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必然及其对策

时间:2022-08-16 01:49:25

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必然及其对策

“两馆一站”的群文事业是政府办、公益型、服务性的文化事业,该不该向文化产业方面发展?要不要走产业化道路?公益性与产业化,事业与产业关系怎样处理?这是当前议论较多的问题。

一、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随着经济基础、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形态的转变,整个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态的形成,我们群众文化事业,只有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更改革,走产业化,适应市场经济,才能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下,强调文化的“统一性”、政治性、教育性和服务性,全部实行统一规划的计划管理模式,统统由国家经费开支,造成文化事业与经济运行分离,也就造成了几十年来文化事业单位的综合定势:躺在国家财政上等靠要。财政供给不足,自身经济拮据,制约了文化的发展。要发展就必须走出这种制约,因此,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走文化产业化之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群众文化体制势在必然。

二、从群文事业的发展形势和意义,看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必然性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需求的不断高涨,竞争意识的日趋激烈,给我们群众文化事业提出了转轨变型、建立新体制的新课题。我们还将面对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延伸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又给我们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跟上时代步伐的要求。新课题、新要求,需要我们的群文工作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路子。要以甘为人先的改革姿态走产业化道路,摒弃旧的思想观念,不断地认识群众文化发展的形势,不断地提高对实现产业化的思想认识。

三、强化产业意识

所谓产业化,用经济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用投入、产出的观点分析、管理一个单位。按照这个定义来回顾一下群文事业单位发展,可以这样说,还没有形成用经济的方法,即用投入、产出的观点分析、管理群众文化工作。因而形成了经济与文化失衡的状况。归根结底就是产业意识不强,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文化事业的趋势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思维定势,形成了只讲事业不讲产业,只讲公益性、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等等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方式、旧观念。因此,在群众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强化产业意识。

四、抓住文化本体优势项目。强化特色精品意识

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市场。文化艺术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定位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而定。因此,在文化产业的项目选择上,就有一个要适应市场需求,还有一个发展自身优势的问题。所谓文化本体优势项目,对群众文化产业而言,就是要开发有群众文化特点,有创造性,有影响,有效益的产业。只有文化本体项目才是我们最熟悉,最具有优势,最易于操作运行,也是最容易取得稳定效益的项目,也是其它行业无法替代的。强化特色,就是不但要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有项目的独特风格情意,还有名人、名牌效应。强化精品意识,就是文化产品也像其它商品一样,产品质量决定着市场效益,精品意识,就犹如企业创名牌产品一样去创作文艺作品。

五、抓体制改革,优化结构,强化内部管理

当前的状况是事业型和企业型两大部分,按照这个实际情况,应该实行两分离双重管理机制,双重经济制:事业部实行政府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应该强调的是这一部分必须增强有偿服务意识,有偿服务不等于营利性;公益性文化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部按市场经济规律动作,实行财务独立核算,以产业兴文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筹集资金。

因此,群众文化要发展,要走出困境适应新形势,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强化产业意识,抓住文化本体优势项目,强化特色精品意识,抓体制改革,强化内部管理。

上一篇:探讨大学舞蹈美育教育的审美理念 下一篇:试论京剧脸谱的视觉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