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媒体环境诉求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向

时间:2022-08-16 01:56:01

论自媒体环境诉求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向

摘 要:自媒体的盛行正在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定位及其关系。扭转系统要素匹配失衡、矫正教育主导功能逆转、满足受教育者参与教育过程需求、强化教育内容中的价值认同、顺应现代技术嵌入教育环节的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自媒体环境挑战的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从注重相对闭合的内循环向相对开放的外循环转向;教育模式从侧重方向性信息传输向交互式引领转向;教育载体功能发挥从事后应对向前瞻规划转向;教育者角色从“网络旁观者”向“网络舆论领袖”转向;制度设计从关注规范性向关注预防性转向等是契合自媒体发展,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路向。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优化;路向

DOI:10.15938/ki.iper.2016.03.02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116-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以及教育中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任何要素持续发生变化都将引起系统整体运转方向及方式的变化,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重置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定位及其关系,固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原有惯性运转模式将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在自媒体盛行的教育环境下,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促使我们审思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适切性,因此,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教育环境,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实践的主题。

一.自媒体环境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诉求

渐行渐近的自媒体时代正在创造人人即媒体的现实,自媒体成为普通民众信息、评论信息的重要载体,以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自媒体因其操作简单,准入门槛技术要求较低等缘由,使传播信息的社会主体更加平民化、大众化和多样化。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草根”媒体人在信息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追求平等话语权的愿望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人构建网络社交平台,凸显出网民信息传播的自主性以及平民传播信息

的力量。网络渗透90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较强,自媒体的兴起及其引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要素的协调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调整系统各要素定位,优化系统整体结构形式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自媒体教育环境挑战的改革诉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扭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匹配的失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只有既相对独立,具有自身特有的地位、属性和功能,又彼此关联和匹配,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自媒体盛行的教育环境下,作为自媒体用户的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便捷且多样,虽然这些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良莠不齐,但是大学生已经将网络与高校教育者共同视为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大学生经常转换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更加“自由”的网络社交平台让他们更喜欢流连在虚拟世界。面对这样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原有的信息传播优势被弱化,适应于现实社会教育环境的教育方法与自媒体扩散下大学生所处环境的匹配出现失调,思想政治教育者已经不能仅仅将自媒体作为个人的社交平台,更要将其作为一种必要的教育载体和教学工具。自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的定位及其功能发挥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过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扭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与自媒体教育环境之间匹配的失调。

第二,矫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教育主导功能的逆转。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把握、教育方向的引导以及教育思想的深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功能。但在自媒体的教育背景下,吐槽族、泄愤族、极端族、怀疑一切抨击一切的消极主义者等成为网上活跃分子,他们表达或传递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并不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思想,越“叛逆”越受追捧似乎成了网络中的一种怪相,“精神缺失”“信仰缺失”的悲观主义色彩在自媒体网络环境中若隐若现,公民争取媒体话语权意识的觉醒和高涨的热情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逆转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导功能。自媒体教育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若保守传统教育形式,就将逐渐失去其在教育主导功能中所应该具有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第三,满足受教育者平等对话、参与教育过程的需求。获取信息的社会学习是社会主体的基本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后期完善其需要层次理论时,将人们获取知识、了解和认识物质与社会的认知需要纳入需要层次理论体系中,不仅将满足认知需要作为人获得基本安全的方法之一,而且将获取知识理解为智者追求自我实现的表达方式。[1]认知心理家皮亚杰则进一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信息传递是个体形成其思维方式,建构其学习的知识体系并形成其认知风格的重要中介。”[2]研究者的此类观点反映出社会主体对认识事物、获取信息等拥有自觉动机。

现代大学生无论是对知识性信息还是思想性观点都有较强的自我辨识意识以及参与过程的要求,自媒体环境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追求多向度师生深度对话、平等交流的愿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由于其所具有意识形态性以及潜隐性特征,受教育者不会被动接受某些思想观点,与此相反,受教育者常常需要经过对某些观点反复的认识才能形成认同,继而在内化的基础上外化为一定的行为。推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外行,自媒体既是影响环境,又是作用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顺应教育环境,拓展单向信息传播路径,在师生交流中动态盘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针对性解答,在辩论中指涉问题本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才能真正在教育过程中满足受教育者参与教育过程的认知需求,提升教育水平。

第四,强化网络教育内容中的价值认同。自媒体的开放性抽离了原本在现实教育环境中发挥“防火墙”式的社会思想筛选功能的部分环节,社会多样化的思想潮流被追随、颠覆传统的戏谑话语模式流行、鱼龙混杂的网络明星被热捧、扭曲真相的网络谣言快速蔓延、矛盾冲突以及超个性化的表现迅速被关注等等,都折射出网络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孱弱,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追求方式等被曲解的现象。网络社会迫切需要主导价值来矫正一些思想偏差。社会主导价值是逻辑判断与情感诉求的统一,主导价值的内化是社会主体求证与认同的过程,主导价值的践行是社会主体传承与创新的过程。[3]明确我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国家性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指导人们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在社会发展转型期所能体现出的社会发展及行为规范的最大公约数,增强网络和现实空间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才能破解社会中令人忧虑的道德冷漠、拜金攀比、信仰缺失等问题。目前只有加强社会主导价值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才能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增强教育中的价值认同,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筑堤者”。

第五,顺应现代技术嵌入教育环节的教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教育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将科技成果嵌入教育环节,扩大教育受众面、活化教育形式并提高教育效果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旨在提高教育对象以政治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不能以强调本学科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排斥技术成果的运用,与此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内容的意识形态性等特征,更加需要依托丰富的教育载体以及教育技术等实现教育的理性逻辑分析与感性熏陶和实践模拟的有机综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是顺应现代教育技术革新要求,推动教育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适切自媒体教育环境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向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从注重相对稳定、闭合的内循环向相对动态、开放的外循环转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内外部要素的作用下,其架构方式围绕系统目标不断通过演化来增强系统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队伍的建设、教育软硬件的配套以及教育环境的营造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经常年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效果得到广泛认同。但纵深考察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各个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整合效果,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人的思想观念的动态变化性是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高校接受了精神洗礼的大学生走入社会后,面临信息纷杂环境下的种种诱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保持较强的定力和初心,一些人的思想会受到影响甚至发生质的变化。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自媒体环境为整合各教育环节,优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条件和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阵地从现实空间逐渐向虚拟空间拓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与基础教育阶段以及成人社会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将积累的较为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转和建设经验与其他教育阶段分享,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教育环节的贯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好自媒体为教育提供的平台,另一方面则需要从关注其自身子系统运转的完善性,逐渐注重加强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力争利用网络搭建一个大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平台,将已有微观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开放式思想教育系统,发挥更广泛的教育功能。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侧重方向性信息传输向交互式引领的转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强调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影响效果,故其非常注重教育的方向性引导。然而自媒体背景下的教育环境却难以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单一方向性传输的教育模式。追求师生多方位的交互并在交互作用中加强对教育主旨的方向性引领,是契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教育模式。现代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及其延展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选择和解析信息的再造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原有知识内容和新知识之间相互作用,引发学生认知结构重组,并重建学生对知识或信息解释的过程。美国教育心理研究者施瓦茨(Schwartz)、林德格伦(Lindgren)等人在对大量认知发展教学的支持性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认知发展教学更加适用于为个人未来发展做准备的课程类型,因为它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当下问题,而且重视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具长远隐性效用。[4]建立在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交互引领式教学强调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具有适宜自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和发挥教育对象学习的再造能力,从内容、形式和资源等多方位实现教与学的交互作用。自媒体的扩大,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认知的平台,也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提供了广泛的思想交流平台。自媒体教育环境将逐渐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教育领域为主,网络教育领域为辅的教育格局,线上与线下的师生交流、沟通的差别将被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通过交互式引领的教育模式增强师生之间交互相长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选择及其功能的发挥从事后应对向前瞻规划转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将特定的教育内容对象化到受教育者的过程中,在中间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发挥承载和传递信息等依托作用的特定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要素产生具有质变的交集的媒介,中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关系、实践和校园文化等。

自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载体的灵活性、多样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媒体的网络平台既是参与者智慧荟萃、公共观点集散的平台,也是开放式争论和交流甚至引领思想潮流或者引起网络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选择及其功能的发挥需要从被动应对或事后跟进的现状,转向前瞻发展趋势并规划未来发展图景,进而做到未雨绸缪或问题预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顺应自媒体教育环境的变化,及时开发和更新适用于虚拟空间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探索有助于吸引教育对象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育方法,藉以增强思想引导的效力。人人都可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有根”教育,即增强教育对象的敬畏生命之心、社会责任之感、社会制度之律等,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的基础,才能达到培养教育对象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目的。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从“网络旁观者”向“网络舆论领袖”的转向

追踪近年来网络舆情的动态,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媒体平台中的作为和效果,使我们深切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自媒体环境中话语权的缺失。话语权不仅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判断,而且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缺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在纷繁的网络环境中发挥带动或引领网络参与者的作用。自媒体平台上话语权的获得并不是权威赋予的结果,而是教育者自主争取后所获得的一种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对相关部门为其在现实环境中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的依赖意识,形成应对环境挑战积极创造教育条件的自主意识。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环境的变化能激发出人们许多未知的潜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在自媒体空间的活跃程度。自媒体环境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设栏目或专辟的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积极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大胆发表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和主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理智坚定地与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思想观点作斗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被动跟随自媒体的发展潮流,不能做“网络沉默者”,更不能做消极的“网络旁观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积极参与到网络思想观点的讨论和交流中,通过有深度的理性观点的论证和浓厚的关切社会的情怀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才能在积极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中产生一批优秀的“网络舆论领袖”,并且通过带动来逐步壮大这个队伍,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话语权,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舆论和价值观引导中的作用。

5.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制度设计从关注规范性向关注预防性转向

制度作为规范教育流程的一种教育结构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制度维护着一定的教育秩序并内蕴相应的社会价值,而原本注重以事实为依据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制度的思路,在自媒体环境下却可能常常遭遇制度成为补救解决问题的结果,难以发挥制度在应对问题中的预防作用。在实践中追求经过检验的成熟制度固然重要,但自媒体环境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的偶然性与变动性,而过于关注规范性与秩序性的制度设计过程则可能使我们失去一些良好的教育时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为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服务的,适切自媒体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设计,需要兼顾一定的框架弹性,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预防问题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Maslow A.H.).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马良诚,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1.

[2] [美]安妮塔.伍尔克福(Anita Woolfolk).教育心理学[M].伍新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2.

[3] 韩喜平,等.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的凝练与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23-27.

[4] 何克抗.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5-2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2.

上一篇:破局融合困境: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发展新策略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涵及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