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下江西农民工回流及就业对策

时间:2022-08-17 02:53:10

世界金融危机下江西农民工回流及就业对策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就业更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运用最新统计数据,从江西劳动力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江西劳动力总体就业状况及差距、劳动力转移状况和劳动力回流状况。并据此从产业就业偏离、就业弹性和投资就业弹性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当前就业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在预测2009年江西劳动力就业状况和要实现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劳动力就业措施。

[关键词]世界金融危机;农民工回流;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51-05

[基金项目]江西2009年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江西加速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供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批准号:JJ0934);江西省农业厅课题“世界金融危机下江西农民工逆向流动及就业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黄小勇,南昌大学科技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尹继东,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江西 南昌 330047)

世界金融危机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我国工业化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沿海发达地区许多中小企业破产,给以劳动力输出为主的省份带来了较大的就业压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江西省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要求对农民工回流数据必须一月一报。就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要对江西劳动就业的现状和趋势认真分析,切实化解就业难题,以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一、劳动力逆向流动理论的引入

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刘易斯(1954)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转换理论,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观点。拉尼斯――费景汉理论(196t)从动态角度出发,发展了刘易斯理论,他们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但是,托达罗(1969)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决定是否转移还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失业问题,而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的各项事业,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舒尔茨(1964)也提出农业迅速增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成功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广泛而深入地安置就业。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界成果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转向农民工逆向流动问题的研究。林斐(2004)对20世纪90年代农村劳动力回流创业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回流创业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白南生等(2002,2008)对安徽、四川2省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意义远大于回流。从输出地来看,总的影响是积极的,特别是收入状况的改善,但也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留守族。赵阳(1999)提出大量农民工的外出,对输出地和其本人而言,也有许多消极方面,从而认为梯次化的城市化道路是理性策略。王西玉等(2000、2003)指出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改革的进展,与中国“特殊的二元结构”的逐步变迁过程密切相关;政府应该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区域流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农民工回乡创业对拓展农村就业、发展县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二、江西劳动力就业及农民工流动现状

1.江西劳动力就业总体状况。从表l可以看出,2000~2008全省就业人员年均增长68.8万人,2008年比2007年就业增加了35.4万人,城镇就业增加了33.5万人,年末失业率为3.42%,与2007年相比有所上升。

如果考虑全省劳动力资源,可以看出2008年比2007年增加了62.4万人。也就是说,新增加的劳动力资源比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多了27万人,经济发展并没有带来超过劳动力资源增加的就业岗位,这也可能是年末城镇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表1还可以看出,全省劳动力就业与全省劳动力资源有较大差距,本省无法消化全部的劳动力资源,其结果是一部分失业,另外一部分通过劳动力流动跨省转移就业。根据江西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江西省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7.3万人,预计2009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3万人目标。2008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33.5万人,预计2009年达到城镇净增就业人数30万人。

2.江西劳动力跨省转移就业情况。工业化进程伴随着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就业,江西也不例外,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包括省内和省外转移。江西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大省,1993年以后,江西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家乡,外出务工(见表2),农民进城就业已经成为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从表2可以看出,劳动力在2003~2008年跨省转移数量在逐年增加,年均增加18.8万人,劳动力跨省流动带来的劳动力收入也得到了大量增加。据测算,按劳务收入每年每人8000元计算,2007年江西农民跨省劳务收入就达500多亿元。江西省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比上年增长14.3%,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与江西劳动力资源总量比较,2008年江西劳动力资源是3353万人,全省解决的就业是2405万人,跨省就业是558万人,还有将近390万人需要解决就业。

3.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西劳动力回流状况。2008年11月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到,劳务输出大省江西在外省打工人员约680万人,目前约30万人返回家乡,返乡比例不足5%。尹蔚民认为,江西省的情况具有代表性,由于沿海发达地区一些企业关闭、破产或者停产,部分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返回家乡是一种正常流动和理性选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2月初完成了一份《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最新数据调查报告》,就部分省份的农民工返乡状况,见表3所示:

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专业人士认为,未来农民工一旦大规模返乡,势必加剧省内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大规模返乡状况,但这并非只是一种担忧。来自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9个月,江西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26.5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约为20万人,省内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9万人左右,供给总量达到75.5万人左右;而前9个月,江西省城镇实际新增就业岗位仅36.6万个,供求相差近40万个,就业压力较大。根据专家预测,2009年春节期间从外省返回江西人员最高达190万人,其中114万人是正常回家过年,51万人受世界金融危机波及返乡待业。

三、江西劳动力就业现状深层次分析

当前,江西劳动力就业将面临世界金融危机背景导致的

省外劳动力回流、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新增劳动力资源影响下的劳动力供求矛盾这一现实。劳动力供求矛盾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也将会变得更加突出和尖锐。因此,缓解这一矛盾需要从深层次上对江西劳动力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提供现实基础。

1.工业化对劳动力就业弹性分析。工业化就业弹性主要包括工业化水平就业弹性和工业产值就业弹性,工业化水平就业弹性指的是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每增加1%所带来的全省就业人员增长的百分比;工业产值就业弹性指的是工业产值每增加1%所带来的就业增加的百分比。根据表4的测算可以看出,1995~2000年之间,工业化综合指数增长了4.31,工业生产总值也增加了82亿元,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工业化并没有对就业起到增加作用,工业化水平就业弹性为-0.034,工业化产值就业弹性为-0.025。2000~2002年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增加了4.4,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78.7亿元,工业化进程在加快,对就业的作用增强,工业化水平就业弹性为O.091,工业化产值就业弹性为0.082,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增强,但是贡献还是较小。2007~2008年,工业化进人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地加速发展。然而,工业化水平就业弹性只是O.408,工业化产值就业弹性也只是O.011,说明工业产值的增加并未带来更多的就业,工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收作用还是不强。

根据表4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出全省就业增长率,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增长率和工业化产值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95~2008年各年间工业化指数变化与劳动力就业总量变化情况,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增长率和工业化产值增长率在图中呈现w型,表明工业化在这一时期,恰好呈现出了两次下降和两次增长。劳动力就业总量增长率水平较低,一直在较低水平持续增长,这再一次证明工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收能力不强。

加速工业化进程,是有效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长效途径,也是经过江西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所证明的。只是在发展工业时,考虑到就业就更应该注重工业化路径和模式的选择。而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则要更多地选择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为前提的工业化路径和模式。

2.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和灰色关联分析。假设E为结构偏差(离)系数(又称偏离程度),Yi为第i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X为第i产业产值占全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E=lYi-Xil,结构偏差系数其实就是第i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其产值比重之差,其取值范围为O~1之间。结构偏差系数反映产业结构中的某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者变动是否处在同步变化和对称状态,偏离度越高,说明两者越是处在不同步变化和不对称状态。反之,则是越接近于对称状态。一般来说,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且,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即为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业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反之,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结构正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负偏离的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江西2000~2008年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如表5所示。

2000~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特征是:进入新世纪,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地推进,工业化水平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期进入到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期,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不断的变化。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0年的-10.6下降到-23.7,下降了13.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与劳动力就业偏离较大,一方面有劳动力转入的空间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与劳动力就业差距较大,未能吸收更多的就业。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继续维持在20的水平,未能有太多的变化,这都是因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但是对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拉动却不大造成的。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在不断地缩小,从2000年的-11.8到2008年的2.1,说明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均衡点,对劳动力就业的吸收已经达到了最大。同时,也说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并未起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产业创新作用较小,未能带来产业就业的关联效应,以吸收新增劳动力。

3.产业就业弹性分析。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常用就业弹性来分析。就业弹性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反映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强弱,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一般来讲,就业弹性越大,该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就业弹性越小,该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弱。

江西第一产业从考查范围来看,其弹性都是负值,说明第一产业作为劳动力蓄水池一直处在不断地转移就业之中,在此主要是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弹性进行分析。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平均就业弹性趋势是在不断上升之中,但是,第二产业就业上升幅度还是远远低于产值增长幅度,说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还是不强;而第三产业平均就业弹性较高,2008年为O.308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劳动力就业。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必须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这可以从2002年第三产业平均就业弹性是0.9501,而2003年仅仅为0.1459这些数据的变化中看出。降低的幅度很大,其原因就是第二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对劳动力就业的吸收能力也会下降。在面临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把“危”变成“机”,必须充分发挥江西各项优势,不断扩大第二产业产值,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

4.投资就业弹性分析。面临世界金融危机背景,实行财政扩张政策是必然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江西历年投资所带来的就业增长情况是如何的,可以利用投资就业弹性来进行分析,即投资每增加1%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百分比。江西近几年投资就业弹性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平均投资就业弹性在0.08左右,投资对劳动力就业的直接拉动作用是比较小的。当然,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拉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投资的乘数效应可以增加社会生产总值,从而间接地推动劳动力就业。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力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就业,江西2009年将投资6000亿元,根据投资就业弹性,可以增加从业人员150万人。

四、增加江西劳动就业的目标与举措

1.2009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目标。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得实现相对规模的就业,这是江西劳动力就业的难题。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困境的增加,劳动力回流数量将加大,从而需要解决就业的人员数量将大幅度增加。根据2008年相关数据和分析,可以预测2009年江西劳动

力供求状况。2008年全省劳动力资源为3353万人,预测2009年增加劳动力资源30万人,劳动力供给达到3383万人。而2008年全省劳动力就业为2405万人,由于农民工受金融危机返乡待业将达到51万人,预计2009年劳动力跨省转移数量在507万人,投资6000亿元可以直接和间接增加劳动力就业150万人。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测算出2009年江西劳动力就业缺口在321万人。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2009年的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尽可能地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劳动力就业的总目标是相对规模就业,也就是就业要达到既不影响社会稳定,又不影响经济发展的规模。江西劳动就业局负责人认为,目前省内有47万待业农民工,其中仍打算到省外务工的农民工有50%,返乡务农占10%,在省内就业占20%,在家乡创业的占20%。根据这一观点,可以为2009年劳动力就业定好以下目标: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向发达地区和省内需要的企业进行一部分劳动力的输送,约占劳动需求缺口的10%,达到32万人;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为40万人。农民工省内转移、就地转移就业和在乡自主创业占劳动力缺口的50%,达到160万人左右;在尽可能降低现在城镇登记失业率3.42%的基础上,一部分可以回乡务农,促进农业的发展。

2.江西增加劳动就业的基本举措。根据2009年就业形势和目标,结合工业化就业弹性、产业结构偏离分析、产业就业弹性和投资弹性分析,应选择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围绕工业化实现产业创新,增强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并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就业。同时,缩小产业与就业之间的偏离度,使产业与就业协调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创新。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实现产业创新是实现劳动力就业的长效机制,是未来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保证。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在保证相对规模就业(既不影响社会稳定,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状态)的同时,要大力地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化与劳动力就业的和谐。在前文中分析到,工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的吸收能力较低,在当前未能实现劳动力就业与工业化进程的一致性,这一方面是工业化进程还刚刚进入中期,未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对产业创新的作用还不强,劳动力就业的关联效应较小。为此,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应该更好地选择工业化实现途径,在当前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创新。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就业优先的工业化模式,工业化应该更倾向于选择新型工业化战略思路指导下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光伏产业,以尽可能实现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变危机为机遇,积极实现第二产业的产业创新,通过创新产业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发挥好第三产业可以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优势。

(2)加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增加就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是被经济学规律和实践所证明的,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提出了要扩大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增进就业的举措。江西也将在2009年准备投资6000亿元,以促进劳动力就业,解决100万人的就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本身是一项解决就业的好途径,但是,正如吴敬琏所担忧的,这些投资是否能够合理有效地用到正确的项目上?是否会造成新的腐败?为此,在进行项目投入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投资方向的确定和选择。江西劳动力大部分属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投资的方向更多地应该是倾向于农村,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既使农民直接受益,又能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就业。二是加大对投资资金的监管力度,尽可能发挥资金的最大价值,实现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三是对项目投资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实现对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控制,资金落到实处,项目有益于民生。

(3)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增进劳动力就业。世界金融危机来临,沿海许多企业难以承受这一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成本和市场压力,这正好是江西等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好时机。积极、有选择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可以极大地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当然,承接产业转移应该做到:一是承接要求更加注重质量,有选择地引进劳动密集型、绿色环保型企业。污染型、对环境破坏较大的企业应该予以限制,而不是一味、盲目地引进。二是引进企业能够很好地融入本地经济环境中,最好是能够有效地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的集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相应规模的劳动力就业。三是为引进企业提供尽可能的优惠服务,为引进企业提供水、电和通信方面的最大帮助,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益,从而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4)积极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农民工回流对于江西来讲,可能是一件需要担忧的事情。但是,绝不能把其看作一个包袱,应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留乡创业。有一部分农民工回流自然可以为江西技工市场带来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失业属于暂时性的,加大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能够很快地补充到省内各工业园区的企业中。另外有一部分拥有一定经验、技术和资金,甚至掌握某行业市场规律的农民工完全可以自己创业,政府在税收、贷款和市场等方面予以支持,这些企业完全可以在江西这块土地上发展起来,为解决更多的就业服务。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可能会留乡务农,这也可以为许多地方因打工经济而荒芜的土地得到重新开垦,促进农业的发展。因为中小企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生力军,所以,政府应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扶持他们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资金方面可以设立创业扶持基金,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基金结合起来,对创业项目进行有效评价,予以支持。在企业注册、设立和税收等方面,政府部门应该提供简洁有效的一条龙服务,减少企业的公共服务成本,降低创业的市场进入门槛。

(5)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成功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并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提高劳动者就业的成功率。2009年江西将安排2亿元免费培训返乡农民工。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为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也实施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如上门登记返乡农民工就业意向、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对低保户家庭成员、失地农民优先安排职业技能培训等。落实这些措施最好是能够实现培训与企业劳动力需求、未来劳动力需求相结合,针对市场需要培训相应的劳动力。同时,还要注重培训效果,而不是把培训流于形式,使培训资金真正落到实处,产生效应,促进就业。可以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训的模式,在学校培训理论、在企业培训实践操作,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实践技能的培训。为农民工培训只是一个方面,还应该大力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在技能和专业素质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从而能够保证中小企业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减少失业。

参考文献:

[1] Lewis・WA, Economics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Supplies of Labor , Journal of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1954.20.

[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林斐.对90年代回流农村劳动力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2).

[4]白南生,等.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3).

[5]赵阳,等.暂迁流动与回乡创业的政策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1,(9).

[6]王西玉,等.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7).

[7]王西玉,等.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0,(5).

上一篇: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成都皮鞋制造企业竞争力探讨 下一篇: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