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

时间:2022-08-17 02:30:57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构建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情境教学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以一课为例进行了情境创设与学生参与的研究。

关键词:认知水平;情境创设;课例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构建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历史教学要达到全面的教学目标,需要多种方法的配合与使用,情境教学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状态等得到优化线性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参与教学的关系”研究,感觉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更利于学生的参与教学。为此,我们特别选择了七年级上册第19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一课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展开

由于本课的内容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条主线,因此,我们把整堂课设计成了一个旅游的情境,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去了解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问题一:没有知识背景的储备能顺利开展情景体验吗?

在突破“佛教广泛流传和道教兴起的原因”这一难点时,我们想创设一个情境体验的环节,让学生明白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情景体验:展示老百姓虔诚拜佛的图片,请说说他们在祈求什么?

当问题抛出后,学生先是沉默,然后在启发下有个别学生开始回答:

生1:他们祈求国泰民安。

生2:他们祈求风调雨顺。

生3:他们祈求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回答是没有问题的,祈求无非是这些内容,但很明显学生的回答并不是我们预设的答案。我们发现学生对西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并不了解,这样的回答是不能够得出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的作用。这样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效的知识学习首先需要教育者能够唤起学习者的‘求知热情’,而教育者能否唤起学习者的‘求知热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是为求知者提供了足够的亲自经历、亲自体验、亲自发现、亲自研究的求知时间以及求知空间。”也就是说,创设的历史教学情境所提供的信息,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于是在反思之后,我们决定对这一环节进行重新设计,把学生带进创设的情境之中――

先对教义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感知教义的内容,之后展示图片,设置情景如下:

问题1.结合教义说说如果你是老百姓,为什么信奉宗教?

问题2:统治者推广宗教是因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生1:宗教给他一个美好的夙愿,他期望美好的生活。

生2:宗教可以给他们寄托一个美好的愿望。

生3:宗教可以给老百姓一种心灵的安慰和寄托。

这样,学生很快融入创设的情境中,大家踊跃发言,这一难点也很快突破了。让我们发现,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从沉默到畅所欲言。

问题二:有了大段的材料情境创设就够了吗?

本课的重点是司马迁和《史记》,难点是理解《史记》在文学和史学上的价值,集重难点于一身的《史记》应该怎样让学生去了解呢?

在第一次设计时,我们就直接用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来设问:《史记》为什么会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从其史学地位和文学价值两个角度分析。

并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包括《史记》原文的材料。于是满怀期待地等着学生探究出答案,但谁知等来的却是沉默,接着仍是沉默。课后一脸沮丧,静下心来反思才发现这样的设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结论性的观点直接授予了学生。没有情境的体验直接告知结论不适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达不到探究的效果。

2.大段的材料展示,信息量太大,初一的学生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消化,而课堂时间有限。

3.材料中有几段古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问题。

4.五则材料没有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无处下手。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史记》文学价值的探究进行了如下的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读过《史记》原文吗?生:没有。

师:下面我们来品读一些名句。(投影展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读完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1:感觉到很悲壮。生2:感觉到荆轲有一种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生3:感觉到语言很优美,朗朗上口。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通过品读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史记》语言的优美,下面再来品读下面这段话――

(投影展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师:这段话反映的又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生:这是《完璧归赵》中与秦王斗智斗勇的情景。

师:通过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史记》在写作上的什么特点呢?

生1:语言生动。生2:他写得很传神,寥寥数语,就把蔺相如当时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

同样是古文材料,通过这样的处理很好地发挥了材料的作用,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而这一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课例研究的启示

通过这个课例的研究让我认识到:一是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营造教学情境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从学生体验历史的角度考虑;三是史料的选取要从学生理解能力和已有经验出发。

参考文献:

1.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上一篇:对《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的课题解读 下一篇:初中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