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乐?

时间:2022-08-16 10:29:55

什么是音乐?

音乐的概念,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礼记·乐记》中将“音”与“乐”分别作出释解:“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其中,“声”指大自然一切声响;“音”是指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声音,相当于由乐音缀合而成的音调、曲调、音响组合等;至于“乐”在上古时代指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因素混为一体、尚未分化的艺术活动。孔子时代j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作为教育必修科目之一,就是这种活生生的艺术活动。中国古籍上第一次出现“音乐”一词,是在《吕氏春秋·大乐》篇中:“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此后,“音乐”一词取代原先“音”字的含义则逐渐变窄,仅指有确定音高的乐音。到后来,又将“乐”字作为“音乐”一词的简称。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认为音乐和声音旳区别,在于音乐需要透过人心去想像和创造。在欧洲,音乐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μουσικ (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艺术。希腊神话中缪斯的职责是侍奉太阳神阿波罗,从这一点看,借用缪斯的名字来转述音乐这一语义的演化中,隐含着一种象征性的寓意:赞誉音乐令人心旷神怡的社会功能,并赋予她以高贵纯洁的形象。

各个时期,人们都为音乐下不同定义,如“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赵沨、赵宋光为《艺术百科》“音乐舞蹈卷”所写的前言对音乐作出完整定义:“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这是现时代百家论释当中已受广泛认可的说法。“音乐”内涵如同其非语义性的本身难以找到完美确切的形容。学者试图在自己的擅长的研究领域里思索找到依据,随之而来的论述也终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保守地将音乐解释为:“是指任何以声音组成的艺术。”

现代音乐已出现了并未“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的演绎。音乐似乎不可质疑地与数学、物理相关,是基于具有音高(或声音的频率)、音强、音长和音色等主要元素的西方乐理,但近代有不少音乐家不认同传统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吉。在纽约一个半露天的音乐厅里,约翰·凯奇第一次“演奏”他的《四分三十三秒》。他没有打开钢琴,一上台便开始计时,4分33秒后他站起来宣称:一曲奏毕。他为此感到十分满意,音乐就是要让真实的状态和所有的意识填充这空白,他认为任何声音或静默皆是音乐。

音乐不再单纯由“乐音”构成。许常惠在《音乐百科手册》中提到:“乐音是由具有一定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杂音”是指振动数不规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过强或过多的杂音就叫做“噪音”。例如打鼓或大锣发出的声音是近似于乐音的杂音。现代音乐将杂音或噪音采用于合奏音乐中,作为特殊效果或新音乐的表现。

布鲁斯时期的早期,就有摇滚歌手开始大胆妄为地做古典音乐不能做的事情,将噪音引入摇滚世界。在欧洲曾经涌现出的浮士德运动中,便有工业噪音在摇滚音乐中生机勃勃地躁动,认为来自古希腊歌剧和教堂圣咏的人声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拎起了人们从来难以接受的噪音,残酷而真实地表现后工业时代的冷漠。到目前为止,噪音在电子摇滚音乐中比比皆是,经过分割、失真、放大、拼帖形成多种音色的交互。1984年,天才的凯文·希尔兹、鼓手科·奥索尔伊格和歌手戴·康伟、键盘手蒂娜,一起组建了“我的血腥的情人节”乐队。他们在演出时只是站在舞台上,只顾自弹自唱,并不和听众交流,被称之为“自赏派”。他们似乎将那噪音别有用心地拉成了一条条丝线,织成了一缕缕亚麻的布帘,在听众的面前不停晃动。吉他声难以捕捉,只能听到噪音制作出的短促的音符在不断地重复,但节奏明显,这样有节奏的噪音循环往复。设想当我们把破铜烂铁、木棍电筒等生活物品搬上舞台作全新演奏,打破乐音旧观念,音乐相关概念与亚概念也应当有全新的拓展或另一种归类。

创造音乐、传达音乐或欣赏音乐的过程是否必然伴随着人体内的生理反应以及动作情绪反应呢?耳际生产商AiAiAi和设计师尤里铃木(Yuri Suzuki)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出租车Sound Taxi,这种新型出租车能够通过车顶的麦克风采集周围的声音然后反馈到车内的软件中,该软件在分析各种声音的频率之后通过车身周围的喇叭播放出旋律。此类音乐是“技术加工的噪音”,笔者看来,音乐有时仅仅是区域时间和空间状态的客观呈现。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舞蹈艺术、语言艺术同为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载体和媒介,其独特性又如何体现?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上一篇:利用家长教育资源,促家园共育和谐发展 下一篇: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校宾馆员工激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