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16 11:47:08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制约教学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分析了这些内部因素及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保证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 教师 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为地区及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中初级管理、技能及服务人员,各校都能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更清晰,专业设置更切市场实际,办学条件更加改善,教学改革更大胆,“双师型”教师更多,学生就业率更高。但仍然存在制约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表现在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相对较少;部分专业教师由于缺乏,使得有些教师改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走进学校执教,专业实践能力较差。

二、学生素质较差

由于生源紧张,多数学生中考的分数较低,升学无望,职业学校成为家长为了不至于让孩子无书可读的“托管所”,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取消了入学门槛,致使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学生的思想、文化、动手能力都很差,又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深层次的负面效应。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

表现在实训课作为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技能训练,其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旧沿袭已往的教师口头讲解和制作演示;尽管设置了多媒体教室,但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方面非常薄弱,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需要,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践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

表现在:校内实训设施在种类、规模、功能等方面不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实验设施不够齐全,实习基地不太巩固;实习目的和方法亟待改进,实习不能或不可能按教学要求安排,实习时间、岗位、内容等也由实习所在单位决定,过程的管理也薄弱,有些实习成了学生廉价打工。

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

由于历史的及现实的原因,包括“订单式”教育,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受所学专业限制,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方面低于普通高校学生,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都相对较弱。

针对上述影响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解决的对策做如下探讨:

一、激活教师队伍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建立和健全新老教师结对子、培养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有效机制,使各年龄段的教师都能够舞动起来。培养“双师型”教师,执行专业教师每年实习两个月的制度,使“双师型”教师更加名副其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招生的数量与质量相结合

生源是学校的今天,它固然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但质量却是学校的明天,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在保证招生数量的前提下,对学校的品牌专业、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应当适当提高,达不到所学专业要求的学生可选学其他专业,以此保障品牌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宽基础、活模块”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对职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同职业领域需要更高和更宽泛的技能组合,即跨行业的通用技能。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使命要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并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打破传统的学科模式,改变过去只对学生进行单一技能训练的要求,具有从业和创业的双重能力,具备多方位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具体体现在:从事一个或多个职业岗位的专项能力;跨职业的通用能力;一个职业群或相关职业群的转岗能力;继续学习、深造的能力等。

四、教学组织多层次与培养目标立体化相结合

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动力和成功欲望不强,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上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现有的职能基础上学有所长;在教学过程上实行“低起点、小台阶,多活动、多鼓励”的模式,使学生在不断成功中树立自信,以形成层次化、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五、考试与考查相结合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复习,评定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考核采取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和技术实践操作考试两种方式。其中,操作考试以教师集体现场打分为主,一般均在期末进行;考查主要通过平时抽查、口答、作业、测验、出席情况等形式进行。

六、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

一方面学校自身要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建设与实践教学配套的功能齐全的实验室,同时,要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舞台。

总之,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脚踏实地,对症下药,实现教学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强化社会效益,增加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经济、造福社会!

上一篇:浅议物理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 下一篇:新课改下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