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兼修,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时间:2022-10-28 12:55:19

课内外兼修,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课程总目标中,就“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测评也发生较大的变革,试题内容更多指向于阅读能力考查,试卷中阅读题的权重比例大大提高。如何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坚守课堂教学阵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教材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单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活用教材,关注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习得有效的阅读方法,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1. 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促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曾经在厦门听过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武老师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1)重视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武老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嘴唇有力,挺胸收腹,大声诵读,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2)重视理解性的读。让学生把课文重点句段读懂、读流畅、读出节奏感。比如句子“第四种尘土撒到细菌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老师抓住“一下子”这个词,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奇特。(3)重视品味性的读。品味性的读,老师没有按常规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式朗读来进行,而是设计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挑战性读”。武老师和同学挑战朗读,在朗读“但是,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有在格陵兰最偏僻的地方才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这句时,老师故意漏读了“估计”和“前”这两个词,让学生揪出了老师的“错误”,巧妙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渗透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知识点。武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学生意识到朗读必须和思考、品味、感情结合起来。这样的朗读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给有效方法,学会阅读。

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 赏,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就能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紧扣文题,展开教学。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非同小可,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

比如在教学《剪枝的学问》一文时,老师出示文题后,引导学生提问:读了文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很快说出:为什么要剪枝?剪枝后的桃树是什么样?剪枝有哪些学问?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讨论研究,化解心中的疑问。利用文题产生疑惑,才能启迪思维。在执教《开国大典》时,有老师这样设计:出示文题,释题后让学生补充时间、地点把课题变成一句完整的话――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这样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孙双金老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告诉学生:我们学文章除了要抓文章的思路之外,还要抓“文题”。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有的时候也是文章的文眼。抓住了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他让学生把题目加以扩展,在文题后面填上四字词语,这样文题变成了:老人与海鸥相夕相处,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老人与海鸥永不分离,老人与海鸥亲如家人,老人与海鸥心心相印。这样抓住题目,文章的核心、灵魂就被抓住。所以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以后读文章,要善于读题,在题目上多做做文章。这就叫会读了。

(2)教给质疑方法,学会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纵观我们的课堂,长期的接受性教学让学生丢失了个性,产生了依赖性,离开了老师,就不知道怎样质疑。不是无重点无目的的面面俱到,就是提课后的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学生梳理要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方法有:

A了解文体,梳理要点。高年级的文体主要有说明文和记叙文。说明文可以以《鲸》这课为载体,让学生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再把这些知识点迁移到另一片说明文,就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的对象是什么?事物的特征是什么?每一部分在介绍什么?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对于记叙文,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可以抓住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进行质疑: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还可以抓住细节描写进行品读。

B对比不同,提高感悟。比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七单元“人物形象”一组时,可以把《刷子李》和《金钱的魔力》进行对比,让学生提出疑问: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两篇课文的描法有什么不同?《金钱的魔力》中的对比描写和《刷子李》中的侧面描写哪个更好?这样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等方面的能力。(3)善于积累,形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学生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积累可以是背诵课文中的诗文名篇、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语段。词汇越丰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高。

二、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重视课外阅读平台,培养良好读书习惯。

早在一九四二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倡阅读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他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坚持持久,单凭一本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侵蚀。应告诫学生不要看消遣类的文章,更不能看“黄色书刊”,应选择健康向上,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而且还能给人的情感熏陶的好文章。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时间、阅读速度、阅读收获等。

2.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个性感悟。

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总之,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阅读的技巧,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可以提高。

上一篇:快乐游戏,愉快习作 下一篇:注重学生数学课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