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呼语性别差异的变迁浅析

时间:2022-08-16 11:34:03

汉语称呼语性别差异的变迁浅析

【摘 要】中国文化从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当道,“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成为女性语言和行为道德准则。这在称呼语中的性别差异中有所体现。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上升,男女地位趋于平等,性别语言的差异也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有所减弱。本文将整理浅析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到现代社会“女汉子”出现的汉语称呼语性别差异变迁。

【关键词】称呼语 性别差异 差异变迁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社会的变迁。Robin Lakoff的《语言与妇女地位》(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1975) 一书在语言学界对于语言与性别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和重大突破。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男女性别的语言差异体现也颇有不同。

目前国内对于汉语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汉语的性别歧视;二是汉语表达的性别差异;三是产生汉语性别歧视和汉语表达性别差异的原因。(陈丛耘,2008)。比如陈原的《语言与社会生活》,是国内最早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孙汝建的《性别与语言》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研究语言和性别关系的专著。许多专著、教材都辟出专门的章节,涉及到汉语和性别问题。本文将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历时性探讨汉语称呼语的语言性别的变迁。

二、封建社会的称呼语性别差异

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当道,“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成为禁锢女性思想、语言与行为的道德束缚。“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中提出“夫为妻纲”,即夫为主,妻为从的主次关系。“三从四德”作为封建社会妇女的最高行为准则,处处限制着女子的行为与语言。

长久以来,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造成了语言上对女性的歧视。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夫多妻”制,女性婚后往往以夫姓加妻妾身份呼之,如《红楼梦》中的“贾母”、“王夫人”、“赵姨娘”、“薛王氏”便是。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姓名不受重视,男子有姓有名,而女性或有姓无名,以“氏”呼之,如“王氏”、“张氏’,或无姓无名,以排行称之,如“大丫头”、“二丫头”。而且大多女子生来没名,只以“氏”相称;嫁人之后,便有“王氏”“李氏”的称呼,连自己的“姓”都被一并忽略不计了,彻底成为男性的附属品。(陈丛耘,2008)

王室中,诸位大臣以“臣”自称,诸位妃嫔即使是皇后也要以“臣妾”自称,以显示皇帝的至上权威。值得注意的是,“臣”字单解:“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隶。” “臣”字被赋予了男性特质,妃嫔并非直接称呼自身为“妾”,而需要在称呼前加上带有男性属性的“臣”字,进而表现出女性的附属地位。

对于职位来说,女性职位的特殊性总在称呼中体现出来。比如“女皇帝”、“女状元”,而男性“皇帝”、“状元”等职位并不添加“男”一字,说明对于职位来说,女性是作为特殊群体对待的。

三、近代至改革开放以来的称呼语性别差异

1.对别人的称呼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女性地位不像从前那样低下,但中国社会依然是男性为主导。这在称呼语中依然有所体现。

比如,“先生”与“小姐”的称谓在范围上不对等。“先生”属于大社会称谓,即在任何场合对任何男性都可以这样称呼,并且对于一些在政治、文化、学术界有成就、较高地位的女性也可称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而“小姐”则属于小社会称谓,只能称呼未婚女子,结婚以后便往往冠以丈夫姓氏称作“某太太”。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姐”一词逐渐被赋予贬义含义,表示“性工作者”,因而在很多场合,女性并不乐意被称呼为“小姐”;而“先生”一词没有太多改变,仍然可以用于多数正式场合。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同志”一词曾被广泛用于称呼,无论男女都可称之为“某某同志”,解决了男女分别称谓的烦恼。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水平的提高,“同志”一词逐渐被冠以“同性恋”的含义,曾经的男女同志现在都不乐意接受“同志”的称呼了。

而现在广为通用的“美女”、“帅哥”一词,在二十一世纪以前还仅限于代表“外貌姣好(英俊)的女子(男子)”,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美女”“帅哥”逐渐称为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随着当代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接受高等教育,参与社会事务,许多原本用于男性的形容词越来越多的用于女性身上,如“帅、潇洒、豪爽”等,以展现女性直率果断的行事作风。于是出现了“女强人”、“女博士”等表现出女性的成就与地位的称呼。相反,原本用于女性的形容词如果用于男性身上,会给人一种懦弱无能的感觉,如“柔弱,轻盈”等。当代社会把一些具有女性特征甚至比女性还要阴柔的男性称为“伪娘”。

2.对自己的称呼

与封建社会的“奴婢”“臣妾”不同的是,近现代自我称呼中削弱了男女的从属关系,但是称呼的男女差异仍然存在。

近代以来,女性自称常以“人家”为多数。如果男性自称“人家”,一般表示模仿妻子或女性朋友,否则会被人鄙视,认为缺乏男子气质。而北方男子表示豪爽时常以“爷”自称。

到了当代社会,随着女性个性的张扬,许多原本赋予女性的束缚如“三从四德”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不再成为主流。女性得以追求自己的事业与个性,因而现在社会拥有男性刚毅、潇洒特点的女性越来越多,她们也开始自称“哥、爷”,如影视界范冰冰自称“范爷”,歌手李宇春自称“春哥”。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年轻女生也喜欢自称“女汉子”,以表示自己拥有被认为是男性特有的品质,如力气大,能喝酒,心胸开阔、不拘小节等,表现出对男性特质的肯定。也有部分女性表达情感的时候会自称“老娘”,以显示霸气。

而被外人称之为“伪娘”的一些男性却不会自称“伪娘”,并且对此称呼避讳和反感,其反映了男性对自身女性特质的回避与否定。

这些自我称呼语与性别语言差异有关,孙明霞(2008)指出,汉语性别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语音和语调。(二)词汇运用的差异。(三)句式的差异。(四)交谈差异。她指出,“女性表达某种感受或描述某种事物的特征时往往选取一些夸张的形容词”,“女性多用一些具有强烈感彩的副词作修饰语,如‘非常、十分、如此、多么、极’等来强化语气”(孙明霞,2008)。女性对于自我男性特质的夸大,正是女性语言喜欢夸大事物特征的表现。

四、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社会的变迁。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当道,对女性有着诸多禁锢,“三从四德”的要求,在称呼语的性别差异中便有所体现。近代至改革开放以来,称呼语的性别差异不断变迁,到如今“女汉子”的出现,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与个性的解放,也折射出“男女有别”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差异。

参考文献

[1]陈丛耘.汉语词语与性别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方传余.“同志”一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67~70.

[3]孙明霞.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1)141~142.

[4]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5]王春燕.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5)73~75.

[6]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7]杨永忠.论性别话语模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44~50.

[8]姚炜.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3)20~24.

上一篇:如何做好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下一篇:在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