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结论设问教学法探究

时间:2022-08-17 05:12:56

历史结论设问教学法探究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究了利用历史结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多种以教材中的结论设置问题方法,其对历史教学有突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结论设问教学法 创新能力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教材中一些结论性历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方法。设疑导学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点燃智慧火花,调动思维活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结论设问教学法的作用

其基本作用分为可递进关系的两级:首先,可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的理论和观念。其次,在其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史实,理解历史结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只注意历史事实的具体情节,而不会认真探究历史结论,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结论。结果是学生对史实只有“浮光掠影”的感觉,对历史结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教师应将历史结论作为设疑教学的中心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其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这样就能把史实和历史结论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为什么说美国独立战争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奠定基础?其史实依据是了英国殖民统治(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的民主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1789年联邦政府的成立)。学生既掌握了相关史实,又加深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实理论和观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结论的得出,还要有科学理论和观点的指导,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对历史结论的设问教学,可以再现编写者下结论的思维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具体史实,但主观性题目却难以答正确,这就是因为缺乏应有的史学理论和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历史结论的设疑教学,就可改善这种情况。课本有很多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评价性的结论,通过对这些结论的设问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评价的标准:凡是顺应历史潮流,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安定统一;反对侵略,维护民族尊严,……我们就应给予肯定。通过类似的经常性的训练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创立新结论。社会的科学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更新的。历史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针对历史事实的一个特定范围和角度作出的,不一定是对与历史事实相关的各个要素的全面评价。因此,教会学生在特定条件下突破思维定势,勇创新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西汉发明了纸”。这个结论将随着考古的新发展而被改写,教师可对此进行设疑教学。“已经”是什么意思?判定最早人类的依据是什么?说明这些问题后,学生不但理解掌握了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历史结论的设疑教学法的实践思路

对历史结论的设问教学,应该做科学合理的设计。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设计:

(一)归整式设疑。将整个结论作为问题,让学生思考、归纳、整理这个结论的依据,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如:“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教师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注意和思考,并鼓励学生依据所学,分析整理出答案。教师提示和总结出以下要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3)文化: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以下问题也可以设问:“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结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史实。

(二)点化式设疑。对历史结论中的关键词进行设疑,起到点明实质、化解难点的作用。如“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用“客观上”一词?经过设疑、思考和解释,学生加深了对这段时期欧洲各国封建君主进行改革的主观目的和改革性质的理解。如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句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词进行点化设疑。此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本质的鉴别,提高对知识掌握的精确度。

(三)扩展式设疑。教材中的历史结论一般都有扩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整理、扩展,以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如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引起了商业革命,二是引起了价格革命。这显然不是全部。教师可设疑:“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哪些意义?”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不难得出:①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②西欧列强开始大规模进行海外扩张活动,等等。“甲午战争的影响”也可以用做类似的练习。这类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纠误式设疑。纠误式设疑是指将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解上的误区通过设疑使之显露,进而纠正、解析,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设疑方法。如“太平天国”一章的结论“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可设疑:“取得胜利”是指什么?是指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吗?显然是不对的,应该是指“取得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建立近代化社会”。设问:这句结论是说“农民阶级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吗?”也不对,应该是指“农民阶级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阶级必须在先进阶级的领导下,完成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任务。通过纠误式设疑,及时暴露学生对历史结论理解上的错误,达到解决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历史结论设问教学法其基本原则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课本知识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上一篇:浅谈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 下一篇:论档案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