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关注情境创设

时间:2022-09-12 07:15:00

关注学生,关注情境创设

摘 要:课堂是师生心灵交融的空间,教师应创设符合学生的课堂情景,让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幸福课堂;历史与社会;情境创设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人都追求幸福,这是一种无需加以证明并颠簸不破的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堂课小结时,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很少听到教师这样问:“这节课大家感到幸福吗?”而同事之间呢,假如某某师开了公开课或者上完评优课,大家经常这样问:“课上得成功吗?”学生通过课堂获取知识固然重要,教师上课成功也重要,并且这两者往往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了有效的知识,教师的课就成功了,反之亦然。

但笔者认为,知识的获得和讲课的成功只是课堂的一部分,而不是幸福课堂的全部。面对成功的诱惑,如果教师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将无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中的幸福是师生之间正确、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应该成为师生之间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历史与社会课堂往往陷入枯燥无味、生硬呆板、气氛沉闷的困境。教师的“一言堂”不仅辛苦而且事倍功半,学生也觉得聊无生趣。九年级由于有中考压力,学生还“买账”——没办法还记记笔记,但课堂毫无活力而言;七八年级更甚,由于考核要求轻松,学生甚至将历史与社会课认为是“瞌睡课”“偷懒课”。因此,如何让学生主动去学、喜欢去学,便成了教师研究的首要问题。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老师。”在教授七年级上《干旱的宝地——石油宝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按常规让学生通过地图找找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然后教师不要直接让学生说那里的气候、特产、如何发展等,而是让学生分小组活动,用水彩笔为阿拉伯半岛涂色,可以涂不同的颜色,并说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先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自己的意见被小组成员认可时,心中会充满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热闹而不吵闹,井然有序。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时,更能体验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价值,教师也因学生的满足而幸福。在总结回答时,学生更是充满了成就感。

又如,七年级下册的《大众传媒》一课,对于各种传媒尤其网络,学生都深有感触,由他们来讨论总结再适合不过。而事实证明,整个课堂像极了一个技术交流会,同学们对各种网站如数家珍,让笔者都自叹不如。这正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的“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笔者认为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空间,他们的知识来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还有广阔的传媒空间。他们是深受传媒时代影响的一代,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自主消化,而教师能给他们的就是这开启他们智慧的钥匙——方法。

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有个调查数据:从学习24小时后的检测结果看,听课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是5%,阅读是20%,利用多种视听手段的巩固率约为30%,交流讨论后的巩固率达到50%以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历史与社会课教学采取的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法,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应积极开发极具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农历九月廿七,政府都会在本地的舜王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本地人,甚至很多外地游客都会在这几天到此游历一番。学生自然也向往,有不少学生虽然去过,但对舜的事迹、庙的历史却了解甚少,而这又正好可以和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结合起来。因此,笔者结合学校的秋游活动,把课堂搬到了景区,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讲解(事先挑选好几名小“导游”,进行适当辅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了舜的历史、感受到了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美德,通过庙的始建、建成、被毁及重修,理清了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

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尊重这种知识和认识方式的多样性,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使多样性地获取知识成为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做中学,甚至是游玩中学,历史与社会课不一定只有在教室可以上,只要方法得当,组织合理,社会也是我们的课堂。

探索的本质,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本身是快乐的,探索过程是快乐的,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养成智力活动的习惯都是幸福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的课,才是高效的课。“动”生自信,惟其动,才能成就自信,享受自尊,感受幸福。

有人说:“教育的根须是苦的,但教育的果实是甜的。”但笔者希望“教育的根须是甜的,但教育的果实更甜”。

上一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引导——发现”教学法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