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探讨

时间:2022-08-17 07:17:53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探讨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可以肯定地说,独立思考能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前提和保证,也是衡量一个国民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之一,更是各国教育始终追求的终极目标。而现实的中国,人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强国”战略需要,人云亦云现象还比较普遍,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师之权威不容学生侵犯,师之观点即为真理,其要求即为法规,其评价即为裁定” [1]的流毒还没有彻底肃清;全社会尚未形成崇尚独立思考的舆论氛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尚还存在着许多阻碍独立思考意识发展的弊端。该怎么办呢?

一、 要清醒地认识到古今中外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一致性

在西方国家,很早以前教育工作者就把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认为学校教育是属于教人思考的教育。他们认为好学生的标准,是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掌握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多少,考分的高低。

在美国,人们不仅把会思考当作好公民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还明确要求公民应学会“清醒地思考”,做“善于思考的人”。世界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学习、研究的优良习惯,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和独立思考上,十分恰当地处理讨论、研究和独立思考的关系,突出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它们这一教学理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被誉为“世界级精英人才的摇篮”。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不是真正的好学生。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历来都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主张“自求自得”,即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独立思考。宋代教育家程颐则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如果处于被动,不独立思考,必致心中无所得。应该说,我国古代这些伟大的教育家与国外学者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之本,它在学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现代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就更为丰富了,也不必在这里一一例举了。

总之,古今中外,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一以贯之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不过中小学要关注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而大学则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认识到了并非就能做到,做到了并非就是做得最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二、 要形成“一个氛围”,做到“三个统一”

全社会要形成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文化氛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中华儿女共同愿望,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前提条件。科技创新首先体现在人才创新上,人才创新首要的是人才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思维品质。所以,全社会要通过舆论宣传、电视网络引导、政府政策倾斜等措施,形成以独立思考为荣、随声附和为耻的道德风尚。同时,要从国家体制和机制上制定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法律和制度,切实保障具有独立思考成果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在实际用人机制上,要切实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位置上,使全国人民看有样板,学有榜样。“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建立一种尊重儿童的自由和保障儿童权利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来规范我们教育行为。”[2]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有独立思考精神品质的人才的氛围,才能有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

全体国民要把思想统一到独立思考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上来。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就在于人类具有思维能力。人类的每一种成就,每一种进步,都源于思维。人类若失去了思考,便丢失了整个辉煌的历史。大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维能力,是人最宝贵的特质,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能力。拥有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最有潜力的人。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自从人类有了文字语言历史以来,就已证明:一个人聪明与否,智慧与否,主要看他的思维能力。世界上一切成功者,都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的伟大成就,无不是建立在他们出类拔萃的思考力之上的。思考能力决定着人的财富、命运和辉煌未来。只有善于思考,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爱因斯坦在晚年透露了他成功的秘诀是:思考是一切成功的源头。要想使自己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人,成为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就得很好地思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项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者独立地深入思考问题分不开。”故此,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全体教育者要把思想统一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其教育教学的主要使命之一上来。教育者使命不仅是授业、解惑,还要传道。不教给学生解惑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就不会有见地、见解和主见,就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和怎样做才是最好。所以,我们必须从“教人信从知识向教人学会思考”转变,帮助学生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智力不发达到智力发达,由社会经验不足到社会经验丰富,最终促成学生不依赖老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行动。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对学生“独立不拘之精神”的培养,是教育者终身的立身之本,也是其核心之目的。

全体学生要把思想统一到学思统一的思想上来。学思统一,即学中有思,思中有学,边学边思,边思边学,学思结合,相得益彰。思考可以充实自己内心,始终使自己充满活力,更可以使自己的未来充满光明。故此,学生要把思考的权力时时刻刻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即学即思,即思即行”。若要只学不思,那就是死学,其结果只能是照着葫芦画瓢,稍有变通,则就束手无策。若要只思不学,那就主观臆断,空穴来风,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了。

三、 切实落实学生中心论思想,努力改变现有教学评价方式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还是教师的“教”,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会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切实落实学生中心论思想,不论是从师资配备、教材选择和教学考核,还是从教师的“教”,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学”的程度而定。学校和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情景,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鼓励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信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他的特长和优势就能充分地发展”[3],其独立思考能力也就顺理成章地培养出来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故此,就得改变以学生学业成绩为确定性指标的评价方式。学校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关注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感、价值观及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关注着力点放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上来,从本质上改变学生为考试分数而学习。全过程动态考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有效方式,脱离了“教”与“学”的过程考察评价,或只抓住其中的某一点、某一面来评价,都是错误的、伪科学的。教学评价应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统一的原则,采取领导对教学考核与教师之间对教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

四、 着力提高教育者独立思考能力,全面贯彻教学“四项”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同样,要想学生善于思考,首先先生要善于思考。名师出高徒啊!学生在善于独立思考的好先生的感染下、引领下,就能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油然而生,学习效率自然提高。故此,教育者不仅要从教学反思中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要从学生质疑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要从民主教学的“一事多议”、“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智慧火花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全面贯彻“四项”原则是指:

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对于“基础型”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元起点、激发动机、类比联想、深化理解、多元表征、达到整合”的方式,来促进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对于“能力型”的学生,应着重引导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纠错,不断内化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专长型”学生,应适当放手,不必局限于课堂,可给他们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其利用所学知识开放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以凸显他们在某一方面智能上的个性优势。

二是赏识性教学原则。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经常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评价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加朋友的情感沟通桥梁,及时、恰当地锤炼学生品质,不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主动学习、乐于进取的目的。

三是过程教学原则。即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思维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不仅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真正实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价值。实践证明:加强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对引起学生兴趣、使其领会知识的本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都十分重要。

四是“双主教学原则”。即指“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现在学习的动力上,老师的“主”体现在“导”上,也就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丢下传统的权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走下法定权威的圣坛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商讨,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放下知识的权威,勇于承认知识有限和不足,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主客二分、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相互构建、共同成长的关系,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5]教师角色的权利主要通过协商、对话来使学生理解教师角色的意图。当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心理相融的关系时,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就能得以张扬。

五、 学生要努力实践,切实践行知行统一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学生更要注重实践。实践,就是指学生“手”(手、脚、口、眼、耳等)脑并用的知行统一。即学生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都要进入大脑,过滤、分析、判断其正误,思考其动机、原因、目的及结果,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我们又称之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具体地讲:学生要从实践中得到五种收获。一要从实践中发现学问。许多事情我们并不知道,只有实践了,才能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能力和品质。二要从实践中产生兴趣、发展兴趣。无数事实证明,人们的兴趣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产生、发展的。没有实践,绝对没有兴趣可发现和产生,学习也就缺乏积极性了。三要从实践中彰显个体特色。学生个性特色的彰显,尤其是优秀的思维品质培养,都是通过实验、实践或社团活动、校外活动来体现。这种实践的活动越多、档次越高,其个性特征彰显就越明显。四要从实践中检验学习好坏。学生的学习是否正确、正确的成分有多大,都是通过实践来计量的,它是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强、水平高的试金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五要从实践中激发更要“学”的热情和信心。

实践的表现形式很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实践;学生广泛涉猎书籍,也是实践;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更是实践。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有观察体验的学生往往擅长提问,他们在听课时,不仅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会提出为什么来反问老师。

总之,只要我们调动人体的一切器官,去接触、感受客观事物,去测量、思考、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信息,就能达到思行统一、“手”脑并用、科学思维方式和良好意志品质形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金生鈜.“规训化”教育与儿童的权利.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3] 顾明远.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中国教育学刊,2005(9).

[4] 殷世东.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03(9).

[5] (美)小威廉姆斯·多尔.后现代课程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学校榜样教育低效的归因分析与改进 下一篇:新课程视域下回归教育语言对话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