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FC)的急救及护理分析

时间:2022-08-17 01:37:18

小儿高热惊厥(FC)的急救及护理分析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救与护理对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12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通过本院急救及护理措施后根据治愈情况、复况及后期随访的资料来研究针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急救与护理的重要性。 结果 调查发现病因中上呼吸道感染人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患儿家属焦虑等负面情绪及临床医务人员对患儿配合医疗的满意度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 < 0.05);干预前、后的护理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积极急救与治疗后患儿无死亡病例;经过2年追踪随访调查,复发率近23.97%(29/121)。 结论 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因素复杂、复发率高、针对小儿脑组织损害严重。在发病初期急救与护理是救治该病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2-0081-03

小儿高热惊厥(FC)具有病因复杂、发病迅速、发病率高、集中年龄段(4岁以内)发病等特点,一直为广大临床工作者重视。研究显示,小儿高热惊厥如不能及时医治,会持续性发作甚至在第一次发作后又存在多次发作,考虑到小儿的生理特征,其病症会导致呼吸衰竭,严重的会导致脑缺氧,影响小儿的呼吸功能及脑组织[1-3]。本文通过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1年6月医治的12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作为临床资料,通过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改善呼吸、控制惊厥、及时补氧、快速静脉通道建立、控制高热)和护理措施(控制患儿及家长的情绪、及时观察病情、基础护理),研究急救及护理针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治疗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①体温持续性≥39℃或者体温突然不明原因增高;②骨骼肌不自主收缩;③双眼异常、意识丧失、呼吸有2 min内的停止;④排除中枢神经感染。符合①和④并伴有一个以上上述临床表征则诊断为小儿高热惊厥[4]。

1.2 病因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中根据病因,上呼吸道感染49例,肺部感染36例,感染性腹泻32例,其他原因4例,合计121例。

1.3 基础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中,男60例,女61例,平均年龄(2.6±0.3)岁,体温(38.4±0.7)℃,体重(12.6±3.7)kg。

1.4急救方法

1.4.1 改善呼吸 病房保持安静,将小儿衣服解松,减少衣物对婴儿呼吸道的压迫。患儿进入病房后,尽量避免患儿移位诊治,将患儿水平放置于病床上,头单侧偏。及时发现并清除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防止误吸。患儿如口腔开合正常,根据病情发展随时准备吸痰;患儿如紧闭则要无损伤打开口腔并在内放置牙垫,以避免患者咬伤舌头。

1.4.2 控制惊厥 ①穴位刺激法:对患儿相关止惊厥的穴位反复按压。②药物治疗法:地西泮静脉或肌肉注射。1岁内患儿4 mg/次,1~2岁内患儿6 mg/次,2~4岁患儿12 mg/次,根据病情可于半小时内再次注射。病情严重可以配合肌肉注射苯巴比妥8 mg/(kg·次)。为了防止药物中毒,治疗时要避免对一种药物持续性使用或者混合两种以上镇静药物同时治疗。

1.4.3 及时补氧 在清除患儿分泌物及药物治疗后,及时给予患儿采取低流量高浓度吸氧治疗,避免因缺氧而对患儿脑组织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根据患儿病情,可选用鼻导管吸氧(流量:1.5 L/min)或面罩吸氧(流量为鼻导管吸氧两倍)。密切关注患儿缺氧症状。

1.4.4 快速静脉通道建立 快速静脉通道的建立可以保证静脉注射药物及时、准确地注入患儿体内,对后期治疗有重要作用。在选择血管时,弹性好的大血管为首选。对病情严重的患儿,可通过静脉通道注射20%的甘露醇,在半小时内注射完毕,同时密切关注注射过程中是否流畅、渗漏。

1.4.5 控制高热 ①物理降温:用冰袋在患儿头、颈、腋下、腹股沟同时擦拭降温。冬季慎用,避免患儿受凉。②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病情口服降温或者注射降温药物。

1.5 护理方法

1.5.1 控制患儿及家长的情绪 患儿就诊时,临床经验显示,患儿家长的情绪激动往往会干扰医生的救治。在治疗时,护理人员除了要配合医生及时医治,更要安抚家长情绪,消除其恐惧及焦躁的心里。通过简单、明了地介绍患儿病情及相关医学知识,第一时间缓解家长情绪。在患儿神智清醒时,过度的惊恐也会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对患儿的安抚,能够使得医生的治疗工作顺利进行。

1.5.2 及时观察病情 在医生治疗患儿时,密切关注患儿的各项生命指标(体温、心率、瞳孔等)的改变,准确记录药物用量。在后期治疗中,密切观察病情并注意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做好与医生的沟通,确保医生能够在患儿病情出现变化时第一时间医治。

1.5.3 基础护理 确保医疗环境干净、整洁、安全,护理过程中操作规范能够与患儿及家长取得较好的沟通,注意关注患儿的口腔卫生及治疗后营养搭配。

1.6 护理后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前后体温、脉搏、血压(收缩压)、心率变化;采用HAMA量表评价患儿家属焦虑情绪等负面情绪护理前后变化,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剧烈;由护理科室负责人发放问卷调查,统计临床工作者对患儿配合医疗的满意度。

1.7 随访

治疗后2年对新生儿进行随访、观测小儿高热惊厥的复况。

1.8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过程中不同病因小儿高热惊厥反复发作人数比较

不同病因小儿高热惊厥反复发作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7,P < 0.01)。见表1。

2.2 患儿家属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前后变化以及临床工作者对患儿配合医疗的满意度调查见表2。

2.3 护理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4 小儿高热惊厥(FC)治疗后效果及随访

通过及时临床急救及护理工作,121例患儿均无死亡病例出现,治疗效果良好。治疗后2年对121例患儿进行追踪调查工作发现,所有患儿均无脑损伤,智力正常,而小儿高热惊厥再次发作有29例。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FC)是小儿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高发于4岁以内儿童,有研究资料显示其发病率高达5%~8%[5]。人体在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成、惊厥阈值较成年人低,小儿高热惊厥会给人体神经带来迅速高热刺激,引起神经细胞放电异常,伴随着发热影响造成惊厥产生。持续的惊厥会引起呼吸困难导致大脑氧供给量减少,针对于这个特殊群体,脑缺氧、脑细胞坏死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成年人[6,7]。

本次研究中针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从就诊到护理均遵从迅速、及时、科学、合理的原则。本次研究,急救与护理过程分为以下几步:①对患儿呼吸进行改善,加大氧摄入量。②穴位按压法及药物疗法有效控制惊厥。③通过吸氧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患儿脑氧供给量。④在患儿病情稍稳情况下,建立静脉快速通道同时及时地对患儿进行降温治疗。⑤护理工作者要给患儿一个良好的诊治环境,及时安抚患儿家长紧张情绪。⑥在治疗与康复的过程中,记录患儿病情变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病因分析,本次研究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人数所占比例最大,而小儿由于体质弱于成人,其上呼吸道感染的频率也非常高。从后期的追踪调查分析,治疗后复发率接近30%,说明针对于小儿这一特殊群体该病是一个复发率较高的疾病。

高热惊厥患儿一般起病急骤,就医时家长焦急情绪明显,本研究护士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以稳重态度给予家长情绪上的安抚,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从表2显示护理后患儿家属HAMA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充分论证了本研究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并且医护人员对患者配合满意度由护理前的40.5%提高到60.1%,主要是通过家属与患儿之间的亲情关系,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消除患儿恐惧心理,以便配台临床抢救及护理,达到满意的临床救治效果。

通过护理干预前、后各观察指标(体温、脉搏、血压、心率)等指标比较,目的在于观察通过急救与护理后患儿生命体征的恢复情况,也是对相关措施的最直观评价。护理前患儿体温普遍偏高(平均38.3℃),经过护理后降温效果较好,体温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护理前多数患儿出现脉搏过快(平均85.2次/min),经过护理后脉搏基本趋于正常(平均71.5次/min);护理前患儿测量血压(收缩压平均123.6 mm Hg)显示,收缩压略高于患儿正常水平,护理后血压(收缩压平均111.4 mm Hg)下降至患儿正常水平;护理前患儿心率监测显示心率过快(平均82.8次/min),经过护理后,心率基本正常(平均73.9次/min)。四项基本指标护理前、后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的科学的及时的医治对于该疾病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疗效,所以急救与护理是治疗这种疾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程世和. 金莲花合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8例疗效观察[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3(5):278.

[2] 高艳. 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8.

[3] 李振聪. 小儿高热惊厥与血清钠浓度126例临床分析[J]. 重庆医学,2007,36(13):1345.

[4] 马聪敏. 小儿惊厥[J]. 医学综述,2006,12(12):747-749.

[5] 张智荣. 78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 医学信息,2011,24(3):1110.

[6] 李清华,贾丽芳. 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5):75.

[7] 孙凤菊,王秀娟,张庆梅. 中西医结合急救小儿高热惊厥及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65.

(收稿日期:2013-03-27)

上一篇:基层政府社会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西部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