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课外并举,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时间:2022-08-16 02:56:07

课内课外并举,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摘要】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选择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内课外并举,再通过一定的课堂理论测试和实践活动的总结与评价、撰写报告等环节的体验和锻炼,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教学;激发;创新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和培养。

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选择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内课外并举,再通过一定的课堂理论测试和实践活动的总结与评价、撰写报告等环节的体验和锻炼,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另外,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一、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也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问题”的创新机会,在不断的创新——失败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例如,在进行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发现问题”的授课时,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从身边出发”的环节,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找出“课桌”存在的不足,或是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对“课桌”进行重新设计。

“课桌”这个例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从身边出发,去发掘设计的问题。在活动前面的我对“课桌”作了一个简短的图片、实物展示,铺垫很充分,学生非常感兴趣,参与的情绪高涨,发掘了许多平时不曾留意的问题。接着,针对学生的问题,我又提出了如何“明确设计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有现实意义,并值得我们去研究、设计?等问题,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闹。讨论结果出来的同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并迅速转化成为一种求知欲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获得“亲自研究问题”的创新机会,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多向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扩散——集中——再扩散”的过程,也就是说遇到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地扩散思维,然后再把想到的方法、思路、点子进行整理、整合,最后得到最好的方案。因此,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激发创新潜能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的约束,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第五章“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课当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材料的多重作用,我通过视频,展示了红砖图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建房子用的普通红砖,还可以有什么用途?

学生纷纷发言,越说越多,举出了很多平常想象不到的用途。例如,红砖作支撑用,可以当书架、当凳子;作为重物用,可以钉钉子,压纸,压帐篷,等等。

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学生自由地进行各种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中,诱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三、结合设计创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在学习《设计的一般原则》之一的“创新原则”一节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设计主题:要求同学设计一个有固定形状的容器或用具,使之能用手提起尽量多得鸡蛋,并能保证鸡蛋不会破损。学生们根据要求,很快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真是五花八门,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些设计至今让我赞叹不已。

在这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经过多次动手设计与动脑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设计活动,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结合实践,发展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体验性活动模式:组织活动——实践、体验——创意交流。实践、体验性活动是基于学生自身活动体验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同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举办小型活动,如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采访相邻谈房改、参观开发区;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体验“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参与管理和决策,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并在体验中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尽量多得组织校内的模型的制作、进行小型的发明创造;校外组织社会实践、参观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创新实践能力等。

要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练,教师要采取鼓励,循循诱导的方式进行。要建立一种平等、自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要学会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创造欲望,要教会他们怎样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要教会他们怎样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教会他们解决多少道试题,要教会怎样面对新事物、新问题,而不是恐惧和回避,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分析事物,形成辩证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顾建军著(主编).技术与设计1[M].江苏教育出版社.

[2]《高效课堂22条》.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下一篇:用“情”品味数学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