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作文“无米”支招

时间:2022-08-17 06:12:24

为作文“无米”支招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就头疼,没有写作的素材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写作之“米”,从生活中来,从语文教材中找。

“米源”一:“画蛇添足”,小试一回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读完之后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可趁着这种“意犹未尽”让学生续写。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大起大落的态度,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他们生活的辛酸,以及一家人种种心态的流露——“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从小说中可看出,菲利普一家生活非常艰辛,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见亲人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将更加贫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婚姻……不妨设想会出现的几种情况:1.菲利普夫妇回来的时候虽然改乘了圣玛洛船,但又一次遇见了老水手于勒;2.菲利普夫妇在圣玛洛船上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3.菲利普夫妇回来的途中躲过了于勒,但于勒已先到了他们的家门口;4.菲利普夫妇在圣玛洛船上得知曾经遇到的老水手不是自己的弟弟,而是……沿着我们的设想续写一个故事(续文中创设一个具体的场景,模仿莫泊桑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刻画的技巧),再把这个故事续到文章结尾,可能学生的文字很难与原小说相融,纯属画蛇添足,但仍有一番趣味,因为在看似徒劳之中可以品味名家文章结尾之妙——言尽而意无穷。更值得称道的是,借书中的“米”成就了学生的文。

“米源”二:穿越时空,奇思妙想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可见想象是多么重要。记得有一段侯宝林改编的相声《关公战秦琼》,这个段子虽属拼凑,但静下心来品味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新奇。这又给作文以启发——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编出新故事。如《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深受封建制度的毒害,自命清高、好吃懒做、穷困潦倒、饱受而又执迷不悟;《范进中举》中,主人公范进以取得功名为终生理想,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欢喜之余疯了。孔、范二人虽然人生结局各异,但二人的人生都弥漫着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了这两篇小说之后,带着对他们人生悲剧要么同情要么嘲讽之心,设想这两位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穿越时空隧道,演出或悲或喜的闹剧,岂不妙哉?

“米源”三:跟着感觉走,嬉笑怒骂皆成文

许多文章,读着读着,文中主人公的某种精神会让我们油然而生发出某种感慨,好似有千言万语一下子涌上心头,迫使你想把它写下来。这种“感”是很难得的,也是值得“发”的,因为它是我们的真情实感。常说“文贵有情”,不过,要让这种“感”化抽象为具体,文章才能感人。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感到诗人有点“傻”——茅屋破了不悲却歌。这种“感”非常抽象模糊,可以从诗句中进一步找出证明诗人“傻”的证据:第一节诗中,面对大自然的暴力——秋风破屋,杜甫没有悲伤,反倒很有几分欣赏大自然的旷世杰作的味道,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傻”;第二节诗中,面对顽童“趁风打劫”,杜甫如实地写出自己的失态,还那样率真,这也是常人做不到的——“傻”;在第三、四节中,面对多年的贫困、流离失所,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杜甫在漫漫长夜中失眠,希望“安得广厦”、“大庇天下寒士”,却宁愿“吾庐独破”——“傻”。至此,把对杜甫的这些“感”串起来,一个心胸宽广的诗人形象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此外,还可以将生活中表面聪明、实则让人不齿的事情也从头涌出。前后对比,既可以批评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又可以凸显杜甫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再拟一个《杜甫,你真“傻”》这样风趣的题目,就是一篇相当不错的关于杜甫的赞歌。

“米源”四:走近诗人,还原诗境

诗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同时诗也讲究形象和意境。当学生对某首诗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不妨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置身于其境,把它改写成一段饱含情感的文字。这段文字既属于诗人,更属于学生。学生在用心改写的同时,也会捕捉到生活中类似的写作素材。如《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这是宋代词人温庭筠的名篇,情真意切,清丽自然。仅仅27个字就把楼头、船帆、余晖、江水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事物跃然纸上;将思妇由盼君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萍洲”的痛苦失望,将人物情感、神态的复杂变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当学生用心地把这27个字改写成一段现代文字时,也许会联想到自己在车站等待久别的亲人的情景,这正是我们所要找的“米”。

总之,在教材中寻找写作素材的同时,还需将视线转移到生活这个大舞台,唯将积累教材素材和生活素材并举,写作时才“有米下锅”。

上一篇:农村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漫谈 下一篇:巧用童话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