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例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分析

时间:2022-08-08 11:45:53

126例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242-01

【摘要】目的:讨论使用CT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早期脑梗死患者126例,并对这126例脑梗死患者(发病12小时内)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2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有52例患者的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脑实质密度减低区。45例患者显示轻微的占位效应,与脑缺血、脑水肿有关,表现为脑皮质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29例患者出现脑动脉密度增高征,见于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结论: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有其特点,将其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尽快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 CT诊断

造成脑梗塞的重要原因是脑血栓的形成,好发部位一般为大脑巾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底动脉中下段等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较大动脉的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导致密度增高,已被认为是几乎与脑梗死发病同时出现的征象。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后果较严重的脑血管病,早期的CT诊断和及时治疗,能够减少脑细胞的缺血坏死。在脑梗死早期,准确诊断,早期治疗,挽救存活的脑组织,是临床成功治疗脑梗死的关键。随着医疗事业中溶栓治疗的发展,诊断的越早,治疗效果就能越好。早期CT检查常无明显异常改变,所以给诊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本文将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集的126例早期脑梗死的CT改变特点, 希望能对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早期治疗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赢得宝贵时间提供帮助。

1资料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1月我院收集的12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54.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29例,风心病史15例,冠心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有饮酒嗜好的7例,发病时间均少于12小时。患者起病急,迅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突发偏瘫、失语、双眼同向凝视,普遍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昏迷27人,左侧运动及感觉障碍l8人,右侧感觉及运动障碍14人,失语21人,双眼同向凝视16人,肌力下降9人。

1.2 方法 使用单层螺旋CT机扫描,连续扫描9一l2层,层厚10ram,间隔10mm,部分病人采取层厚和间隔5mm的薄层扫描。观测早期脑梗死CT检查的几种征象:①梗死区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②轻微占位效应。③脑动脉密度增高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数据进行t检验。

2结果

本组12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12小时内均进行对头颅的CT平扫,52例患者的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脑实质密度减低区。45例患者显示轻微的占位效应,与脑缺血、脑水肿有关,表现为脑皮质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29例患者出现脑动脉密度增高征,见于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密度增高征。发生基底节区的梗死,出现的豆状核轮廓模糊或部分界线消失,发生于岛叶部的梗死,表现为岛叶皮质境界不清,灰白质交界消失。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时间比较短,血液未完全供应中断,脑细胞本身并没有完全坏死和变性,梗死脑组织成分的改变并不是十分明显。丧失功能的神经元仍可存活6~8小时,最长可以存活48小时。在脑梗死早期,准确诊断,早期治疗,挽救存活的脑组织,是临床成功治疗脑梗死的关键。早期脑梗死CT检查的几种征象:①梗死区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②轻微占位效应。③脑动脉密度增高 。其中脑实质密度减低征就是局限性脑实质密度降低。脑组织中的水份增加1% ,CT值会降低2.5%。白质构成的内囊,显示为略低一些的密度,灰质构成的尾状核、丘脑、豆状核显示为略高一些密度,在出现脑实质密度减低征时,内囊及其内外结构显示分界并不清晰。本组126例出现脑实质密度减低52例,发生率达41% ,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重要征象。轻微占位效应是指局部脑组织肿胀是与细胞毒性水肿有关,脑组织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细胞离子泵衰竭,产生细胞毒性脑水肿,而缺血、缺氧长期得不到恢复会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外分子进入细胞内。表现为脑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常合并脑实质密度减低。脑动脉高密度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表现为梗死侧动脉管径增粗,密度增高,可能与动脉代偿和阻塞有关,同时局部脑组织密度降低有反衬的作用,本组出现29例的动脉密度增高征,发生率为23% 。

造成脑梗塞的重要原因是脑血栓的形成,好发部位一般为大脑巾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底动脉中下段等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较大动脉的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导致密度增高,已被认为是几乎与脑梗死发病同时出现的征象,在发病6小时内可发现。有资料显示在发病后的30分钟内可显示,是脑梗死的超早期征像。此时脑实质未见明显低密度改变,临床已有神经或(和)肢体症状。6小时后脑细胞因持续缺血缺氧而坏死、血脑屏障破坏和血管性脑水肿,CT表现为脑沟、脑裂变窄、脑灰白质分界不清,继而出现大片状脑实质低密度灶。因血栓或栓塞有自行消失的趋势 ,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随后CT复查时是可有可无的。本组167例在第一次CT复查中有5例消失,一般认为这种情况与自行消失及溶拴的治疗有关。若脑实质密度轻度降低,应对称测量其CT值,当双侧密度差别在1.8HU以上时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可考虑将其诊断为急性脑梗死。CT值在1.2~1.8Hu时,应高度怀疑是急性脑梗死症状,必要时应在短时间内进行CT复查。

随着CT设备的改进,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以及对脑梗死认识的提高,脑梗患者CT平扫能够发现以上特征,通过仔细认真的阅片,实行软阅片,调节窗宽和窗位,并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能够尽早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CT在脑梗死诊断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Hacke W,Kaste M,Fieschi C,et al.Intraverxius thrambotysis with recombinamt tissue plasminagen activator for arute hemispherie storke: The Eurpean Coaprative Acute StrokeStude(ECASS).JAMA,1999.274(13):1017.

[2] 林顺发。脑梗塞的早期CT和MRI诊断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病学杂志,2000,8:379~380。

[3] 陈芷若。急性脑梗塞的早期CT和MRI改变[J].脑与神经病学杂志,1999,12:187~188。

[4] Rauch RA,Bazau C,Larason EM,et al.Hyperdezise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 identifierl on CT as false sign of vascular acelusion AJNR.1998,14(3):66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198例胸腹闭合性损伤的CT诊断分析 下一篇:关于哮喘常见症状及治疗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