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三注重”

时间:2022-08-16 06:03:09

语文课堂教学“三注重”

【摘 要】语文教学要注重顺应学生的天性,要注重审美教育,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天性;审美;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 G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58-01

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能优化,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对教材文本关注过多,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不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需求,不懂得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致使教学没有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因此,要想使自己具有出众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顺应学生的天性,激发兴趣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更要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当今中国,但凡升学率较高的中学,无一不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未必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规律,更多的是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用时间和精力来垒分。而顺应学生成长成才的语文教学,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接受的难易程度,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可能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甚至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的恰当性和营造何种教学的氛围以形成课堂教学良性互动的关系。因此,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法,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顺应学生思维的需要,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反思的时间和玩耍的空间,使其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读书。人一旦拥有了读书的乐趣,就会乐学,就会想尽办法来学,那么,还有什么学科不能学好呢?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蕴含人物形象、意境、情思、语言表达方式等的艺术美三部分。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东西,比如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绚丽多彩的天山景物、精美如画的苏州园林等。社会美是人类社会关系的美,包括个人行为举止的文明,待人接物态度的谦和,集体之间关系的融洽等,如《社戏》中的乡间纯朴民情。艺术美则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而集中这些现实的美,创造出更典型、更美丽的艺术,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

审美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就要把学生引导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艺术氛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感情,启发学生想象。教师还要注意选择角度,通过打比方、借类型、用实物等多种方式唤起学生的回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达到启发学生想象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其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一育人的“枢纽”,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主旨中襂透素质教育。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以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进行意志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自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总之,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之,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是掌握良好学习策略,具有良好学习交往素质的表现。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置 下一篇:韩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