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与交往指导浅析

时间:2022-06-07 04:30:37

礼仪教育与交往指导浅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刚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儿童,其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交往有了迅速而又显著的扩大。小学低年级学生又处在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他们对学校生活抱有新奇感,对师长怀有崇敬感,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这一年龄的儿童处在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很容易接纳师长为他们规定的社会角色,容易养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及习惯。小学生必须完成对于未来社会角色的认同,必须学习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经验,必须逐步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打好做人的基础,培养文明人和现代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一、礼仪教育与交往指导的内容

低年级儿童交往的主要方式有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伙伴交往。所以,低年级学生礼仪教育和交往指导的重点是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及游戏交往与集体活动指导。

1、学校礼仪:教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与要求。

2、尊师礼仪:师生关系是低年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师生交往既要有亲切感,克服儿童最初的胆怯感,又要有权威感,帮助儿童建立服从意识和对师长的尊敬。

3、同学礼仪:同学间的互相称呼、问候,不要给同学起绰号。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如询问问题,借还东西等。礼仪规范主要在学校养成。教师结合学校生活中某些程序化的规定具体进行指导、严格要求,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游戏与集体交往:低年级学生进入了学龄阶段,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喜欢游戏。教师应指导学生懂得:游戏或集体活动中注意招呼一下小伙伴、讨论适当的活动形式、推选组织者、服从多数、遵守游戏规则、不耍赖皮、注意安全。

5、少先队的集体交往与礼仪教育:低年级逐步建立了少先队组织,这种组织教育形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大大地扩展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要充分利用正规化的群体活动进行礼仪教育和交往指导。

队风、队纪教育。仪容风纪是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仪容是人的道德风貌的外表。指导学生正确佩戴红领巾,正确规范地行礼,保持服装的整洁。开展礼仪交往活动。利用特殊节日开展礼仪交往活动。如教师节表达给老师一份爱心;“三.八“妇女节给妈妈一个惊喜。

6、家庭礼仪: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中文明礼仪的养成不仅可以体现儿童的教养,更对其道德品质和交往能力有着广泛直接的迁移意义。例如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做客、待客,不仅可以学会待人接物,还可以从小培养落落大方的性格。家庭礼仪主要包括:称谓与问候、饭桌边的礼仪、做客和待客等。

二、礼仪教育与交往指导的途径

养成教育是教师(包括通过家长)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最佳教育期,也是儿童通过示范与模仿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学习获得社会的活动。礼仪交往指导的途径一般有以下三种。

1、指导课。这是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儿童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主要通过传授,认知与行为的获得同样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指导课一般应体现“低、小、细、实“的要求,把示范、明理和训练结合起来。

举例:观察与问候

教学要求: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向他人表示问候,教育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并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

创设情景:妈妈躺在床上,小明刚回家该怎样问候?观察并思考,妈妈在休息――把门关上,到隔壁房间去做作业;妈妈在生病――问候妈妈并给妈妈倒杯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若干情景:老师手里拿着很多东西(边问候,边帮老师拿东西);奶奶来家里(边问候边帮奶奶捶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规定情境下进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规范性,注意培养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和基础文明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与行为迁移,使学生逐渐能以数十种不同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问候,达成教学目标。

2、活动教育。这类活动一般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教师常常通过这类活动创设儿童礼仪与交往的行为背景,儿童也通过适当的参与形式培养相应的角色行为。从而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

举例:让别人喜欢我。

这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活动。第一阶段是“让大家喜欢我“,第二阶段是“为别人添欢乐”。在让别人喜欢我的要求下,学生应如何作出适当的角色与行为反应。这种活动中学生一般有较强的角色表现欲望,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

3、随机性情景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发展性过程教育,除了以积极的示范和人格影响来帮助学生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还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表现作经常性的随机的指导。在一定意义上养成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

举例:教室里倒了一张椅子,一位同学若无其事地跨了过去。第二位同学说了一句“真讨厌,谁弄倒的“,也跨了过去。第三位同学默默地把椅子扶起,走了过去。

这是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情景,如果任其发展,对三位同学都没有形成“教育”。教师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再现了这一情景,并作出行为评价,无疑不仅对三位同学,而且对全班同学都形成了真正的教育。教师不仅应该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时机,而且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和利用这种生活情景,很好地促进儿童文明行为的养成“。

评价在儿童行为养成中有重要作用。养成的过程必然是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过程,养成教育是一种过程教育,其意义正在于此。教师应尽可能促使儿童道德规范的内化,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格和素质。

教师可以结合下列生活情景作礼仪行为的评价或指导:

(1)、外校教师来班听课,该怎么做?

(2)、有不认识的叔叔来校找校长,请帮着找一找?

(3)、小明趴在桌子上,该怎样询问以示关心?

(4)、两位教师在走廊里谈话,一位同学走过来,该怎么做?

(5)、小华向小强借书,不小心给弄破了,该怎么办?

(6)、奶奶过生日,小红全家为奶奶祝寿,小红可以怎么说?

三、教育建议

1、低年级养成教育应注意指导的规范性和具体性。训练点要小,教育过程要具体、细致,效果要实。

2、低年级学生缺乏自觉行为能力,而且大部分行为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因此教师应注意运用行为迁移理论,帮助儿童实现行为上和道德上的迁移,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内化为一种素质。

3、养成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必须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对家长的指导,促使学生的礼仪习惯在家庭生活中的养成。

上一篇:浅谈手风琴的风箱与触键技巧 下一篇:散发人格魅力,与孩子们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