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07:09:18

综合调研报告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意义

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重要方针,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长期坚持。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就是系统地、规范地、经常地贯彻严打方针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是对“严打”斗争经验和做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这一工作机制,是为了改进严打方式,把严打方针贯彻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定罪量刑、监管改造等各个执法环节和日常工作中去,增强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政法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也是开展严打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的专门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严打方针,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在日常社会治安工作中切实体现严打方针的要求,突出重点,对犯罪分子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主动进攻的高压态势,及时、有效地打击犯罪,长期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其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严打方针,更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法律和政策,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活动,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是人民群众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法制保障。严打方针对刑事司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把严打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确保严打方针对刑事司法的指导更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从而更有力地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维护法制的尊严和统一,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三)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应对复杂治安形势的需要。当前,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财物和信息流动频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却相对滞后,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外来暴力、色情等腐朽文化渗透等原因,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增多,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总量增加,恶性程度提高,社会危害性加大,隐蔽性增强;犯罪手段升级,智能化程度提高;黑恶势力犯罪仍然存在,犯罪组织化趋势明显,抢劫、盗窃等侵财犯罪和涉毒犯罪居高不下;犯罪人员呈现低龄化趋势,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上升等。新的形势对严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创新严打方式,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及时对治安形势进行评估和预警,适时和有针对性地部署工作,确保及时、有力地打击犯罪,保障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四)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运用和发展严打经验,改进和深化严打工作,提高打击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严打方针提出以来,各地创造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增强严打整治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严打与整治相结合,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政法部门依法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严格公正执法,保证办案质量和效率;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就是将严打工作经验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规范化,使这些经验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坚持和运用。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也是解决各地在严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的需要:在打击方式上,有的地方严打方式单一,注重轰轰烈烈的集中行动,忽视日常对犯罪的打击、防范工作,严打实效性差;在组织实施上,有的地方行动前的准备不足,针对性不强,习惯于“拉网式”大清查,没有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和方式,效果不明显;在政策把握上,有的地方只注意从重的一面,忽视依法从轻处理和人权保障工作,文明执法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发动群众上,不少地方群众并没有真正动员起来,还没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在保障措施上,有些地方经费不足,影响了严打的效果等等。为此,要通过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严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一套有效实用的经常性工作制度,切实加强日常打击处理工作,提打质量,巩固严打成果。

二、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具体内容

综合研究各地的经验、做法和意见,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主要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一)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评估治安形势,对治安和犯罪问题适时预警,是打击工作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定时间和范围的犯罪信息准确收集,迅速研判,及时传递,掌握犯罪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打击行动及时提供信息支撑。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建立科学的治安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数据包括:报警案件、作案人员、治安乱点的情况,公众对治安状况的反映和可承受程度,治安预警应对建议等。建立治安信息评估和预警的指标体系,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政法部门协同统计部门积极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

二是建立畅通的治安信息监测通报网络体系。要建立严格的治安信息采集责任制。公安机关的治安信息采集单位要及时、准确、负责地统计有关治安信息,建立治安信息收集和通报制度。政法部门还应建立治安信息调查摸排制度,主动获取治安信息,确保涉及犯罪的重要信息得以及时掌握、及时通报。

三是建立治安信息研判制度。各级党委政法委、综治委和政法部门要建立治安情况研判制度,定期听取治安情况的报告,研究分析治安形势,找出发案规律,准确预测犯罪走势,为预防、打击犯罪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作决策部署机制。根据对治安形势的分析评估,作出科学决策,是全面及时贯彻严打方针,顺利开展严打工作的重要保障。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利用收集的治安信息,及时组织进行综合研究,准确确定一个时期,一定范围突出的犯罪和治安问题,迅速作出决策,因地制宜部署打击重点、打击方式,统筹调配警力和群防群治力量,组织推动严打工作方案的实施,确保打击犯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党委、政府统一决策部署。贯彻严打方针的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和政治优势,坚持党委、政府统一决策部署,组织动员政法部门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建立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等有关部门参与的指挥机制,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协调、整合政法各部门的力量和社会力量。中央和省一级着重从宏观上、战略上和方针政策上,把握严打的方向,加强对各地的检查、指导和协调。把具体决策部署的主动权尽量交给市、县一级,由基层因地制宜进行部署,做到什么时候犯罪突出,就在什么时候打击,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努力提高执法效率和办案质量。

二是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政法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严打工作的部署,认真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合理调配警力,突出打击重点,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严打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刑事政策运用机制。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正确理解和全面执行严打的刑事政策,把刑事政策贯彻到侦查、批捕、、审判、改造等各个执法环节中。坚持依法办案,坚持稳准狠,坚持宽严相济,正确适用法律,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处,使无辜者依法得到保护,把打击重点始终指向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活动,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明确严打方针所包含的政策性内容。主要是理解和处理好两个关系:处理好“依法”与“从重从快”的关系,做到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内、在法定的时限内从重从快,同时宽严相济,依法应从轻的就从轻;处理好“从重从快”与“稳准狠”的关系,做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统一,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统一。

二是准确界定和把握严打的对象和范围。依法从重从快打击的对象是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要突出严厉打击的重点,有效整合司法资源。在严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执行政策,特别注意人权保障,特别注意文明执法。

三是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教育挽救大多数。对社会危害不大的犯罪分子,按照法律规定该从轻的依法从轻,该释放的依法释放。对于初犯、偶犯、过失犯、从犯,特别是未成年犯,符合法定条件的,依法从轻处理;对于符合适用缓刑条件的,依法判处缓刑。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表现好、符合法定条件的在押犯,依法予以减刑、假释。

四是针对新类刑犯罪不断增多的情况,及时研究、提出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建议,努力完善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制度,不断解决打击犯罪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严打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保证。

五是总结和运用严打斗争,尤其是这次严打整治斗争的经验,坚持打击与整治、打击与防范相结合。这是新形势下贯彻严打方针的探索。实践证明,把严厉打击与重点整治结合起来,把打击刑事犯罪与加强治安防范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有利于巩固严打成果,有利于实现社会治安的持续好转。同时,在贯彻严打方针中,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把严打与严控、严管、严防结合起来,着力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的犯罪问题。

(四)政法部门配合制约机制。政法部门之间依法互相制约、互相配合,是刑事司法规律的反映,是贯彻严打方针、执行刑事政策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政法部门整体效能,有效打击犯罪的实际需要。对政法部门配合制约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法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制约,协同作战,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及时有力地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健全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的协作配合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健全“多警联动”制度,形成以刑侦专业队伍为主力军,诸警种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格局。完善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各警种的协作,提高联手侦破案件的能力。

二是加强政法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监督制约。建立健全政法机关之间的情况通报等工作制度,对重大案件、疑难案件,做到快侦快捕快诉快判。依法加大政法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有关程序,完善检察机关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监所监督等工作制度。政法各部门要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在监督制约中配合、在配合中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

三是加强区域间政法部门的协调配合。由协作区域的上一级政法部门负责,建立区域间协作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区域间执法的协作,逐步形成跨地区联动的治安工作格局,在信息沟通、线索传递、调查取证、抓捕人犯等环节上加强协调配合,特别是在追逃、侦破系列案件、打击跨地区作案等方面更要加强合作,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提高打击犯罪的整体效能。

(五)督查考评和激励机制。对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是保证严打方针全面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建立科学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各执法环节贯彻严打方针的工作进行科学考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严格奖惩,完善激励办法,促进严打方针的贯彻执行。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做到定性评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反映贯彻严打方针的实际状况。考评内容包括对当地治安形势的估价,严打决策部署情况,严重刑事案件是否得以及时侦破,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是否得以及时批捕、并被依法从重从快惩处,刑事政策法律是否得到正确适用,人民群众对治安状况的满意率是否有所提高等。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分类考评标准。将共性的、具有代表性的定量和定性指标,作为普遍督查考评的标准;对于地区特点明显的,制定个性化的督查考评标准,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地方、一定时期内社会治安工作的状况。

二是认真组织实施督查考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政法各部门自行对本系统贯彻严打方针的情况进行自查、督查和考评。对贯彻严打方针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扎实、贯彻严打方针不力,严重刑事犯罪长期得不到惩治、社会治安秩序长期混乱,或发生严重影响稳定的治安问题的地方和部门,要严肃追究相关部门、人员的责任。要把督查考评的情况,及时反馈到决策机关,以便适时调整部署,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和协调。要把考评结果作为评定工作实绩、晋职晋级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认真及时兑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督查考评的标准和方法,防止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的发生。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督查考评相结合,日常督查考评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

(六)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政法部门贯彻严打方针的物质基础,是各项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对经费保障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严打经常性工作的经费保障,既要保证大要案专项办案经费,又要保证政法机关日常打击犯罪的经费。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切实把办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争取财政给予足额保障。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办案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贫困地区严打经常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加快科技强警的步伐,不断改善政法部门的技术装备和工作条件,切实提高政法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为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破案攻坚能力,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保障。

三是政法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力和物力,合理调配资源,保证工作重点,厉行节约,避免浪费,把有限的资源用足、用好。

上述几项机制,构成了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这些机制各有侧重,互相联系,要充分发挥其整体作用,确保严打方针的贯彻执行。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是前提,决策部署是核心,运用刑事政策和政法部门配合制约是关键,督查考评是手段,经费保障是条件。这些机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认识,增强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目前,我国的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是好的。经过为期两年的严打整治斗争,刑事犯罪大幅度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增强。但是,治安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党和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工作的要求更高,政法部门的任务繁重。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的领导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严打方针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严打和社会治安的各项工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和社会责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认真总结二十多年来严打工作的经验和不足,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变执法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积极推进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建设,真正把严打方针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执法工作中去,切实增强严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大力推进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联系实际,认真贯彻严打方针和中央关于严打工作的总体部署,关心和支持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建设,组织、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提出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案,认真解决经常性工作机制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人财物等保障方面的问题,推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顺利建立和有效运转。加强对严打经常性工作的指导,定期听取治安情况的汇报,把握治安形势,及时作出工作部署,加强对贯彻严打方针工作的检查、督促和协调。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加大打击力度。对于重大案件尤其是涉黑案件,党委、政府要全力帮助政法部门排除干扰。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动员组织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严打工作的浓厚氛围。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的严打工作责任制,确保责任到部门、到单位、到个人。

(三)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加强指导和协调,积极帮助政法部门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组织政法各部门继续深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中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推进该工作机制的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确保正确适用刑事政策和法律,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加强对严打督查考评工作的指导,充分调动政法部门打击犯罪的积极性,确保严打方针落实到日常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

(四)政法各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抓紧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各级政法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组织人员系统总结严打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实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建设。从总体上看,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工作还处于探索和初创阶段,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上级政法部门要加强指导,把中央的要求与本地本部门打击犯罪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要着眼于严打工作经验的系统化和制度化,认真总结历次严打斗争的经验,将其转变为经常性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不断予以丰富、发展和完善。建立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目的在于促进和推动严打方针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实,要注重工作机制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力戒形式主义。要突出地方和部门特点,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1、现代新型假药的特点

现代新型假药多采用高新技术手段,仿制造假,从外观上难以识别,内在质量上有的也难以认定。

1.1造假手段提高

1.1.1外包装以假乱真难识别

造假者运用现代印刷先进技术仿冒其他厂家的产品包装,如没有相应的鉴别手段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很难识别出来哪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近期我们查处了一起某林场卫生所使用假冒药品案,其假药感康、快克、头孢氨苄片、斯达舒等外包装仿制得都很细腻,不与正品包装仔细对照是很难看出问题的。有的甚至伪造药品证明文件、印章、销售授权委托书等,为假药流入市场提供了条件。

1.1.2内在质量法定标准难认定

现代假药不是以往那种简单的替代型、成分型假药,而是针对法定标准的不完备、钻标准的空子而设计出来的新型假药,既符合法定标准,而又能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从中谋取暴利。一些中成药目前还没有专属性强的定性标准,能够定量测定的更少,指纹图谱鉴定仅在很少的品种上应用,还属于初始探讨阶段。因此不法分子往往仿造一些无定性鉴别标准的药品,可随意改变处方;或者法定标准要求检什么就加什么,不考虑其他的有效成分,有的甚至擅自添加一些其他速效的化学成分,使假药在抽验中蒙混过关。如梅花k造假案,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1.1.3造假场所隐蔽性强难以查找

一是制假窝点大多在边远地区、农村,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如陕西、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海南等地区,如青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今年假冒青海省药品生产企业就有43家。二是暗中在合法的药品、兽用药品、食品等生产企业加工假药,使得违法制售假药行为更具有隐蔽性,如河南宏宝药业造假案、广西南丹生物制品厂造假案。三是销售假药多通过流通市场销售。一般是南制北售、东制西售或西制东售,跨地区异地制售。这些假药多数是在节假日上门推销或在各大药店代销、在电视、电台、报纸等多种媒体上大量广告,甚至印制小册子、传单到处散发。近期,我们在清查广告的新药特药品种时发现,云南腾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骨刺宁片”在国家局网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未查到该药厂的相关信息,使用的批准文号与云南省药监局通报的腾冲制药厂生产的假药相同,于是发函给云南省药监局协查,结果证实既无该药厂,又无该产品。销售假药还多采取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办法逃避监管部门的打击,受骗群众往往投诉无门,索赔无路,使假劣药品追查工作难以开展。

1.2造假的品种、范围扩大

现代假药与以往出现的简单的替代型、成分型假药不同,更多的是禁用型、假冒盗用型及非法进口、生产(假冒各种标识、假冒中药保护品种等)类型的假药。目前制售的假药向多品种、大批量方面发展,并且大多假冒市场上畅销的品种,如吗叮啉、息斯敏、斯达舒、头孢氨苄、感康、快克、严迪等。除此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1.2.1假冒盗用或非法生产的民族类药品增多。

如盗用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名誉生产销售蒙雄鹰、蒙圣丹、蒙雄起、蒙鞭宝等多种蒙药;假冒藏医学院藏药厂生产藏补王、蚕蛾公补胶囊等藏药。有的随意编造假药厂、假批准文号、假名称的假冒民族药,目前有增多的趋势,如假冒青海省药品生产企业就有43个,假药品种46个,多为补肾药。

1.2.2编造药品商品名称,以普通药假冒新药特药有增无减。

一些不法分子针对百姓对药品管理知识了解少、易于欺骗的特点,随意编造药品商品名称,以普通药品假冒新药特药,擅自夸大药品的功效和适应症等,以此蒙骗百姓,而且药品价格成倍提高,从中牟利。这些假药常常以“新药特药”的身份流入医疗单位,如假冒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天迈星”、“速欣”,通用名为利巴韦林注射液、利巴韦林氯化钠注射液(正品商品名“达畅”);山东百科药业生产的“枣尔康”和“百科洛维”均系一个批准文号的诺氟沙星注射液,在其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都未注明药品通用名称,适应症也超出了诺氟沙星规定的范围。

1.2.3非法邮售假药的现象仍然存在。

自药品监管部门与邮政部门联合打击邮售假药以来,河南台前等地邮售朱氏、马氏伸筋壮骨胶囊、复方川羚定喘胶囊等假药现象有所收敛,但近期又有抬头迹象,有的转移了邮售地址,有的更改了药品名称,有的编造成符合药品包装、标签的“合法药品”继续邮售。河南省内黄县近日查处一起邮售假药大案,涉案金额达10万元。具有典型的甲地生产、乙地联系、丙地汇款、丁地发货邮售假药特征。

1.2.4非法进口或假冒进口药品仍在暗中充斥市场。

如假德国消石素、假日本坐骨神经痛丸、假牙痛灵等,这些假药多是从保健食品、用品等批发市场非法流入药品流通环节,一些不法分子仍在暗中销售,坑害百姓。

1.2.5辅料造假降低成本。

主要是正规厂家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在产品的辅料上做手脚,使用质量没有保证,价位低的辅料,甚至假辅料。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使用假丙二醇辅料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广州五名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就是一起最典型的例子。

以上这些假药单纯依靠我们法定鉴定机构是没 有标准去参照检验鉴定的,也没有可操作的方法去确认,且不属于其责任范围,致使一些药检机构只能对一些假药出具“符合规定”的报告或不出具报告。

2、法定药检机构责任和义务受限

按《药品管理法》规定,药检机构只能对需出具检验报告的成分型、替代型、污染型、变质型假药进行检验,而对禁用型、标识型及非法进口、生产(假冒各种标识、假冒中药保护品种等)类型的假药无权也无标准检验鉴定,即使是对那些按法定标准检验合格的假冒药品也只能是出具“符合规定”的报告。因此,由谁来出具这方面的鉴定书,参照什么方法和标准证实假药应尽快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

3、打击“现代新型假药”的有效措施

3.1整合检验责任机制,建立相应的机构

首先我们必须消除“法定标准检验符合规定的药品就是真药”的错误认识,树立对药品定性应该是全方位综合分析的观念。法定技术标准的检验结果仅仅是证明药品质量的一个侧面;其次要整合明确检验责任机制,建立相应机构,如可在药检所或药品稽查队内设药品综合鉴定科(室),对经过法定标准检验的合格或不合格的药品再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鉴定,如追踪药品的源头、对包装进行分析、标识进行复核等,从多方面、全方位证实药品的真伪并具书证,这样既体现了法定药品检验机构的责任义务(技术检验和行政定性相结合),又能保障受检药品定性的准确性,还符合法定的办案程序。

3.2建立假劣药品信息查询网络

网上追查逃犯已是公安系统成功的经验,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手段建立全国的假劣药品信息查询网,建议统一要求全国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都能建立网站,将所检查出的假劣药品、检验数据和辖区内的生产企业概况、生产的品种情况、有效证件等输入网络并实现全国联网;同时督促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也建立起一套与药品生产、经营相关情况的数据网络系统,为各级药监部门查找相关药品资料定性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料,使假冒伪劣药品真正无处安身,确保药品质量。

3.3建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队伍

要建立综合的鉴定机构,就必须有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队伍,查获“新型假药”不仅需要药学专业基础,还要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如通用商品知识及包装工艺、材质材料、防伪技术等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技能综合在一起,才能有效鉴识出假劣药品。

3.4充实完善现有的法定技术标准

针对现代假药特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现有的法定检验标准,同时增加对药品的外观性状、外在标识成分的鉴定分析内容等,使制假者难以仿冒制假。

3.5研究防止假药新方法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正在研究使用射频芯片和防篡改的包装方式以及改进瓶子标识等措施杜绝假药。而目前我国防伪措施多采用外包装标识防伪,没有更多的考虑药品本身性质,所以药片很容易取出换掉,防伪标识就失去了作用。能否研究出既能使外包装防伪又能使药品本身的性质得到保证的防伪措施,是防止假药滋生发展的新课题。

3.6加强对生产领域的监督管理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武汉市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茶园面积稳步增加。截至2013年,武汉市茶园面积约有10万亩,每年以增加1万亩的速度推进,主要集中在黄陂、新洲、江夏三个区,并形成了三大板块,即黄陂西北部垄岗低山板块,新洲东部低山板块,江夏梁子湖丘陵板块,这三大板块占据了武汉市95%的茶叶面积。全市投产茶园面积约7.5万亩,产品主要以绿茶为主,适当发展乌龙茶、白茶,年总产量约370万公斤,年产值近2.8亿元。

(二)科技含量逐步提升。一是无性系良种茶大力发展。全市新建茶园实现100%无性系化,全市无性系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5%,大大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二是生态茶园营造技术普遍推广。在茶园内有序配植常绿、落叶乔木树种,有效增加茶园相对湿度,改善茶叶品质,设置粘虫板、杀虫灯,推广使用茶园铺膜控草等,提升了茶园管理水平。三是低产园改造效果明显。近几年,武汉市改造低产茶园面积超过2万亩,经过改土培肥、改树复壮、改植换种等技术,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实现了改造当年培养,第二年有产量,三年恢复高产的效益,改造后产量是改前的2倍,产值是改前的3倍。

(三)品牌创建初具成效。一是茶企业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批有实力的茶企业已经基本形成。如江夏区的郑家山茶场、光明茶场,新洲区的腾云山公司、百花香公司等,这些茶企业在全市茶叶销售中占了较大份额。二是茶品质有较大提升。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一些品牌茶在全省已经占据一定地位。如2010年中国(上海)国家茶业博览会上,新洲区参展的城楼寨“碧峰”获得金奖,杨山“玉翠”、百花香公司“姚河白茶”、腾云山公司“旧街白茶”分别获银奖。三是加大黄鹤楼品牌茶推广力度。近些年,武汉市加大茶品牌打造力度,利用黄鹤楼商标效应重点打造黄鹤楼品牌茶。按照“一顶帽子大家戴”、“大品牌下套小商标”的品牌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联营,积极推进黄鹤楼品牌地产茶产业联盟体系建设,拉开了优势品牌发展战略序幕。

(四)茶园效益显著提高。一是茶园单产提高。目前全市茶业生产以绿茶为主,通过对低产茶园的改造等技术,茶园单产量有了明显提升,平均亩产量超过40公斤,较2005年平均单产增加20%以上。二是农民增收明显。通过对采摘制作等严格要求,茶叶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每公斤平均销售价格高于80元,亩平均收入超过 3200元。三是茶叶营销手段现代化。在营销手段上由茶店经营向茶艺转变,由茶店销售向网络营销转变,由只注重卖茶向茶业包装、茶文化上转变,比如利用茶园用茶园开展假日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等,茶叶整体销售附加值提升。

(五)政策扶持效益明显。2007年,市政府为鼓励和推动武汉市林果茶产业的发展,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对开发500亩以上茶园的企业每亩补助600元。同时,各相关区也纷纷出台相应配套扶持政策,如黄陂区,对纳入市茶产业基地建设的,每亩配套支持400元,新洲和江夏区在林地流转政策上,对茶产业基地建设也给予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支持。这些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茶农们的种植热情,优化了茶产业体制和结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注入,扩大了生产规模。目前,茶园建设以业主基地开发为主,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规模和技术含量明显提升。

二、武汉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汉市茶叶产业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总体来看,茶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与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园建设标准不高,管理较为粗放。茶园标准化建设“三统一”、“四结合”(即统一整地质量,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种植规格;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营造防护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禽养殖相结合)的标准化建园技术还没有普及推广。全市茶园管理较为粗放,只建不管、只采不管、重项目轻管理等现象极为普遍。茶农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病虫害防治、修剪和培肥等管理工作跟不上,茶叶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高。

(二)制茶方式良莠不齐,机械化程度不高。加工企业只注重降低茶叶生产成本,鲜叶收购价格不高。茶农只顾数量,不重质量,采摘上老嫩一把抓,肥料用上偏施氮肥,没有严格按照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导致茶叶鲜叶标准不齐,降低了茶叶加工成品的质量。近几年,武汉市先后从外地引入了一些茶叶品种,品种多而杂,区域特色不明显,没有按照加工茶类和品种对路要求进行,鲜叶的分级、贮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鲜叶质量参差不齐,加工企业求数量,茶叶成品品质不高,与现代社会消费喝健康茶、喝好茶的大趋势不相符,也影响了茶叶对外销售。

(三)品牌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武汉市茶叶品牌“多、杂、小”,难以形成合力,没有像浙江龙井、福建铁观音这类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也缺少像五峰采花毛尖、恩施玉露等在全省叫得响的品牌。茶业生产能力强而品牌推广能力弱、重大众化需求而轻高端市场,地区特色品牌功能价值无从体现,品牌效应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武汉市虽然在创建黄鹤楼茶叶品牌等工作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品牌效应还不够明显,龙头企业经济实力较弱,对政府扶持依赖性过强,未能成为产业核心,“品牌推动产值提升”战略难以落实。

(四)企业营销体制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武汉市制茶企业多为分散经营,各自为阵,内部生产质量、品牌包装参差不一,大多数采用通用的包装,无产品编号、无生产日期,难以进入正规市场。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以内销关系茶为主, 80%的茶叶都在本地销售,少量销往外地的茶叶也是以原料形式被经销商收购。企业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缺乏统一健全的销售网络,销售手段相对落后,企业之间缺乏竞争力,产品市场化急待加强。

(五)茶叶精深加工不足,产品质量不高。茶园良种普及率偏低,茶园单产低。约35%的茶园是20世纪70-80年代前采取有性繁殖建园的,茶园管理水平不高,部分茶园品种退化。在茶叶采摘上,多只注重春茶一季茶,夏秋季鲜叶原料利用率低,总体单产量低下。全市相当一部分茶厂厂房和设备简陋,加工环境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茶饮料、茶食品等领域深度开发不足。

三、多措并举大力发展茶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产业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认为,在武汉市这类发展茶产业具有优越地理气候优势的地区,应针对存在的总量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发展茶产业。

(一)突出“三化”,健全茶树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一是在品种选育上注重“本地化”。要从本地茶树群体中选育出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优良无性系茶树品种,加大培育推广力度。二是在种苗繁育上实行“工厂化”。在抓好茶树良种选育的基础上,引进先进茶叶生产技术,采用智能温室、自控温室、外遮荫拱棚等设施,实施“工厂化”模式繁育茶树种苗,这种育苗方法育苗周期短、扦插成活率高、土地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三是在良种推广上实行“订单化”。结合全市茶叶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探索采取“政府下订单、企业按订单生产、政府对茶农给予良种补贴”的办法,鼓励广大茶农选用本地良种茶苗。

(二)把握“三重”,加快建设高效生态茶园体系。坚持一手抓“新茶园”建设,一手抓“老茶园”改造,加快推动全市茶叶基地建设。一是要注重区域规划。对于新建茶园,严格坚持“优选原地、集中连片”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对于“老茶区”,有计划、有重点的实施茶园改造,逐步改变“布局分散、规模小”的问题。同时,根据区域板块特色和市场需求趋势,对各区特色予以定位,避免同质竞争。二是要注重配套设施。在建设茶园的过程中,要配套做好“水、电、路、肥、机”等基础设施。加大茶叶机械化水平,在种植、管理、采摘上增加机械化作业程度。三是要注重茶园管理。要加强茶叶培管用肥、病虫害防治、茶区周边生态维护等环节,全面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控管,提高茶园单产产量。

(三)着眼“三大”,着力完善茶叶精深加工体系。茶叶加工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培育大“龙头”。以黄鹤楼品牌为主,对现有企业和品牌进行整合,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促成企业强强联合,大力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茶企业。二是要打造大品牌。重点支持抓好“黄鹤楼”品牌创建工作,进一步按照“一顶帽子大家戴”、“大品牌下套小商标”的思路,本着“自愿有偿、达标准入、统一品牌、自主经营”原则,整合资源、加强联营、共享品牌,积极推进黄鹤楼品牌地产茶产业联盟体系建设。三是要延伸大链条。规划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高科技的生态园区,加快开发速溶茶、乌龙茶、茶饮料等系列茶产品,加快生产茶多酚、茶碱、茶黄素等高精尖产品,由“喝茶向吃茶和用茶”方面跨越,进而大幅度提升茶产业附加值,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聚力“三变”,不断探索创新茶叶营销体系。营销是茶产业发展的终端环节。在茶叶营销体系建设上,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营销上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广告宣传由“产品宣传”向“品牌宣传”转变。在广告宣传上,注重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品牌广告宣传,提升品牌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营销理念由“产销一体”向“产销分离”转变。按照现代营销理念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将过去长期坚持的“产销一体”营销理念扭转为“产销分离”,强化专业的市场细分。三是营销模式由“单一营销”向“立体营销”转变。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实施多元化、立体化营销战略,努力扩展销售渠道。要努力与大型的零售商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将茶产品进入高档酒吧、宾馆、饭店等新兴消费场所,在全国设立形象店和专卖店。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意义

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重要方针,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长期坚持。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就是系统地、规范地、经常地贯彻严打方针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是对“严打”斗争经验和做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这一工作机制,是为了改进严打方式,把严打方针贯彻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定罪量刑、监管改造等各个执法环节和日常工作中去,增强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政法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也是开展严打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的专门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严打方针,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在日常社会治安工作中切实体现严打方针的要求,突出重点,对犯罪分子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主动进攻的高压态势,及时、有效地打击犯罪,长期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其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严打方针,更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法律和政策,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活动,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是人民群众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法制保障。严打方针对刑事司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把严打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确保严打方针对刑事司法的指导更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从而更有力地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维护法制的尊严和统一,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三)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应对复杂治安形势的需要。当前,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财物和信息流动频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却相对滞后,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外来暴力、色情等腐朽文化渗透等原因,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增多,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总量增加,恶性程度提高,社会危害性加大,隐蔽性增强;犯罪手段升级,智能化程度提高;黑恶势力犯罪仍然存在,犯罪组织化趋势明显,抢劫、盗窃等侵财犯罪和涉毒犯罪居高不下;犯罪人员呈现低龄化趋势,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上升等。新的形势对严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创新严打方式,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及时对治安形势进行评估和预警,适时和有针对性地部署工作,确保及时、有力地打击犯罪,保障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四)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运用和发展严打经验,改进和深化严打工作,提高打击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严打方针提出以来,各地创造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增强严打整治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严打与整治相结合,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政法部门依法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严格公正执法,保证办案质量和效率;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就是将严打工作经验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规范化,使这些经验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坚持和运用。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也是解决各地在严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的需要:在打击方式上,有的地方严打方式单一,注重轰轰烈烈的集中行动,忽视日常对犯罪的打击、防范工作,严打实效性差;在组织实施上,有的地方行动前的准备不足,针对性不强,习惯于“拉网式”大清查,没有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和方式,效果不明显;在政策把握上,有的地方只注意从重的一面,忽视依法从轻处理和人权保障工作,文明执法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发动群众上,不少地方群众并没有真正动员起来,还没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在保障措施上,有些地方经费不足,影响了严打的效果等等。为此,要通过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严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一套有效实用的经常性工作制度,切实加强日常打击处理工作,提打质量,巩固严打成果。

二、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具体内容

综合研究各地的经验、做法和意见,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主要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一)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评估治安形势,对治安和犯罪问题适时预警,是打击工作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定时间和范围的犯罪信息准确收集,迅速研判,及时传递,掌握犯罪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打击行动及时提供信息支撑。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建立科学的治安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数据包括:报警案件、作案人员、治安乱点的情况,公众对治安状况的反映和可承受程度,治安预警应对建议等。建立治安信息评估和预警的指标体系,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政法部门协同统计部门积极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

二是建立畅通的治安信息监测通报网络体系。要建立严格的治安信息采集责任制。公安机关的治安信息采集单位要及时、准确、负责地统计有关治安信息,建立治安信息收集和通报制度。政法部门还应建立治安信息调查摸排制度,主动获取治安信息,确保涉及犯罪的重要信息得以及时掌握、及时通报。

三是建立治安信息研判制度。各级党委政法委、综治委和政法部门要建立治安情况研判制度,定期听取治安情况的报告,研究分析治安形势,找出发案规律,准确预测犯罪走势,为预防、打击犯罪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作决策部署机制。根据对治安形势的分析评估,作出科学决策,是全面及时贯彻严打方针,顺利开展严打工作的重要保障。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利用收集的治安信息,及时组织进行综合研究,准确确定一个时期,一定范围突出的犯罪和治安问题,迅速作出决策,因地制宜部署打击重点、打击方式,统筹调配警力和群防群治力量,组织推动严打工作方案的实施,确保打击犯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党委、政府统一决策部署。贯彻严打方针的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和政治优势,坚持党委、政府统一决策部署,组织动员政法部门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建立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等有关部门参与的指挥机制,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协调、整合政法各部门的力量和社会力量。中央和省一级着重从宏观上、战略上和方针政策上,把握严打的方向,加强对各地的检查、指导和协调。把具体决策部署的主动权尽量交给市、县一级,由基层因地制宜进行部署,做到什么时候犯罪突出,就在什么时候打击,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努力提高执法效率和办案质量。

二是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政法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严打工作的部署,认真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合理调配警力,突出打击重点,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严打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刑事政策运用机制。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正确理解和全面执行严打的刑事政策,把刑事政策贯彻到侦查、批捕、、审判、改造等各个执法环节中。坚持依法办案,坚持稳准狠,坚持宽严相济,正确适用法律,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处,使无辜者依法得到保护,把打击重点始终指向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活动,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明确严打方针所包含的政策性内容。主要是理解和处理好两个关系:处理好“依法”与“从重从快”的关系,做到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内、在法定的时限内从重从快,同时宽严相济,依法应从轻的就从轻;处理好“从重从快”与“稳准狠”的关系,做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统一,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统一。

二是准确界定和把握严打的对象和范围。依法从重从快打击的对象是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要突出严厉打击的重点,有效整合司法资源。在严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执行政策,特别注意人权保障,特别注意文明执法。

三是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教育挽救大多数。对社会危害不大的犯罪分子,按照法律规定该从轻的依法从轻,该释放的依法释放。对于初犯、偶犯、过失犯、从犯,特别是未成年犯,符合法定条件的,依法从轻处理;对于符合适用缓刑条件的,依法判处缓刑。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表现好、符合法定条件的在押犯,依法予以减刑、假释。

四是针对新类刑犯罪不断增多的情况,及时研究、提出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建议,努力完善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制度,不断解决打击犯罪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严打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保证。

五是总结和运用严打斗争,尤其是这次严打整治斗争的经验,坚持打击与整治、打击与防范相结合。这是新形势下贯彻严打方针的探索。实践证明,把严厉打击与重点整治结合起来,把打击刑事犯罪与加强治安防范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有利于巩固严打成果,有利于实现社会治安的持续好转。同时,在贯彻严打方针中,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把严打与严控、严管、严防结合起来,着力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的犯罪问题。

(四)政法部门配合制约机制。政法部门之间依法互相制约、互相配合,是刑事司法规律的反映,是贯彻严打方针、执行刑事政策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政法部门整体效能,有效打击犯罪的实际需要。对政法部门配合制约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法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制约,协同作战,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及时有力地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健全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的协作配合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健全“多警联动”制度,形成以刑侦专业队伍为主力军,诸警种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格局。完善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各警种的协作,提高联手侦破案件的能力。

二是加强政法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监督制约。建立健全政法机关之间的情况通报等工作制度,对重大案件、疑难案件,做到快侦快捕快诉快判。依法加大政法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有关程序,完善检察机关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监所监督等工作制度。政法各部门要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在监督制约中配合、在配合中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

三是加强区域间政法部门的协调配合。由协作区域的上一级政法部门负责,建立区域间协作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区域间执法的协作,逐步形成跨地区联动的治安工作格局,在信息沟通、线索传递、调查取证、抓捕人犯等环节上加强协调配合,特别是在追逃、侦破系列案件、打击跨地区作案等方面更要加强合作,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提高打击犯罪的整体效能。

(五)督查考评和激励机制。对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是保证严打方针全面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建立科学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各执法环节贯彻严打方针的工作进行科学考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严格奖惩,完善激励办法,促进严打方针的贯彻执行。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做到定性评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反映贯彻严打方针的实际状况。考评内容包括对当地治安形势的估价,严打决策部署情况,严重刑事案件是否得以及时侦破,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是否得以及时批捕、并被依法从重从快惩处,刑事政策法律是否得到正确适用,人民群众对治安状况的满意率是否有所提高等。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分类考评标准。将共性的、具有代表性的定量和定性指标,作为普遍督查考评的标准;对于地区特点明显的,制定个性化的督查考评标准,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地方、一定时期内社会治安工作的状况。

二是认真组织实施督查考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政法各部门自行对本系统贯彻严打方针的情况进行自查、督查和考评。对贯彻严打方针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扎实、贯彻严打方针不力,严重刑事犯罪长期得不到惩治、社会治安秩序长期混乱,或发生严重影响稳定的治安问题的地方和部门,要严肃追究相关部门、人员的责任。要把督查考评的情况,及时反馈到决策机关,以便适时调整部署,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和协调。要把考评结果作为评定工作实绩、晋职晋级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认真及时兑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督查考评的标准和方法,防止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的发生。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督查考评相结合,日常督查考评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

(六)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政法部门贯彻严打方针的物质基础,是各项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对经费保障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严打经常性工作的经费保障,既要保证大要案专项办案经费,又要保证政法机关日常打击犯罪的经费。这一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切实把办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争取财政给予足额保障。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办案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贫困地区严打经常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加快科技强警的步伐,不断改善政法部门的技术装备和工作条件,切实提高政法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为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破案攻坚能力,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保障。

三是政法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力和物力,合理调配资源,保证工作重点,厉行节约,避免浪费,把有限的资源用足、用好。

上述几项机制,构成了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这些机制各有侧重,互相联系,要充分发挥其整体作用,确保严打方针的贯彻执行。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是前提,决策部署是核心,运用刑事政策和政法部门配合制约是关键,督查考评是手段,经费保障是条件。这些机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认识,增强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目前,我国的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是好的。经过为期两年的严打整治斗争,刑事犯罪大幅度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增强。但是,治安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党和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工作的要求更高,政法部门的任务繁重。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的领导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严打方针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严打和社会治安的各项工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和社会责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认真总结二十多年来严打工作的经验和不足,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变执法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积极推进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建设,真正把严打方针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执法工作中去,切实增强严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大力推进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联系实际,认真贯彻严打方针和中央关于严打工作的总体部署,关心和支持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建设,组织、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提出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案,认真解决经常性工作机制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人财物等保障方面的问题,推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顺利建立和有效运转。加强对严打经常性工作的指导,定期听取治安情况的汇报,把握治安形势,及时作出工作部署,加强对贯彻严打方针工作的检查、督促和协调。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加大打击力度。对于重大案件尤其是涉黑案件,党委、政府要全力帮助政法部门排除干扰。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动员组织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严打工作的浓厚氛围。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的严打工作责任制,确保责任到部门、到单位、到个人。

(三)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加强指导和协调,积极帮助政法部门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组织政法各部门继续深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中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推进该工作机制的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确保正确适用刑事政策和法律,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加强对严打督查考评工作的指导,充分调动政法部门打击犯罪的积极性,确保严打方针落实到日常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

(四)政法各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抓紧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各级政法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组织人员系统总结严打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实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建设。从总体上看,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工作还处于探索和初创阶段,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上级政法部门要加强指导,把中央的要求与本地本部门打击犯罪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要着眼于严打工作经验的系统化和制度化,认真总结历次严打斗争的经验,将其转变为经常性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不断予以丰富、发展和完善。建立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的目的在于促进和推动严打方针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实,要注重工作机制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力戒形式主义。要突出地方和部门特点,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避免资源浪费。版权所有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文化宣传工作,始终把信息宣传作为局重点工作之一,提出了“人人动脑动手,个个都是宣传员”的宣传理念,积极构建“大宣传”的工作格局,在“大宣传”的架构下实行“一岗双责”,即要求每位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业务工作能力,还要有立足自身,宣传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推动信息宣传工作,促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不断上台阶。

一、宣传文化人才的基本概况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有在编人员16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11人,大专以上学历15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94%。现有宣传文化理论、新闻人才12人,占干部职工总数的75%,其中本科学历占90%,大专学历占10%;中级职称人员占10%人,初级职称人员占10%人;35岁以下人员占60%,36-45岁人员占30%。

二、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为适应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坚持做到:

一是高标准选人。20xx年9月6日**县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时只有3名局领导,无论是监管力量,还是与监管工作相适应的宣传文化人才,均面临人少事多,求贤若渴的现实困难。为此,该局先后采取了选调、公招途径发展人才队伍,在选调人员过程中,他们坚决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坚持不放松标准、不降低条件、不讲人情关系,一切以素质和能力说话,首批选准四人进行了局机关;20xx年以后该局坚持“逢进必考,宁缺勿滥”的原则,面向社会先后公开考录了公务员7人,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不断输入新生力量和专业人才,满足了监管工作和信息宣传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是多途径育人。以培训学习提高人。该局注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老带新岗位练兵相结合,交流与研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促进他们在食品药品监管和文化宣传方面的专业素质提升;二是以督查考核激励人。为使文化宣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高质量地向前推进,该局强化了信息宣传督导考核工作,实行信息宣传稿件一月一通报制度,将干部职工信息稿件发表情况在定期召开的职工会上进行通报,对进步快的股室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对进度慢的适时给予提醒或督促,使每名干部职工时刻绷紧了信息宣传工作这根弦。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稿件录用奖励机制,相继出台了《**县食品药品监管宣传工作奖励办法》、《新闻宣传管理暂行规定》,严格对照相关规定,落实奖励措施,有效激发了大家的写作热情,保证了新闻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送,也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文字写作能力和信息宣传水平。

三是科学化用人。在人员配置上该局十分注重科学搭配,优化组合。突出办公室在文化宣传方面的主导军和带动作用,在人员组合上充分注意选配文字功底扎实,宣传意识和责任意识强的同志从事办公室工作,并落实了专职信息宣传员;同时广泛调动稽查、监督、食品安全等职能股室人员的宣传工作热情,在强调全员参与的前提下,每个股室都安排有兼职宣传员,并有多人热心信息宣传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让大量的新闻信息不断见诸报端。

(二)强化学习提高,提升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该局从强化法律法规与新闻信息写作等专业知识学习入手,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写作水平,让大家都能成为信息宣传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一是抓思想认识。让大家真正认识到信息宣传是局机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关键工作,要把信息宣传放在与其他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看待,平时要注重工作实践,在严格规范办事,尽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勤学多思,努力做好自身的信息宣传工作;二是注重学习方法。该局始终坚持“5+1”集中学习与“8+2”个人自学制度,干部职工视学习为一种责任,视写作为一种知识充电与提高,抓住点滴业余时间加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新闻写作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同时,该局不失时机聘请有关专业人士上门授课指导,组织参加县内外各类专业培训学习,掌握信息宣传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水平;三是丰富学习内容。除加强对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网站、简报信息及行业报纸、专业期刊等主要载体新闻信息的学习领会外,局机关还有意选择一些内容、题材不同的优秀研讨文章,引导大家共同学习揣摸,进行研讨点评,有效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保证了学习效果。

(三)注重方式方法,激发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活力

为持续激发宣传文化人才的工作热情,发挥信息宣传工作更好的社会影响力,该局十分注重信息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一是根据不同股室制定任务标准。在制定任务标准时,结合岗位特点与职能要求,对定员少、写作基础较薄弱的股室确定 的任务相对较低,对主要承担对外宣传职能的窗口股室,如办公室、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所定的任务较高,这种阶梯式任务制定法有效提高了大家的写作积极性;二是多用正面激励,激发大家的写作信心与热情。针对部分同志一时未能掌握新闻信息写作的规律和特点,所写稿件录用率较低,易产生厌烦心理的情况,局领导及时与其交流,共同探索方法技巧,激励其工作热情,增强其写作信心;三是将信息宣传融于实际业务工作。要求职工在工作中养成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和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然后利用工作之余进行整理总结,写出稿件。并通过不断学习优秀信息宣传稿件,获取好的经验做法,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四是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整体活力。局机关在电脑配置和网络使用上积极为职工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同时大力倡导同志间的交流与合作,往往是围绕某项创新举措,某个热点问题,同志们之间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切磋,一篇稿件凝聚了多人的智慧和思想,这样不仅锻炼了大家的写作水平,促进了信息宣传工作,而且激发了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活力。

三、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一)目前存在的主题问题

一是干部职工文化宣传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与监管工作需要存在差距,尤其是因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性、前瞻性不强,导致文化宣传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局机关信息宣传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二是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存在参差不齐,水平不均现象,不同股室、不同人员之间差距较大,影响了信息宣传工作的整体推动;三是加强对信息宣传人员专业培训的力度不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导致更加深入全面,高质量的宣传报道不多;四是信息宣传人员自我加压、刻苦学习新闻宣传业务知识的主动意识与责任意识不够,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五是部分人员对信息宣传工作存在时冷时热,时松时紧,疲软懈怠现象,全员参与信息宣传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进一步激发。

(二)原因分析

一是基于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对食品药品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对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人员选调、招考未能从专业要求上全面兼顾,导致此类专业人才的不足;二是由于未能从促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长远角度对宣传文化人才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导致在人员利用上难以形成最佳组合,非专业人员在硬性任务推动下,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很好的提高;三是由于信息宣传激励约束机制仅注重于对工作成绩的肯定和褒奖,未有效落实对应的惩罚约束措施,导致人员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不平衡现象更加明显;四是由于对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不深、不细,导致创新的思路和方式办法不多。

四、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战略任务、主要目标及重要举措

(一)中长期战略任务

围绕促进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可持续发展,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和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专业层次,使全局专业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分布更为合理。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食品药品监管和文化宣传工作中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主要目标

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要求,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全面提升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培养造就一支能担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文明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重任、行政能力较强的干部队伍;一支掌握食品药品监管技能,具有较强文化宣传能力,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

(三)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任务和主要目标,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一整套选人、用人、培训、锻炼、引进、考评、激励的宣传文化人才工作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要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按需设岗、按岗定人、公平竞争、择优选拔”的用人机制,优选能够适应文化宣传工作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二是建立健全人才锻炼培养机制。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文化宣传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进一步更新用人观念,拓宽用人视野,把政治坚定、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股室领导岗位上来。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要根据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及单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宣传文化人才需求计划,分年度实施。采取公开招考的方法,择优录用。

四是建立健全人才考评机制。要根据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特点,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为宣传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五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坚持精神激励、事业激励、物质激励并举,以多种措施激发宣传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一、__的科技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__州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初见成效,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__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州委、州政府制定了《__州“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__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__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队伍自身建设也得到发展。全州共有科技管理机构5个;独立科研所2个;29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助理员;全州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35人。

(二)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进步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结合__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进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208项、科技成果156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__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五”以来,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44项,其中,省级项目55项,州级列项及配套项目289项;项目资金共投入1889万元,项目涵盖了农、林、牧、卫生、生物等大部分行业,一批科技项目已成为我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始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民族贫困地区科技综合示范项目所实施的优质稻、优质蔬菜、沼气、稻田养鱼、庭院经济、科学养猪等十多个种养业和能源开发示范项目,项目区粮食产量和人均经济收入均突破千斤千元,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取得了较好示范效果。

(三)科学普及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积极组织开展民族贫困地区科技试验示范、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及科普阵地建设等科普创建活动,开展科技扶贫,有效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十五以来,共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4934场次,受训农民达84.7万人次,印发各类科技、科普实用技术资料10.2万份,共招收省级农函大班55个专业,74个单科班4525名学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能人群体,广大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科技合作交流和专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举办____科技展洽会、组织参加__省科技展洽会和省院省校科技成果洽谈会等形式,搭建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州内企事业单位先后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国林科院昆明资源昆虫所、__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实施的云黄连、萝芙木、咖啡、漆油、木蜡、草果、老窝火腿腿源标准化示范等开发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产学研结合取得新突破。一期工程10万吨电解锌项目已建成投产,为把兰坪建成部级有色金属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专利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级干部的科技意识不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少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自满意识;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畏难情绪;做事习惯于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缺乏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胆略和气魄;遇到实际问题却一味强调客观原因;浮躁心态、工作不够深入、急功近利;学习理论和业务不够系统,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分析问题粗浅;考虑局部多、考虑全局少、发展理念不强。具体表现为全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引进、项目的推广上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重视不到位,常常持观望态度,致使一些成熟和适用于我州的科技项目,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亟待增加

按照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__年计划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要增至25084人,从现有人才状况分析,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总数只有7251人,人才的需求缺口还比较大。实现增加现有人才总量的目标,特别是高尖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总量提升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

2、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我州现有的10635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人数分别为60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07%,副高级职称596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6%,)、3753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5.29%)、627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9.04%),显示出高级职称人数偏低,初级人才基数偏大。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的不足,目前缺乏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等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第三产业高层次的金融、商务、法律、外语、计算机、建设

规划等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州严重缺乏大批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规划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我州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严重影响,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人才分布亟待调整

从专业技术人才隶属关系分析,州直机关人才量有1229人,虽然只占全州的11%,但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各类从事职业人才分析,教育、卫生人才的数量为814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8%。我州是农业大州,各事业单位中农林牧渔人才总数995人,占人才总量的9.02%,占农业人口总量的0.27%,比重明显偏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仍偏低,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总量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人才总数的31.9%,研究生仅有11人,只占专业人才总数的0.1%;本科学历的有954人,也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64%。人才分布不均衡,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在“三次产业”第一线的人才较少,在所有制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单位人才占总量的比例高达90%以上。

4、留住人才工作日益紧迫

“十五”期间,__州人才外流严重,主要流向昆明等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高级职称人才,出现“流出不流进”现象,高级职称人才流出28人,中级人才流出127人,而调入的中高级职称的人才为9人。

5、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政治边防的影响,__的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受市场经济大潮锻炼的人才较少,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个私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6、人才队伍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

全州人才总数占人口总数的4%,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为145人。

(三)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偏低、观念落后

调查中了解到我州公众科学素养接近零,全民受教育程度只为6.1年。而这其中已含受傈僳文教育人员。因此我州的很多农民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这样,科学普及和适用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群众的接受能力也较弱,一些干部群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依然形成对自然资源,对国家的依赖思想严重,“靠山吃山、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观念还依然存在。不仅给我州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还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四)我州的各类企业创新能力低

从调查中可以感受到各类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州的各类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客观制约因素多,难有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我州工业科技难以发展。

(五)科技工作显示度不够。

科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容易出现“政绩”工程,不少领导对科技工作“口号”重视,没有从人、财、物的资源上支持科技工作,导致科技工作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显示度。

三、积极推进我州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__“二次跨越”战略支撑体系――“努力构建__部级有色金属基地、部级水电基地、部级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样性基地,打造__大峡谷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进一步明晰科技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推进创新和科技进步发展方面的职责定位,做到紧扣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围绕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协调推进持续发展。“强抓农业科技,推动工业科技;强化科技普及,提高科技素质;强化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州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采取切实措施,实施提升我州传统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民族文化保护开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发展领域创新行动。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我州企业的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二)完善我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科技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为科技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理顺政府、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关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和客观要求,把培育我州各类企业创新主体放在优先地位,通过政府政策和科技投入的引导,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2、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基础条件的共建共享。我州属“三江并流”区域,同时又是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种质资源极其丰富,为了更好地了解资源情况,达到有效保护濒危物种,整合资源,高起点开展建设工作,依托高等院校技术支撑,建设一批具有__特色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工程中心,使其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以点带面拉动全州生物资源开发,同时达到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资源共享、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利用、构建网络科研环境、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整合,形成一个开放高效的科研保障体系,改善区域创新基础条件。

3、加大省院省校和周边国家缅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对外开放的力度。组织开展与发达地区的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开展项目开发、基地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工作;积极推动我州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与对外合作方建立长期、深入、有效的合作。

4、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在引导社会投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重点来加以确保,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

(三)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减少或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倾向,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创新的环境。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

导作用;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创业人才和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四)加强科技普及及科技宣传,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健全科普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团体和部门齐抓共管的科普工作格局。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农村、社区、青少年,广泛开展解决“学科技难”科普活动,加强科技培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力争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自主创新。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的形成能力和保护能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及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州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政策环境。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落实,营造全社会共同重视科技工作的社会氛围。

四、对策措施

我州作为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州,开展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障碍,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让科技服务于__经济社会总体布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州内和州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按照州委州政府科教兴州战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宏观管理,把重点放在研究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各级领导要强化科技宏观管理意识,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弱化对竞争性研发活动的具体干预,建立机构完整、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机制。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的责任,统筹区域科技发展,统筹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评价和公众监督机制。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针,围绕我州重大科技需求,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和合作,学习引进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消化吸收中再创新,结合我州实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各类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进步。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要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重点加以确保,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及各种社会组织加强科技投入,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支撑体系。

(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

随着科技强州战略的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我州科技队伍自身建设,完善科技管理服务机构;二是要整体提高我州科技人员队伍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县基本建设投资规划,进一步改善各县科技服务环境;四是出台科技有关的政策法规,围绕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合作、研发、推广应用、特色产业培育等,大力改善州县科技软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建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紧紧围绕我州的支柱产业,围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选题指南,加大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力度,做到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字化。按照合理布局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安排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实施一批项目,培训一批农民,涌现一批农村能人群体,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局面。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构建和完善企事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我州的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五)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培养引进科技人才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

一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机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的新局面,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靠给舞台、压担子培养和凝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数据共享、科学资料提供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人才的科技活动给予公平的对待。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二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评价科学、运行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要围绕科技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针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知识集群和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保障。

(六)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和技术普及工作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普及教育,使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我州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相适应。传播科学文化,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利用边疆“解五难”的机遇全面提升我州科普工作。在我州可以考虑建立少数民族科普专业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要健全科普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团体和部门齐抓共管和科普工作格局。各级党政领导带头支持和参与科普,有关部门积极制定科普规划及相关标准,建立投入保障、竞争激励、监测和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协调一致,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

三要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普能力。确立科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加强我区人才工作调查研究,摸清我区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着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推进跨越式发展,打造全市首善之区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二、目标任务

围绕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我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经验做法,分析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形成全区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蓝图。

三、调研课题及牵头单位

1、经济开发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牵头单位:党政办参加单位:各社区中心、街道)

2、经济开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牵头单位:财经局参加单位:各社区中心、街道,经司、招商中心)

3、经济开发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牵头单位:党政办参加单位:财经局、国土规划局、建设局、社会事业局、市容局、社区中心、街道,经司、招商中心、建设服务中心、航空服务中心)

4、经济开发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牵头单位:湖滨社区中心参加单位:淮河社区中心)

5、经济开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牵头单位:社会事业局参加单位:各社区中心、街道)

6、经济开发区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牵头单位:党政办参加单位:各社区中心、街道)

各单位也可以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自选角度,组织力量对相关领域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摸底调研。

四、调研方式和工作进度安排

(一)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综合调研与典型调研相结合,运用发放表格摸底统

计、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从8月中旬开始,集中利用约1个半月时间完成。

1、摸清基本情况。通过普查、抽样调查、查阅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摸清全区各类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包括数量、结构、特点、分布和总体评价等。

2、总结先进经验。结合各单位实际,认真总结我区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和典型案例。

3、分析存在问题。通过认真开展调查,了解和掌握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如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

4、进行趋势预测。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分析"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发展趋势,及对各类人才数量、结构、专业等方面的需求。

5、提出对策措施。研究提出促进我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目标任务、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等。

(二)工作进度安排

1、召开动员会议。8月中旬,召开专题会议动员部署,明确工作任务。

2、开展摸底调研。8月中旬-9月上旬,各责任单位采取调查问卷、召开各类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综合调研。

3、统计分析汇总。9月上旬-9月中旬,各类摸底表统计分析汇总。

4、形成调研报告。9月中旬-9月下旬,在综合调研基础上,形成书面调研报告,上报区人才办。

五、组织领导

全区人才工作综合调研需要各相关单位紧密联系、相互合作、统筹推进。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经济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人才调研工作的综合协调,徐国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牵头单位负责人担任各课题组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

六、有关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综合调研工作,确定专人负责,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协调、衔接和合作,切实把本次调研作为进一步推进全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调研工作必须深入扎实,调研内容具体准确,有面上情况,有典型分析,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调研报告中可以采用图形、表格等简洁明了的形式。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按照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加强我市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调研,了解掌握全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着力营造有利于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社会环境,为推进科学发展,奋力进位赶超,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调研内容

调研的主要内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伍建设情况。具体是:

1、人才基本情况。各类人才总量,职称、技术等级分类,学历分类,年龄分类,岗位分布,行业分布,高层次人才等情况。

2、人才政策和待遇落实情况。人才发展规划、政策制定、执行情况,人才待遇落实情况,人才对工作、生活、创新创业创优环境的满意度等情况。

3、紧缺或急需人才情况。紧缺或急需人才的需求岗位以及岗位要求、专业要求、学历要求、特长要求等情况。

4、人才流动情况。近三年人才流入和流出情况,流动人才的学历、专业、行业、流动原因等情况。

5、人才培养情况。近三年现有人才的培训情况,包括培训机制、培训方向、培训效果等情况。

6、人才引进情况。近三年人才引进情况,包括引进人才的数量、层次、专业等以及引才政策、引才力度、引才方式等情况。

7、人才使用情况。现有人才作用发挥情况,人才激励、保障措施落实等情况。

8、存在问题及原因。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留住以及管理和服务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人才积极性的主要问题、引起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引进人才的主要障碍等,查找人才工作在观念、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9、意见和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就人才工作政策、办法、措施等,提出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三、调研分工

此次调研分2类,组成2个调研组,分别开展调研。

1、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农业局、市局办公室,配合单位:局机关各部门、局属各单位)

2、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农业局、市农业局科技教育科,配合单位:局机关各部门、局属各单位)。

四、调研方法和时间进度

调研主要采取发放统计表和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准确把握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现状,形成基础数据;在充分掌握本类别人才数据和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形成综合调研报告。

整个调研活动安排1个多月时间,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准备阶段(10月20日前完成)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明确工作任务,并制定具体的调研工作方案。

2、组织调研阶段(11月15日前完成)。各单位通过发放统计表和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组织开展全面、广泛、深入的调研。

3、研究分析阶段(11月30日前完成)。对人才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调研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

4、形成成果阶段(12月10日前完成)。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分析论证,修改完善,形成书面综合调研报告,并与人才花名册和基本情况统计表(含电子版)同时分别上报市农业局办公室和科教科。

五、组织领导

六、几点要求

1、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本次调研活动是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事关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意义重大。各单位各部门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抓好落实,扎实开展好调研活动。

2、要把握原则,实事求是。调研活动要坚持尊重事实、准确判断、客观评价的原则,尽可能用数字、比例和典型事例说明问题。统计数据要全面、真实、准确,综合调研报告数据要翔实,事例要完整,分析要透切,提出的对策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是我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始终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上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民政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李学举部长动员讲话精神,现就学习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这次调研要站在全局和整体民政工作的基点上,总结、分析、疏理民政工作30年,特别是近些年民政工作的经验、问题和思路。一是对工作大总结。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民政事业整体发展和各专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总结30年来形成的理念、创造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为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二是对问题大分析。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找准影响和制约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掌握民政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解难的重点。三是对思路大明晰。要把解决当前问题和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把探索具体工作政策制度和探索民政事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重点分析民政工作发展大势,着力形成新理念、新思路和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调研安排

调研工作在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围绕民政事业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部党组成员的调研,主要是结合民政工作30年对整体民政工作进行宏观思考,同时也结合所分管工作,指导业务司局开展调研。二是各司局的调研,主要根据本司局职能,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全面调研和专题调研;三是事业单位和部管社团的调研,主要是立足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调研。

三、调研方法

这次调研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结合。一是平时成果积累与深化相结合。要总结利用多年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进行深化,深化的标准就是调研的成果,包括理念、思路、问题、举措是否有利于民政工作的科学发展。二是综合调研与专题调研相结合。综合调研是基础,是各单位的共同任务。专题调研是对综合调研的升华,是对承担专题调研任务的重点要求。两方面调研要通盘考虑,统一安排。三是部机关与地方相结合。要利用学习实践活动互动联系点的平台,广泛了解地方工作经验,归纳各地共性规律,听取地方部门建议,不断丰富调研信息和内容。所有调研都要围绕主题,认真提炼经验,疏理问题,剖析原因,理清思路。“走出去”调研由各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安排。

四、调研时间

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年10月下旬至11月底,为集中“调研月”,形成调研报告,12月初组织交流讨论。第二阶段为12月全月,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研。

五、调研题目

部党组成员和各司局综合调研题目,可根据民政事业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结合整体民政工作和各项民政业务工作研究确定;各事业单位和部管社团的调研题目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行确定。专题调研围绕民间组织监管、城乡社区建设和村居民自治体制、社会工作发展格局、优抚安置制度、救灾应急体制、社会救助体系、区划地名发展战略、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社会化、慈善事业发展模式、社会事务规范化管理、发行管理等重点题目进行。

六、调研成果

这次调研成果,是全部和各司局、单位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方案的主要素材和基本依据。要形成三方面的材料:一是形成部里整体民政工作的研究报告,由办公厅和政研中心负责;二是形成专项工作和专题研究报告,由相关司局负责;三是直属事业单位、部管社团的研究报告,由各单位负责。所有研究报告都应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体现四个方面成果,即要对民政工作30年特别是这些年有个全面评估;对民政工作存在问题有个清醒认识,并对破解难题有可行对策;对民政工作发展思路有个科学概括;对推进民政工作发展措施有个制度保障。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来说,就是要努力通过总结,在积累经验、理论创新上取得实效;通过分析,在聚焦查找制约和解决科学发展的问题上取得实效;通过建制,在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实效。

七、调研要求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精神,提升政务调研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现就进一步加强政务调研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政务调研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政务调研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寻标、对标、达标、夺标的要求,精选调研课题,重点加强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全局重大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对市领导关注难点问题的专题性研究,对广大群众关心热点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对基层干部群众实践创新经验的典型性研究,充分发挥以研辅政、以文辅政的参谋助手作用,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年,政务调研工作要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着重就加大经济领域、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力度,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等重点区域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调研,努力形成一批立意高、分量重、针对性强的调研成果,全面提高调查研究的决策服务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市政府研究室全年完成调研报告50篇,重点调研报告不少于20篇,重点调研报告市领导批示率达到80%以上。各区市政府研究部门也要按照高标准,确定目标任务。

二、重视加强调查研究队伍建设

要高度重视调研队伍建设,结合调研工作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机构建设,充实和加强调研工作力量。每个区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都要有专门调研机构、人员。要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切实加强调研人员业务学习,认真钻研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专业水平。要加强对当前世界复杂多变形势的了解和对国家、省、市基本形势、基本情况的把握,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创新的战略思维和科学的分析判断能力,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出更有独到见解、更加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调研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培养一支政治上坚定、研究能力强、文字水平高、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三、加强对政府系统调研工作的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市政府研究室对政府系统调研工作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各区市、各部门的联系、合作与交流。建立完善政府系统调研工作网络,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定期全市政府系统重点调研选题参考,适时组织相关区市和部门开展联合调研,放大调研成果影响力。加强政府系统调研人员业务培训,通过专题研讨、成果交流、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提升调研工作能力和水平。各级政府研究部门要建立基层调研联系点,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安排力量进点调查研究,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调研深度。市政府研究室每年对全市政府系统调研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评选优秀调研成果,并从中选出部分成果参加省政府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政府系统调研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进行表彰。

四、创新调研方式方法,确保调研报告质量水平

要高度重视调研选题,把选题作为提升调研报告质量的重要前提,进一步完善选题研究论证机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提升选题针对性和前瞻性。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与基层干部群众的面对面交流,尽量多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将课题做深做透。要积极创新调研方式,在继续坚持实地调研、外出考察、座谈研讨等行之有效的传统调研方式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和现代统计分析等对情况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辅助调研方式,尽量多占有相关调研信息、资料和数据。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信息媒体,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和捕捉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升调研报告敏锐性和时效性。要建立完善调研工作专家库,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善于借用“外脑”、借助“外力”,搞好重大课题合作调研。调研报告执笔人要按照“务实求精”的要求,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和责任观念,做到调研报告情况真实、分析切实、对策务实和文风朴实,杜绝错字病句等低级错误,努力打造调研精品。要积极争取国务院、省政府研究部门对我市政府调研工作的支持,主动报送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典型经验,争取在内部刊物上刊发。

五、完善调研工作制度,推进调研工作有序开展

上一篇:政协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调查问卷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