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解读

时间:2022-08-17 04:45:50

历史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解读

笔者将借2000年版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内容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浅谈解读操作策略。

一、圈点动词,剖析含义定行为

此处用“讲述”这个动词,体现标准对学习“张骞通西域”的要求是在识记层次的。它在百度词典里解释“把事情和道理讲出来”。在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条目中也正要求“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如何让学生将“张骞通西域”,用口头语言流畅表达出来,是历史教师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此时,历史教师要全面而深层次收集所教班级学生对此处知识目前了解状况,从而有意识地限定学生的学习条件。

在百度词典中,“认识”的释义有一条是这样定义的,“知晓;认明。”然而此处的“认识”并不像上文中“讲述”那样被明确定位于识记层次。如果借用语文学科中有关划分句子成分的知识,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有效分析,则得出认识――“作用”指明了学生学习有关丝绸之路的“目的地”。学生经历初步感知丝绸之路――理解归纳历史变化――思考得出其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因而,我认为将“认识”应该定位于“理解层次要求”。

在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条目中,也提到了“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要求。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关于丝绸之路开通,引发中外交流变化的历史教学材料。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该选择视频类型的教学材料,要真实地再现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外交流中的变化,便于学生动用其视觉、听觉等感官多角度获得感性信息,在有效问题引导之下,进一步分析归纳获取的感性信息,得出理性认识。

二、批注短语,拓展范围定内容

在百度词典中,“史实”一词解释为“历史上的事实”。如果再紧抓核心词语“事实”,继续查询词典,便可得到“事情的真实情况”。据此可以分析出,学生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件事时,应该掌握其时间、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几个方面的内容。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中的“等”字的含义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有明晰的解释,“《标准》在内容的广度上也留有余地,所以用了一个‘等’字,目的是想说明,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知道得更多。”从概念认知角度思考,历史教师需要对“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两个词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思考“丝绸之路”的特征,帮助学生构建“丝绸之路”的清晰概念,继而引导学生探源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为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做好铺垫。而“中外交流”在该条内容标准中,对思考丝绸之路“作用”的角度起到限定作用。该词明确地表明应该将丝绸之路放在中西方交流的角度去探讨其作用。

三、重视符号,思考用途定关系

此案例含有一个显著的标点符号――分号。在百度百科中,“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分句可以属于单重复句,也可以是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除此之外,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那么该内容标准中两分句是何种关系?

第一,从学科逻辑角度分析两者关系,“张骞通西域”,双方使者、商人接踵而至,“丝绸之路”才得以开通,也就是说“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从这个角度上看,两者之间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

第二,根据上文分析,该条内容标准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将“张骞通西域”定位于识记层次要求,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则定位于理解层次要求。从层次要求的角度来看,后者重要性比前者重要。

基于上述分析,该条内容标准可以制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等图片,能说出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和丝绸之路路线;通过观看有关丝绸之路上交流史实的视频,能分析出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历史影响。

上一篇:夫妻关系差 易得心脏病等6则 下一篇:对建构主义理论中几个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