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之思考

时间:2022-08-16 02:52:40

浅谈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之思考

[摘 要] 这几年,商业银行的市场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内外部改革,而由于存货利率和银行的资本监管制度正逐渐规范化市场化,商业银行的要想在市场中站住脚跟就必须改革转型,而本文也将深刻探讨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以求达到期许地步。

[关键词] 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64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21- 03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必须做出适当转型才能不被市场淘汰,而商业银行要想在艰难的市场下存活下去,改革转型,拓展服务功能就成了其必须要走的路,这是商业银行的危机时刻也是历史必然进程,优胜劣汰。

1 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

1.1 利率市场化及外部环境的变化

利率正在逐步市场化,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必须做出转型。伴随着银行的发展,客户所需要的服务类型正在逐渐增多,这时银行产品就只能以利率市场化为基础做出改革,提升服务能力。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原因,货币市场和债务市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刺激了他们的活跃度,这为银行增加了新的资金业务,促使银行对其内部资产结构进行优化。伴随着债券等资本市场的活跃发展,银行又衍生了许多新的中间服务业务,例如债券发行承销、咨询顾问等等,这些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既丰富了商业银行的服务业务,又能扩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范围。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里,银行的主要业务依然是存款借贷,这给了商业银行转型改革的缓冲时间,同时,由于我国早已开放了贷款利率的上限,商业银行无需担心利差收窄,因此,可以在较高的贷款利率上浮比的情况下,发现自身管理上的不足,积累管理经验,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改革创新。

1.2 资本约束机制的强化

扩张规模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选择的发展之路,经营规模要扩张,结构布局要扩张,业绩考核也要求扩张,这种不管不顾的扩张使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由于风险资产的盲目扩张,银行不得不应对极大的风险压力,而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张又使得银行要解决巨额的资本缺口,信贷结构布局的扩张同样影响着银行内部的优化[1]。这几年,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蒸蒸日上,银行资产和负债规模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增加,贷款业务由于政府财政政策也在不断上涨,而基础设施的投资也让贷款变成一种额度大、时间跨度长的业务。商业银行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这场市场竞争中快速改革,发展自身,才能够拔得头筹,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1.3 金融脱媒的发展

一直以来,支配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都是间接融资,居民总是习惯以银行储蓄为通道进行金融投资[2]。但近几年,金融市场却有了金融脱媒的迹象,市场运行逐渐法制化、资本市场也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越来越多的金融客户趋向于直接融资,这一系列的变化都给了传统商业银行当头一棒,单一的存贷款业务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市场的需求。金融脱媒给银行资产业务以及业务结构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金融部门的融资总量中,银行贷款的比重正在逐年减少,尽管商业银行的贷款数虽然仍在增长,但同比速度却下降了很多。而在资产业务的结构方面,商业银行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优质的大型企业趋向于直接融资,利用股权、债券等低成本方式来募集资金,放弃了相对来说成本较高的银行贷款,而中小型企业也放弃银行贷款,转而选择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利于创业板来获取创业资金。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把双刃剑,它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减少,面临亏损,但从另一面却警醒了银行,迫使银行不得不进行改革,实现从传统商业银行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过渡。

2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途径

现代商业银行必须要有“效益优先、兼顾规模”的发展理念,这是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也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要求[3]。商业银行必须摈弃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改变以信贷规模扩张为理念的发展模式,才有可能创新发展,而在此基础上,银行必须要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价机制,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提升到精细准确的地步,改善内部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二者兼具,商业银行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改革创新,成功转型。

2.1 找准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雷同永远是竞争的大忌,商业银行的转型也一定要避免与其他银行“同质化经营”。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巩固自身的特征性竞争力,不论是市场定位还是商业模式都要与其他银行略有差别,要将自身与其他银行的特色差异扩增到最大化,增加产品创新或金融服务的特色竞争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大型银行区别于小中型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有规模庞大的资产负债和客户资源以及覆盖全国的网点布局。因此,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经济优势,向“优化结构,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上发展。大型银行最大的弊端是经营机制过于老旧,信贷、资产结构严重失衡以及没有特色的经营模式,在转型改革时如果能改正这些缺失,将自身的优势竞争力发挥到最大化,那么就可以全面协调改善,实现银行经营的多元化与综合化。

中型银行虽不如大型银行那么财大气粗,但却有大型企业最需要的一点,那就是灵活的管理机制。中型企业有创新的意识也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网点资源也还算充足,因此,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开展一条“服务中小,专业拓展,打造特色”的新型道路。将自身在一些领域所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发挥到极限。中型银行没有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规模以及网点覆盖范围与大型企业有着天壤之别,虽业务结构还算合格,但依然有失衡现象,因此其必须以利率市场化为基础,创新一条具备特色的专业性转型之路,“不求规模,但求质量”。不要急于实现综合化管理以及国际化经营,要根据自身现有实力发挥特色,做到在某些领域独树一帜,只此一家的效果,然后再伺机扩大规模 ,发展自身,向大型银行进发。

小型银行不论资产规模、网点资源还是客户渠道都无法与大中型银行相抗衡,因此,必须在夹缝中求生存,将转型目标设定为“聚焦小微,立足社区,本地发展”[4]。小型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尽管经营机制非常灵活,但资金负债却实在太弱,因此,只能选择发展具有特色的快捷灵活的金融服务,紧紧抓牢现有客户的同时拓展渠道吸引新客户,将自身发展成为一个品牌,创新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小型银行想走综合化道路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是其本身的资本实力与负债规模所限制的,然而这并不代表小型银行就没有国际发展之路,它可以选择与境外的银行合作,或者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联手,以此为客户提供跨境服务和综合性较强的服务。

2.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降低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中,中间业务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与传统业务相比,中间业务的现金更低,它基本不直接运用银行的资金,往往是通过咨询顾问、代客买卖资金产品、基金和债券的买卖、收费、托管等各种方式从客户处得到盈利,这种业务所得盈利既不在表内资产中,也不在表内负债中,是一种不通过利息就可以盈利的新型业务,种类非常的多,涵盖范围也很广,甚至不用对市场风险负责。中间业务能够使银行在利息之外提前增加收入,既不受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的影响,也不用对信用风险这种传统业务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负责[5]。通过中间业务,可以缓解资本短缺,推迟银行扩张规模的步伐,改变银行的经营结构以及盈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尚不成熟,许多业务都依然与存贷利差相联系,因此,在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上,创新中间业务是其必不可少的战略性步伐。银行可以将目光放在股权融资、债券承销等投行业务上,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给了它们很大的发展空间,牢牢抓住机遇,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就会事半功倍。同时,托管业务也是银行不可忽视的一块领域,银行必须创新托管产品,丰富其体系,以此应对不断增加的证券基金以及保险资金,完善托管业务。除此之外,银行还可以为中高端客户专门开展一些业务,例如财富管理或者私人银行业务等等,将金融产品的范围扩大到每一个方面,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将私人财务顾问、咨询、理财规划等中间理财业务发展为银行常规业务。而面对着未来市场必然走向节能减排的这条道路,银行可以与时俱进,创新出绿色金融业务等。

2.3 转变经营模式,尝试开展综合化、国际化、专业化经营

未来大型银行若想要快速发展,消除利率市场化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实现综合化经营。大型银行拥有巨大的资产规模,实力雄厚,可以开拓新型业务,将不同业务捆绑组合以此完善金融服务,将资本配置作用发挥到最大,开拓盈利的渠道,从而加速完善转型任务。其次,走向国际化也是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之一,国内业务僧多粥少,市场瓜分的很快,因此,有条件有能力的银行可以选择通过全球布局网点来寻找新的商机和赢利点,同时分散风险。未来,不同级别的商业银行必将会有不同的转型方向,不管市场定位还是金融服务都会有一定的差别,大型银行将致力于实现管理综合化经营全球化,以此走向多方位全面发展之路;中型银行则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其在一些领域所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发挥到极限,实现灵活操作,专一服务;而小型银行则可以将目光聚集在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相对来说资金需求较小的特点区域,为其提供一系列快捷简便的金融服务。

2.4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主动负债占比

即通过改变信贷结构的方式将批发信贷所占比例有效降低,从而让零贷业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对消费信贷以及小微企业的信贷的提高有着推动的作用,在此条件影响下,贷款利率的压力也会有所缓解。另外,将资产结构进行改变,对把握市场动向、开拓市场空间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如果负债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产品的质量会有显著的提高,而且,在服务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创新,能够使企业在保证资金来源稳定的前提下,及时把握市场产生的机遇,从而使企业的负债结构变得多样化,有效地放缓存款利率的压力。

2.5 提升利率定价能力,完善市场定价体系

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也是银行建设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银行存款利率的确定方面,银行应该对资金的供需关系进行提前估算,以便对此进行深入分析。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变化以及债权收益率的变化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这种结构下,存款的利率应当有合理的制定方案,而且在贷款利率的确定方面,银行应当按照社会的基本情况进行考虑,其中,经济状况是银行首先要考虑的方面,并且,银行还要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风险性测评,从而减少因利率规定不合理而造成银行过多的损失。另外,银行应该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建立更加市场化、社会化的贷款方式,并制定基准利率。一般情况下,大型银行一般起引导者的作用,因此,让大型银行拥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对银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6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减小市场环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上,银行应该有更好的应对政策。银行应当建立制度比较完善的评级体系,对银行内部进行测评,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银行信息,将信贷的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同时,将内部评级的体系在信贷方面应用对信贷领域的内涵有深化的作用。如果人们想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从而将风险性系数和银行内信息结合测算。在此基础上,银行的内部评级制度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流动性管理的问题上,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下面2种措施:第一,优化流动性风险计量;第二,将流动性管理结合到各项业务流程之中。

在利率风险的管理问题上,银行应该针对抗风险的机制来开办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同时,银行应该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且,让集团层面上的作用充分发挥也会让风险性降到最低。不过这需要将各个子公司的风险性进行集中的评估,并进行综合性的考察,从而让这些游离于母公司之外的公司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和管辖。

3 结 论

总而言之,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让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它同时也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挑战。当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流动不得不面临风险的时候,银行利率的定价能力就应该有些许的提升,尽管这大大地增加了商业银行转型的难度。但不论如何,银行必须把握好自己的市场定位,从而让商业银行的转型能够更加灵活。

主要参考文献

[1]娄素杰.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11-212.

[2]焦欣欣.加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J].河北金融,2015(1):125-126.

[3]焦欣欣.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J].河北金融,2014(11):178-179.

[4]赵爽.地方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战略问题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0):261-262.

[5]焦欣欣.抓住利率市场化机遇加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J].国际金融,2014(10):189-190.

上一篇:泥弹击落童年 下一篇:警惕婚后最“危险”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