,同时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咨询、抗病毒治疗监督服药等相关服务,目前各门诊点的就诊人数在稳步增长中。

为保证各门诊点的正常工作,由省级提供经费,购置了监控设备,统一印制了门诊诊疗需要的各种资料和宣传材料。各门诊点的工作人员除了选派人员参加国家级培训之外,省级工作组还专门邀请了相关的国家级专家到各门诊点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维持治疗水平,保证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还统一采购了检测试剂提供给各门诊点对就诊患者进行海洛因尿液检测、丙肝和HIV抗体检测,避免就诊者偷吸海洛因,正确评估美沙酮维持治疗预防艾滋病和丙肝传播的实际效果。

在2006年“6.26国际禁毒日”期间,省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还深入到省女子劳动教养管理所、省强制戒毒所等场所中对上千名学员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和小组个别咨询活动,同时使广大干警、在教人员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吸毒与艾滋病的关系以及改变危险行为的重要意义。

(七)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体现艾滋关怀

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这个政策的提出,不仅表明了中国政府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决心,也体现了国家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关怀。省疾控中心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就业务职能范围内做了以下工作。

1.开展自愿免费咨询检测(VCT)。2005年以来,我中心举办了四期自愿咨询检测培训班,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加强提供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力度。规划在2006年底前全省县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实现为社会公众提供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并在咨询点上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由省财政统一采购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试剂,培训师资,并要求将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情况通过信息报表系统定期上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扩大宣传效果,省级统一印制宣传海报3万份,宣传小画册、折页各7万份,对接受咨询和检测人员每人免费发放一份。目前全省所有县级及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设立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采取匿名、保密、免费的原则对社会提供针对危险行为的咨询和艾滋病检测服务。对于咨询检测活动中发现的病例及时转诊,纳入我省艾滋关怀的网络统一管理。在省疾控中心建立“爱心家园”等活动场所,为HIV感染者提供集中的活动地点,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教育,提供防治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材料。同时,采购了足够的安全套,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免费提供安全套。据2006年上半年统计,全省各咨询点接受咨询检测的对象有2000多人份。目前为止省疾控中心VCT门诊点服务量近800人份,约在其中发现1%咨询者感染艾滋病病毒,随着全省各咨询检测室仪器设备的到位和完善,接受咨询服务的人数必然会上升,这为尽快发现感染者、减缓艾滋病在我省的传播速度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2.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按照省卫生厅的指示,省疾控中心于2005年4月开始启动免费抗病毒治疗,为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提供抗病毒药物。目前全省有120多名符合免费治疗条件的病人接受抗病毒药物,同时购置流式细胞仪和病毒载量测定仪,定期为HIV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的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的检测服务。在1年多的免费抗病毒治疗对感染者或病人的观察过程,及从实验室检测随访的数据来看,80%以上的病人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尚未发现接受治疗的病人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大部分病人在治疗的6个月后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重返工作岗位,毫无疑问这个举措将对我省艾滋病的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开展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控制工作。目前已为3例感染HIV-1的孕妇实施免费药物阻断。

(八)开展卫九项目和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活动

世行贷款卫Ⅸ项目是我省目前开展的一个最大的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自2000年开展以来取得了许多可供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借鉴、推广的经验、方法。随着艾滋病防治形势的发展,项目活动也在向深度和广度延伸,该项目在明年6月结束。我们将总结卫九项目所取得的经验、方法,不但在卫Ⅸ项目地区也要在全省其它地区大力推广实施可行的、有效的工作方法。

长乐市、晋江市是第二批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是福建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目前在完善治疗管理模式,完善对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施的管理方式,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全省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经验。

2006年初,省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与省妇联联合举办了示范区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启动仪式,将宣传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5月份,省级专家还与国家级专家组联合对各示范区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技术支持,专家组对示范区工作进行了技术指导,对长乐、晋江两个示范区工作所取得的进展表示赞赏。8月份,召开了每半年一次示范区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总结各示范区最佳案例和典型经验,指导各示范区制定、修改和完善2006年工作计划。近一年来,各示范区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示范区工作与妇联、计生、共青团和工会紧密配合,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了妇女“面对面”宣传活动、青春红丝带“面对面”宣传活动、农民工宣传教育宣传活动等;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结合各种卫生日、宣传月活动,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充实了干预工作队伍,分片包干定点定期深入娱乐场所对服务小姐开展干预活动;依托性病门诊,为性病病人提供咨询宣传教育服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在外来员工集中的企业中开展同伴教育干预活动,扩大干预覆盖面。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传播工作,提供免费的产前HIV抗体检测服务,落实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关怀和救助措施。

三 主要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艾滋病危害的严重性仍认识不足,部分地区的防治项目经费没有及时到位,影响了具体工作的开展,发挥多部门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作用不够充分,部分地区和部门内部沟通不够、工作联系不够密切。

2.地区之间“四免一关怀”政策的落实不平衡;对因吸毒而感染、又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缺乏经验。

3.还有相当数量的感染者还没有被发现,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检测的宣传,增加检测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检测服务,以便落实防治措施,

4.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干预措施覆盖面较小。大众尤其在农村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社会歧视现象依然严重。大众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与防治工作需要存在差距。

5.流动人口落实防治措施难度大。随着商贸活动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省有大量从外省流进、从本省流出和在省内流动的人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四 下一步重点工作

1.加强政策开发,落实常规检测工作,制定不同人群的检测措施。

加大监测力度,按照我省的流行特点,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监测网络,广泛开展监测工作,全面掌握疫情动态,进一步研究落实以自愿咨询检测为主、多种检测策略并存的检测措施,努力提高监测和检测人员业务素质。

2.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治知识,消除社会歧视。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针对重点人群和流动人口、农民工,采取“面对面”等方式开展宣传工作,明确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责任,将防治宣传纳入各单位工作范围,充分发挥公众人物、自愿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加大高危人群的干预力度,加强采供血管理。

加大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男男同性恋、流动人群的干预力度,推广综合干预措施,增加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数量,推广清洁针具和安全套的使用。发挥高危人群干预队的作用,扩大多部门参与活动的范围和力度,加大目标人群干预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目标人群防治艾滋病的意识。加强采供血管理,保证用血安全。

4.加强法制建设,督导评估和国内外合作,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制定我省艾滋病防治项目督导评估方案,开展督导评估。

加强国际、与国家疾控中心及与兄弟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争取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广泛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课题组成员:

1.严延生: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2.颜苹苹:福建省卫生防疫站艾滋病防治研究室

3.陈舸: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管纪惠: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一篇:《天上重庆时空与城市的对话》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福建省食源性寄生虫病研究现状与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