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治疗胸腔积液26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17 06:04:39

应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治疗胸腔积液26例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254-01

【关键词】胸腔积液;药物治疗;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术

我科自2009年9月以来应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内置管并腔内注药治疗良、恶性胸腹水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26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0岁。20例为恶性胸腔积液,原发肿瘤均经病理检查诊断证实(其中原发性肺癌17例,乳腺癌2例,肝癌1例),结核性胸腔积液4例,经结核防治专业机构明确诊断。全部病例均经B超及X线诊断为中到大量胸腔积液。

1.2 治疗方法

1.2.1 操作方法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由佛山市南海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标准号:YZB/国1786-2006),一次性使用。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经B超体表定位点为穿刺点,常规碘伏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2%利多卡因2-4ml局麻,将带空心管的穿刺针沿穿刺点进针,确定已进入胸腔后插入导丝,置入胸膜腔内,拔出空心穿刺针,沿导丝导入扩张器扩大穿刺孔,退出扩张器,将引流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顺导丝插入胸膜腔内约10-15cm (如果插入时通过不畅,可反复用扩张器阔皮),然后拔出导丝,固定双腔管,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及周围,用透明膜固定,并将双腔管的其中一管口接通引流袋或引流瓶,持续引流胸水,根据患者情况决定引流量,胸水首次引流量一般不超过800ml,以后每次1000ml左右,以免引起纵隔摆动。每日引流后,用配置好的肝素盐水3-5ml封管,以免胸腹水凝固堵塞管腔,用塑料卡卡住引流管,管外口用肝素冒封管。下一次引流只需打开肝素冒,局部消毒后便可进行操作。

1.2.2 胸腔内注射药物

恶性胸腔积液引流干净后胸腔内注入药物有:顺铂20-50mg、胸腺肽α1、白细胞介素-2400-600万单位、高聚金葡素3000单位、地塞米松5mg等。用药间隔2-3天,重复2-3次,然后封闭导管;结核性胸水组胸腔内注射药物为:雷米封注射液100-300mg,地塞米松5-10mg,间隔3-5天,重复3-5次。全部病例每周复查B超观察胸水消失或增长情况胸水不再增长后拔掉导管。

1.3 疗效判定

1.3.1 恶性胸腔积液

采用上海肿瘤协作组晚期肿瘤胸腔积液判定标准,有效即治疗后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消失,或胸腔积液减少二分之一,结合临床、胸片、B超检查证实有效维持30天以上者;治疗后胸腔积液继续迅速产生或胸腔积液减少二分之一以下者,治疗30天内须再次引流者为无效。

1.3.2 结核性胸膜炎

2个月内胸腔积液完全吸收,视为有效。2个月内胸腔积液不能完全吸收,视为无效。

2 结果

全组26例患者,有效76.9% (20/26),无效23.1% (6/26)。置导管时间2-4周,其中2例有轻度不适感, 1例胸痛,1例因患者不慎将导管拉出,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肿瘤晚期合并胸水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结核性胸水自行吸引缓慢,彻底排尽胸水是治疗良恶性胸水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胸腔内注药是治疗良恶性胸水的常用方法,近年来恶性胸水用药多为化疗药物及生物免疫调节剂等,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作用机理为胸腔内注射药物引起化学性胸膜炎,使胸膜粘连、闭锁。结核性胸水用药多为抗结核药物。常规的穿刺抽液,每次均需要行胸腔穿刺术,造成患者痛苦,抽液及注射药物时穿刺针在胸腔内停留时间长,容易引起穿刺意外,由于每次抽液量受限,需反复抽吸,且抽液不彻底,在胸腔残留胸水较多时注药,胸腔药物浓度低,定会影响疗效。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由特殊硅胶材料制成,柔软无刺激。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穿刺危险性小、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等优点,且减轻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同时减少因多次穿刺而导致的感染,还可以随时进行腔内治疗,从而达到控制胸腔积液的目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管径粗细适中,引流速度及时间易于控制,减少胸腔积液引流过程中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死亡率,且引流管为双腔,如果一侧堵塞,还可应用另一侧,增加了使用安全性,对患者既经济又实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上一篇: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的影像学分析 下一篇:15例小儿超高热临床救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