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体制健全规划意见

时间:2022-08-16 10:36:21

卫生服务体制健全规划意见

为建立功能健全、运转高效的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统筹做好“十二五”期间各项卫生工作,根据党的届五中全会、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和县委十二届九次全委会精神,结合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建设和谐、健康和放重地做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原则。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重心,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发挥政府和社会两种力量,优化配置卫生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卫生事业发展之路。

(二)坚持重点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并举的原则。在巩固发展城区医疗卫生中心地位的同时,突出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三)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发展卫生事业要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注重卫生事业发展的平衡性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四)坚持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改革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外延扩充到内涵发展,合理规划和构建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卫生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全面提高。

(五)坚持“大卫生”观念的原则。把狭隘的医疗卫生服务转变为社会性、全局性的卫生行为,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卫生工作的参与度,促进与此相关的多部门配合协调,促进社会人群共同参与。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健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职责明确、运转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缩小城乡和不同人群享有卫生服务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建立健康保障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平台,实行多渠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理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式。城乡居民合作医疗高覆盖,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不断增强卫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使全县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卫生服务的方便性和公平性得到持续改善。

到2020年,建立更加规范、协调、效率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相适应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人民群众更加充分享受卫生改革发展成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大幅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主要健康指标

到2015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出生缺陷率控制在7‰以下。

到2020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5/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出生缺陷率控制在6‰以下。

(三)主要工作目标

到2015年,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提高疾病的检测检验服务能力;完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迁扩建工程、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和县结核病防治所业务综合楼建设,每个乡镇卫生院均有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均有1个符合国家标准的村卫生室;2012年县人民医院购置核磁共振机1台,2015年县中医院购置核磁共振机1台;启动县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城乡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5%;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40/10万以内;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100%;艾滋病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8%以上;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3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8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卫生监督覆盖率城区达到100%,农村达到95%以上;卫生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60%以上;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巩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卫生行风满意率85%以上。

到2020年,城乡合作医疗力争实现覆盖率100%;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0%;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内;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100%;艾滋病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8%以上;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5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0人;卫生监督覆盖率城区达到100%以上,农村达到97%以上;卫生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0%以上;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卫生行风满意率9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继续改善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条件,不断培养专业技术业务骨干,实施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健康教育、结核病管理职能,重点加强县疾控中心功能建设,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建立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网络。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充实卫生监督执法力量,逐步在乡镇(街道)实行委托执法,乡镇级设置卫生监督员,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执法监督网络,建立卫生监督长效机制。重点做好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和生活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的卫生监督执法。加大《重庆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实施力度,健全职业病防治网络。加强医疗机构监管,不断净化医疗市场,保证治病用药安全。

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到2015年,建立规范、科学、有序的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建立畅通、快速、准确、标准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反应、控制、救治、监督和指挥决策能力。

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县妇幼保健院功能建设,强化妇幼保健综合管理职能。实施“双降”(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工程,建立产科急救体系。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动员群众参与婚前医学检查,力争政府专项经费实行婚前检查。建立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切实降低出生缺陷和残疾儿的发生。

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立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支点的医疗救治体系。在加强120急救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加强对县属医疗单位和中心卫生院的急诊科建设,组建队伍,配置设备,科学管理。坚持平战结合,既在设施、设备、人员等方面满足日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又能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治能力。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医疗救治队伍建设,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提高效率,逐步建立管理属地化、指挥一体化的医疗救治管理体系。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全面加强传染病特别是重点传染病和新发现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将总的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切实抓好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发动群众参与,突出重点,下大力气抓好流动人口儿童的“七苗”接种工作,进一步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深入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重点抓好肿瘤、高血压、精神病、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早期诊断和病人规范化管理。

(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地名卫生院。进一步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按卫生部有关标准全面完善村卫生室建设,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强化薄弱环节,不断健全和巩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逐步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常见病不出乡镇”。

加快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卫生人员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加大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力度,创造优惠条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卫生机构就业,提高乡村医生学历层次,稳定农村卫生队伍,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进一步落实卫生支农工作。建立和完善城区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稳定并完善长期对口支援关系。加强对卫生支农工作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确保取得实效。从政策上鼓励和保证城区医务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巡回医疗、义诊和健康宣传、咨询活动。探索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轮流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增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

继续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建立和健全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三)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调整现有卫生资源,提升使用效益。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规范公立医院收支管理,确保公益性质,扭转盲目追求经济收入的倾向。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规范药品集中采购,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着力发展基本医疗和适宜技术,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机构布局合理,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人员专业素质高,服务优质,运转机制灵活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探索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完善县属医疗单位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技术协作和双向转诊制度,加强以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诊疗服务水平,综合运用医保、价格、转诊等调控手段,促进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基本医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

(四)实施中医“名牌”战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进一步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以加强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为核心,完善中医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中的应用,继续巩固提升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村卫生室中医技术水平,健全农村中医药服务三级网络,积极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地为广大群众健康服务。

加强县中医院龙头单位建设。完成县中医院北部新区迁建任务,按三级中医院标准建设县中医院,推进县中医院国家示范中医院建设,建设1-2个国家重点专科和5个市级重点专科。

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继续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一批名中医和农村中医药学科带头人。

坚持继承与创新,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急救和保健能力,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卫生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卫生人才培养工程。贯彻实施《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加强卫生人才建设,逐步建设一支规模相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在规划期内为每个基层卫生院培养1名临床医师、传染病医师、妇幼保健医师、护士、检验和影像专业人员;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名全科医师。力争2015年,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中心卫生院医学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达到60%;到2020年末达到80%。乡镇(地名)卫生院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达到职工总数的70%,到2020年末达到80%。个体医生医学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到2015年达到80%,2020年末达到95%,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者达到100%。到2015年,45岁以下的乡村医生要接受正规化、系统化的医学教育,80%以上达到医学中专水平,20%以上达到医学大专水平,到2020年末全部达到医学中专水平,25%人员达到医学大专水平,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者达到30%。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聘用和执业再注册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到2015年,培养专家型医师、学科带头人达到临床医师的10%,到2020年,达到20%。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人数达到100%。

(六)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巩固“创卫”成果

巩固部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推进农村改厕和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确保除“四害”工作取得实效,引导群众大力开展庭院和村镇环境卫生整治,创建一批卫生示范村和示范户,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健康宣传,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七)加强卫生系统医德医风教育和行业作风建设

积极推动医德医风建设,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良好风气,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社会监督,开展行风评议。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公立医院的管理,端正办院方向,明确服务目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药费用。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严肃查处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行为,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推进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五、重点项目

(一)县人民医院扩建项目。按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设置病床800张,共计划用地180亩,建成时需净增700人。项目总投资33200万元左右。

(二)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县中医院迁建工程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5947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53777平方米;设备配置和人员按三级乙等医院规模配置。工程总投资约1.7亿元。

(三)县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县传染病医院占地8亩,建综合业务用房6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设置病床100张,总投资2000万元。

(四)县第二人民医院二甲医院建设。县第二人民医院占地15亩,扩建综合业务用房15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新增病床200张,总投资5100万元。

(五)县卫生监督所建设项目。县卫生监督所占地10亩,建综合楼8000平方米,配置相应设备,总投资3000万元。

(六)县第四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房屋建设15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

(七)县老年康复医疗中心。占地150亩,建综合业务用房40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总投资15700万元。

(八)县精神卫生托养中心。征地30亩,建综合业务用房132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设置病床200张,总投资7000万元。

(九)县乡镇卫生院扩能建设。改扩建业务综合用房154634平方米,总投资13425万元。

(十)县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占地6亩、培训中心综合用房6000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

(十一)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项目用地40亩,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总投资9000万元。

(十二)县疾病检验及监测中心。改扩建疾病检验及监测中心业务用房40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

(十三)三峡库区消落区修复(人群传染病源控制)系统。主要建设内容:消落区病媒生物监测、控制仪器设备、工作经费。总投资30122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强化县、乡(镇)两级政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尤其要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卫生事业的各项政策,制定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政策和措施,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维护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

(二)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稳定的卫生投入机制,财政对卫生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速度。优化卫生投入的方向和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

(三)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不能变: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能变;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重心,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思路不能变。按照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时制定实施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配套文件。

(四)不断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规范卫生行政许可行为。加强机构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能。加强卫生行业监管,提升卫生规划的效力。

上一篇:法制教育中怎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关于畜禽产品质量治理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