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综合文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时间:2022-08-17 08:02:40

对《综合文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摘 要:《综合文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对该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以及讨论如何在实践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材结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的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构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新课程体系,对社会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综合文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49-03

幼师学校的学生通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从历史更替中领悟社会发展的规律,从人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感悟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1] 。基于这样的考虑,需要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综合文科》这一必修课程,以提高毕业生的人文素养,为其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优化《综合文科》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2] 可见,对幼师学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是她们专业素质的底蕴和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幼师学校的文化必修课的设置存在着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杂乱等问题。学生即使学习了历史、地理、文化与民俗等人文课程,也是疲于应付考试,她们认为只要将弹、唱、跳、画等技能课学好了,在幼儿园就会大有用武之地。另外,一些学生在入校时的人文素质起点就较低,因为很多选择幼师的学生是出于对文化课的畏惧,而非真正对学前教育的喜爱。于是,在学习人文课程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作业常抄袭,考试靠划题,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尴尬情景。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就业实际相结合了?是否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进行了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明晰化了吗?事实上,将艺术与人文融合这一理念作为引领,探索人文社会领域、 艺术领域、学前教育领域相互衔接的策略,对于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以《综合文科》的课程设置方式替代传统的“拼盘式”的文科课程,用融合的人文领域的内容取代过于宽泛分科内容,按照专题形式重新组合学科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感悟 [3] 。例如,在“潮汐”这一专题的学习中,可以从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来说明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哲学原理;可以从天文、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其壮观的科学成因;可以从历史传说的角度讲“潮神”伍子胥的故事;还可以介绍《水浒传》中的鲁智深错把钱塘江潮声当成战鼓后,突然大彻大悟,说出了“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偈语,然后坦然圆寂的文学故事,以表达人对个体生存价值和蕴藏于心灵深处意识的一种认定,启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审视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做到“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幼儿园的工作需要与在校的职前学习一体化”的学习效果,学生才有可能重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乐趣。

二、《综合文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把历史与地理作为人文课程的两个支架学科,如德国的巴伐利亚州中学将地理、历史、公民合并为一门新课“社会课”[4],幼师学校的综合文科课程的设置更要偏重于呈现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探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热点的问题,使学生掌握认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关系[5] 。由于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改革都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工程,以下笔者结合我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对《综合文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

1.分析面临形势,确定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幼师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削弱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过于强化学生的艺术技能的练习,轻视对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亦应按此来进行,这需要打破传统的、过于重视理论的分科课程体系,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学科交叉、内容重组,不过分强调课程中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要体现并加强学科教学方法及研究方法的教育,特别要与幼儿园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课程接轨。正如学前教育专家朱家雄教授曾提出,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应涉及到社会学(社会变迁、社会制度等)、伦理学(基本伦理关系、伦理道德规范等)、地理学(行政区划、国家等)、文化学(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等)、历史学(人类生活的演进、民族的发展等)。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的内容结构。幼师学校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材体系还不够成熟,教材版本较少。现行教材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论知识灌输有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足;继承传统经典知识有余,体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不足。如陆地环境中提到的“地壳、矿物、岩石”等概念,还涉及了地形地貌形成与地域差异的地质背景,教材过于强调微观的成份,显然很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为引领,在现有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优化精简原有教材的微观内容,在新教材中适当增加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实训活动。要保证教材的高质量,除精选各单元知识外,核心问题就是要设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以便进行章、节的逐级划分与归并,使其成为一个联系紧密、功能高效的知识传授和论证体系[6]。由于在有限的文字中难以对教材整体结构详加阐述,下面仅选取“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个角度,来说明《综合文科》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结合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增加了“实训活动”、“幼儿活动”等“亮点”,并有“思想游牧”、“思辨之窗”、“历史回眸”等栏目(如表1所示):

3.转变教育理念,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和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如果仅仅使用新的教材,而教师还是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将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景。教师亟待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也不要把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定位在仅仅获得一个好的分数。师生要针对教材的内容开展讨论,围绕教材的“实训活动”和“幼儿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特别要重视如何使学生引导幼儿进行相应的活动,以体现新型幼儿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到来之际,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对各自的“家庭用水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出每天我们究竟白白浪费了多少干净的水,以采取有效的节水方法;借助“世界粮食日”的绘画展板、黑板报等宣传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使学生既理解了“光盘行动”,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笔者还组织学生模拟了“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创设”,设计了主题为“古老的河南”和“现代的郑州”两个活动区角,将人文课程的精神、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活动、幼儿园手工制作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以泡沫板为原材料,通过裁剪、拼接,将河南省的政区以拼图形式呈现。以交通干线为纽带,将全省各地市的主要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将人文知识浓缩其中,儿童可以直接在拼图上进行游戏,旨在让孩子们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河南的风俗、名胜古迹、特产及建设成就,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对传承河南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郑州市的现代建筑则可以通过简单、质朴的手撕画形式呈现出来,极富有情趣。

(2)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精心选择实践性的问题,请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终达到共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目的[7]。例如,学生通常会选择“历史上女性名人的故事、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各地生活习俗等”作为人文知识的专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如一位学生讲到“民族风情”专题时,介绍了中国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服饰、舞蹈,还详细说明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同学们在感受这些民俗知识的同时,自然就学习了社会人文知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收集的资料十分丰富,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相当热烈。当然,学生演讲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带有个人感彩的观点代替了严谨的学术观点,课件制作的技术问题等,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引导,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渗透人文精神,才能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学生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社会科学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 王彩凤.关于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5):168.

[3] 蔡京玉,袁孝亭.基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理念的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6):51-53.

[4]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5] 阳光宁.综合文科课程价值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7):48-49.

[6] 孙根年.论教材体系优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60.

[7] 李孝坤,冯维波,等.人文地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85.

上一篇:双重委托框架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激励机制研... 下一篇:中国当前收入不平等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