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属性

时间:2022-08-17 01:10:17

浅谈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属性

摘 要 《课程标准》将人文教育的要求具体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集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之中。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且对应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属性 地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是“提供F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围绕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它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分别从某一方面提出了地理人文素养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1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属性概述

人文教育一般体现在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情感、意志、态度、审美、语言、文化理解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其目的在于构成人的气质、风度和人格。按《课程标准》界定的教育范畴,地理课程是“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人文与社会教育的课程,也自然具备了人文教育的属性。人文教育体现了培养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的教育本质属性。就基础教育而言,许多课程都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人文教育的任务,但每门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地理课程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属性最主要的就是直接与科学素养培养的结合。

2高中地理课程中坚持人文教育的原则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人文教育的原则。

(1)促进师生发展的原则。人文教育既要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服务,又要为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服务。在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人文教育不是用来区分某教师的教学业绩如何,而是判断师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人文素养是否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要鼓励教师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教师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地理教师在人文教育专业化成长之路上走得更远。

(2)构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的原则。人文教育应该使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变化,逐渐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强调书本知识传授,强调教师主导,强调秩序和纪律,强调基础知识扎实的倾向,从而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人文教育中应该关注教师是否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决定教什么或怎样教的时候是否经常问学生的想法,课堂上教师是否能够理解学生的观点等,从而形成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3)创新地理学习方式的原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人文教育应该把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关注。科学的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人文教育在学习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品质等方面。

3体现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属性

在《课程标准》中对人文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欣赏整个世界,体现了地理课程对认识全球性重大问题和整个世界的重要功能,体现了地理课程对作为人类之家――地球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二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体现了地理课程作为升学和就业必要基础的功能,这是素质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功能,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功能。

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属性。

(1)通过人文教育更新地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上述要求相对应,《课程标准》对教学目的的更新,主要有两点:一是将学习能力的发展改为探究能力的发展,即从要求吸收知识的层次提高到要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层次;二是增加了独立或与人合作运用学习成果的要求,强调只有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培养合作意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2)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文教育大幅度地增加课程的选择性。《课程标准》中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课程空间。既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此外,要发展学生智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记忆地理事物在时空上分布的特点,不能满足于背诵现有的答案,而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和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积极思维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爱护,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展开,培养学生的智能。

(3)通过人文教育促使学生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环境意识和自觉维护社会环境的行为习惯,全球意识和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探究意识和不断进行质疑、探索新知的行为习惯,真理意识和坚持反对伪科学、批判伪科学的行为习惯,爱国意识和关注祖国发展、努力为祖国而学习的行为习惯等。

总之,《课程标准》将人文教育的要求具体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集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之中。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且对应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下一篇: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