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部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进

时间:2022-07-25 11:00:54

浅析西部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进

【内容摘要】西部城市经济日益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对完善对于西部发展而言相对平衡。然而面对城市发展的加速,与消逝生态环境的急剧。本文从本质上提出构建发展城市规模,缩小城镇发展和人文观念改变的意见。

【关 键 词】西部城市 经济 生态环境 人文观念

一、西部城市经济现状

城市是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乃至国家都受城市发展的制约,西部城市是从地理位置及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层面来划分。城市经济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在国家宏观层面主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三峡工程、黄河中上游水利综合开发、西部石油与中部煤田加快发展以及沿陇海线延伸的“第二条大陆桥”铁路线开通等工程,对推进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前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基建建设为主,建筑、建材、钢铁、工程机械、电气设备、能源电力直接受益。各西部城市发展因地域及规划发展方向不同,发展的进程各不一,西部城市经济建设以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为主,涵盖铁路、公路、机场建设以及电力、水利、煤矿等多个方面。但总体而言,这些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项目布局分散、远离市场,没有肩负起工业化在推进城市化中的作用,致使城市经济十分薄弱。但随着生产活动的大规模开展,贸易、物流等服务业将受益,最后随着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相关消费服务业将面临巨大发展空间,包括:房地产、零售、酒店餐饮、医药、家电、汽车将受益。目前,西部城市在完善基础设施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国家政策扶持西部的经济发展,为消除经济的二端差距过大造成经济结构失调。西部经济发展指标提高,大部分落户于土地项目,利用土地兴修基础设施是造福于人类的工程,却忽视其他产业多元化的发展。西部经济结构落后,不以特殊地域发展经济,造仿发展城市的经济结构是片面的,不能完全适应于城市的发展经济需要。政府的职能部门应该在规划中积极构建一个适合于省、市、县的发展道路,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条件下,对于第一、二、三产业规划的相互协调也是经济发展重点。

二、西部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支撑着整个社会的人类环境,原始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养育原始人类,因此生态良性循环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西部城市占国土面积2/3,有沙漠、戈壁、雪山、草原,又有85%以上的陆地边境线,并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西部具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西部很多地方需要担负生态保护的责任,加强生态保护,将给西部带来更大的发展良机。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对西部发展至关重要,西部生态脆弱,国家已陆续实施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从人类进步史,可感知生态被人造化和逐步消失。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良性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塑造城市的形象,给人类文化一个空间。从发展前景看,生态经济周期是长久持续的循环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机械化的经济发展,需要摄取更多的资源,破坏生态,短暂的索取而不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的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是人类祖祖辈辈延续与保护的结果,如果因发展快速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将造就几代人弥补暂时经济利益所带来的后果。西部的生态环境相对于东部沿海区域的生态而言,保存相对占优越,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片面强调经济指标,带来大量的环境治理问题:水体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大气质量恶化,固体废物成灾,垃圾围城严重,噪声扰民。唯有的极少数生态保护完好的地区也面临大规模的生态旅游进军规划。人类的生态环境在被经济化的过程中被造化,经济发展对人类发展史而言是人类的进步,然而在发展与前进的路程中,我们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的修复能力太弱,造成恶化,导致灾难性破坏。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相应的佳绩,西部自然的生态环境也是几百年的历史的积累,人们却一直站立经济的开发角度去重组利用它。利用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带来破坏力度强的环境污染,开发力度强,治理能力弱,管理不规范,恶循的发展将导致生态的破坏,承载力与开发不对称。生态旅游开发造就经济,却破坏物种的繁殖,导致物种濒临灭绝。

三、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进的几点建议

1.发展城市规模,缩小城镇发展

西部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落后、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西部地区地域广,人口密度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低,不利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无法形成较强带动作用的城市经济。特别是环境污染无法进行规模化治理,这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造成更大压力。西部商品经济不发达,许多镇、县的财政收入有限,缺乏产业支撑,没有实力进行大规模的调整。西部城市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均,功能单一,构建大城市的蓝图是带动城市发展的多功能性,增加经济产能,大城市的发展将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在此倡导小城镇的发展需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达的大中城市环境的治理成本日益上升。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共进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政策,让西部资源的开发受益,建议为,通过区域规划建设大城市的规模效应,缩小小城镇的发展,着力构建大城市,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系统化处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小城镇顺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通过发展生态环境,生产生态农业产品。而非每个城市的发展前进步伐相似,生产内容同质化将失去特有的区域优势。缩小城镇的发展是维护好生态环境不被大面积的工业项目占领,大量的工业垃圾及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小城镇的发展以生态农业项目为主导,供给大城市的需求,大城市的发展与小城镇的共进形成互补的效应。

行政手段上大力控制小城镇土地的审批行政,禁止大面积土地的破坏。只有在保护好小城镇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次经济群体、小产业化精准工业化农业,在不破坏生态的大环境下发展县域及城镇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单一的资源型发展模式。对原有产业进行拓展和延伸,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对于城市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贸易,生态所带动的是旅游业的兴起,但必须重整规划旅游生态保护的相关规则制度。同时西部地区拥有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造就贫富的差距二端化,造成一些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开采企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带动当地百姓的共同致富,同时矿产资源的开采注重的是前期的经济利益,对于开采后的环境治理是极度不负责任,关于生态保护后续政策,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巩固现有成果,同时也要加大重点区域的保护力度防止生态破坏带来的灾害,规避本可避免的事故。

2.人文观念的改变

人文观念的改变是从本质上引导人们走向良循的生态环保道路,是长久持续的规划。在西部传承了几千年的观念、文化、习俗等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非常强的约束作用。对于发展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进,存在着制约同时限制了制度规则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发展城市经济的契机,用市场理念不断冲击西部人们的思维模式,努力为各种制度的推行创造条件,为西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西部由于城市及城镇的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观点依旧未能与先进的环境防范及治理理念完全融入,农业发展不全面不能完全取缔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理念,发展多样化的小农经济,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文观念的改变是一个全面与进化的过程,深入推进西部城市的开发,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但最终还是依靠西部地区人民群众自身的努力,因此提高人口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指导入村入户,通过影响、宣传、指导让西部的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相统一。在人文观念的改变方面,需要西部地区人民自身的努力加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力度在教育事业帮助农民提高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在教学方面需加强双语教学。通过组织相应的文化、习俗活动逐步注入新鲜的人文观念,帮助人们摒弃不良好的文化,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经济的繁荣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参考文献:

[1]陈庆德.发展人类学引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庆德.经济人类学[M].人民出版社,2001.

[3]马涛.经济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小儿高热惊厥(FC)的急救及护理分析 下一篇:扩大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