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研究

时间:2022-08-16 04:51:06

基于GIS的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研究

【摘 要】以呼伦贝尔市1978~2010年间统计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根据空间地理图形数据库,运用GIS理论与方法 ,计算和分析了1978~2010年间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并做出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变化图,分析呼伦贝尔市人口空间动态分布特征与相关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78~2010年间呼伦贝尔人口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偏移与经济重心偏移方向基本一致,都是向西南偏移。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经济重心

目前国际讨论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各种难题都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1]。人口分布是指人口数量规模的地域分布,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它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2]。人口重心是说明人口分布的主要形式之一,经济重心是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指标,获取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人口重心及经济重心信息对于正确认识人口分布规律,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意义重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分离程度可以体现了区域发展均衡程度,因此它是衡量人口流动、区域格局变动驱动力的重要指标[3]。我国许多学者选取不同角度和地区对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进行了研究,如徐建华等对中国近20年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4],得出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偏移方向一致,李文训等对山东省人口重心的迁移进行了研究[5];冯宗宪等对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进行了对比研究[6],廉晓梅对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进行了研究等[7]。

目前,关于内蒙古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研究已经开展了许多工作[8-13],但是未见较长时间尺度上和较小地域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本文选取经济发展较快的呼伦贝尔市作为研究区域,计算了1978~2010年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分析了呼伦贝尔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与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轨迹,从而为制定人口发展政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该研究以旗县为基本空间单元,选取1978-2010年呼伦贝尔市各旗县的人口和GDP作为主要数据源,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1979-2011年的《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14]。

1.2计算方法

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确定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及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空间区域的移动距离与移动方向。假设某个区域有n个次一级区域构成,该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15]:

式中, 、 表示某一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Mi 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Xi,Yi)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中心的坐标。

研究实际问题时,可以将(Xi,Yi)取各级行政单元,如(旗、县)的中心所在地坐标;Mi可以取不同的属性值(人口、产值等)

2、结果与分析

2.1呼伦贝尔市人口发展特征

呼伦贝尔市地处祖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最东部的地级市,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是全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交界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拥有蒙族、回族、满族等42个少数民族,1978~2010年呼伦贝尔市人口数量呈持续缓慢增长趋势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人口增长速度减缓。1978~1990年,人口呈持续增长,1990年总人口为257.55万人,同1978年相比,增加了44.22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58%,1991-1999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1999年的总人口为271.36万人,同1991年相比,增加了11.5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率为0.54%,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2000-2010年,人口增长速度持续降低,2010年的总人口为271.3万人,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7.1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率为0.27%,这是因为我国多次强调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呼伦贝尔市地区开始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速度持续减缓。

2.2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及其空间演变

在计算人口重心时,利用公式(1)和(2),取Mi为呼伦贝尔市13个旗县区1978~2010年间的年末总人口数,取(Xi,Yi)为各旗县区中心所在地的经度、纬度值,通过计算得出1978~2010年间每年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以空间地理图形数据库和人口重心坐标数据库为基础,制作了人口重心分布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

(1)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一直集中在中部地区的牙克石市,1978~2010年间人口重心偏移了13.4km,其中2003年的偏移最大,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内呼伦贝尔市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受到自然环境、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影响,形成如今的人口分布格局。

(2)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人口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人口变动的速度,以20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2003年间整体偏移方向为西南;第二阶段:2003~2010年间整体偏移向南部发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迁移,第一阶段内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中的人口增长。随着改革开放,呼伦贝尔市经济快速发展,从其他省、自治区的人口进入呼伦贝尔市;第二阶段内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原因是两者共同的作用,在原来的人口增长趋势下和人口向中原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作用下,人口重心继续向西南部迁移。

2.3呼伦贝尔市经济重心及其空间演变

在计算经济重心时,取Mi为呼伦贝尔市13个旗县区1978~2010年间不同年份GDP,取(Xi,Yi)为各旗县中心所在的经度、纬度值,通过计算得出1978~2010年间每年经济重心的地理坐标,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制作经济重心分布及重心移动轨迹专题地图(图3)。

经济重心及其位移取决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及其调整,一定时期经济重心向某个方向移动就说明经济活动正在向该地理方向转移,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变化,能够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轨迹,并用以评估区域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从呼伦贝尔市30多年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呼伦贝尔市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外贸发展和旅游业,所以经济重心向西南部偏移,1978~2010年间呼伦贝尔市经济重心偏移了70.7km。这表明呼伦贝尔市西部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能源集中的地区,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2)改革开放的30年来,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迅速,增长速度迅猛,尤其是能源和口岸经济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呼伦贝尔市的经济重心整体上向西南部偏移,经济重心空间变化图反映了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方向。

3、讨论与结论

呼伦贝尔市经济重心的偏移量较大,人口重心的偏移量较小,这使得区域差距长期存在,也反映了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

(1)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偏移与经济重心偏移方向基本一致,都是向西南偏移,说明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西部地区人口分布明显比东部地区密集,中部地区的经济也要比东部地区发展快。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的作用与日俱增,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分布已经成为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的空间分布上,经济发达区位于呼伦贝尔市中部,针对中高东低的经济格局,在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政策上应适度对东部地区倾斜,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2)内蒙古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是向西南方向发展,且人口重心的移动幅度小于经济重心的移动[13]。呼伦贝尔市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偏移规律与内蒙古基本相似,也是向西南方向发展,且人口重心的移动幅度小于经济重心的移动。这是因为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口岸经济发展迅速,导致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当然其变化同时受到历史条件,自然区位条件及产业条件的综合影响。

(3)为了缩小各个地区人口、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差距,应协调人口和经济的各个方面,使之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科技化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夏,徐蓉蓉,李新硕,等.深圳市人口分布的细网格动态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4):443-453.

[2]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北京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

[3]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87-95.

[4]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5]李文训、孙希华.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3):83-86.

上一篇:斯氏表演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中国话剧现状的... 下一篇:混搭艺术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