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时间:2022-08-17 12:55:06

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摘 要: 教育改革是系统性的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作为教育体系的高端――高等教育的改革被提上日程。全国各个高校在加强日常管理、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术水平上都有不少新举措,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当前,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工作认为应当从“更新培养观念、明确培养定位、瞄准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改善培养氛围”五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 高校人才培养 改革创新 五个方面

教育是着眼未来的事业,高校是培养未来建设者和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又是科技兴国的发展之本。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迎合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思想。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是各大高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认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应当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更新培养观念,树立正确育人理念

“观念明则思路清”。观念的改变是艰难的,而观念一旦改变,其所带来的各方面跃升也是显著的。培育优秀人才必须在更新观念上寻求突破,正确树立育人理念。一是必须强化服务社会的使命意识。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才就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必须牢牢以社会的需求为牵引。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讲政治、熟专业、懂技术、会管理”,特别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康的身体素质、较强的独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二是必须树立面向岗位的人才观念。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人才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培养学生胜任毕业后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能力素质是当前高校的重要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实现与高校教育紧密衔接奠定基础。三是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新的形势与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思想,在思想大解放中推进人才顶层设计、组训方式、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并以此牵引高校教育的调整改革。

二、明确培养定位,科学筹划顶层设计

找准定位,加强研究,精心设计,是当前高校搞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一是确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人才培养要以“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人才需求为牵引,以提升优良品质为重点,以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调整专业布局、健全育人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育人平台,大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二是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进行人才培养,要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加强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使教学管理尽快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三是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中外文化、教育观念的交融之后,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总的培养目标规格仍可确定为: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品质、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思想工作能力等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三、瞄准培养目标,深入推进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是优秀人才核心能力素质生成和提高的基本途径,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工程。因此,必须瞄准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实践。一是优化整体专业布局。要按大学生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专业布局,在专业设置上强化已有的特色支撑专业,突出贴近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大的专业,建强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通用专业,拓展前沿领域的新兴专业,力争以专业配置的综合化、交叉融合化,盘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二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大学生培养目标规格的要求,结合理论讲授,突出实践性环节,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向素质教育延伸,开设管理概论、心理疏导等课程,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大量开设社会学类选修课和讲座课,营造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拓展学员视野。三是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积极开展现地教学、专题实践,充分运用模拟化、虚拟化的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逼真实践环境,实现虚拟教学与实地教学、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相结合。提倡运用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论讲授义又突出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各类竞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和表达的能力。四是强化教学管理创新。健全教学法规体系,根据培养人才的要求,从政策机制、实践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科学、规范、完善、配套的教学管理法规体系。改进教学管理办法,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行弹性管理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加大考试改革力度,在考核内容上,要增加实践操作考核的比重,实施专业技能考核认证;在考核方式上,要实行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

四、创新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制度机制

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推进,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因此,必须从创新培养模式入手,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将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逐步完善起来。一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素质培养机制。将现有的学生素质培养机制扩展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上,贯穿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把理论基础强化学习、参加实践实习、日常专业知识学习与行政管理的要求统一起来,按照培养优秀人才的标准建立规范性文件,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建立学生能力档案,形成系统配套的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学生质量评估机制。整合完善现有各项考核评估制度,把全体学生的思想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种指标分解为考核的评定要素融入各项考核评估之中,形成标准统一、严格规范的考核评定制度体系,采取评教分离、主观评判与客观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把考评结果作为学生奖励惩罚的重要依据。三是进一步完善学校与社会联合育人机制。拓展人才培养渠道,理顺培训关系,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积极与社会企业开展共同协作,建立良性互动的共育人才机制。成立联合育人机构,明确协作职责,建立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建立稳定的学生见习、实习基地,为学生了解社会、熟悉企业、公司提供良好的平台。四是进一步完善学校文化育人机制。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把校风建设融入到教育之中,以先进的校园文化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和自我成才意识,坚定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信念,把先进的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精神、信念、传统等因素的内涵制度化、形象化、载体化,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形成强大的影响渗透力。

五、改善培养氛围,大力发扬优良传统

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指的是指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浓厚的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一是要营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的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是要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作为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专门育人的学习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和气质的形成。三是要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提高,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按专业兴趣同宿,以便“相与讲习”,互帮互学。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们普遍提高学习水平,同时良好的学风也在无形之中被建立起来了。四是要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应坚持不懈、深入扎实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稳定发展;努力增强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秉承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形象。各级党、团委要按照学校各项要求,不断增强做好学生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抓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为人才的培养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上一篇:德性之知: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观”问题 下一篇:“相亲类栏目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