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改革的“鲶鱼效应”

时间:2022-08-16 09:30:03

投融资改革的“鲶鱼效应”

――在生产关系层面,布局建设在西部地区具有示范作用,能够激发创新活力、集聚创新要素的制度创新体系。

2011年,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量约为7600亿元,政府主导投资占据半壁江山。

2014年,这一总量已高达1300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占比56.5%,拔得头筹。

短短几年间,社会资本逐渐涌进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各大重点领域,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其背后,正是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谋远虑。

“如果把重庆经济发展比作一池春水,那我们的改革就是要引入社会资本这条‘鲶鱼’,激活这池春水。”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王秀模说。

借力破题

2013年初,国内首片大面积石墨烯薄膜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诞生。

高兴之际,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袁家虎心里也有隐忧。

“石墨烯后续开发运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研究院自身很难支撑。如果简单把技术成果卖掉,后续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袁家虎说。

作为新兴产业,石墨烯产业从实验室到市场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产业化运作迟迟无法开展。

而另一方面,众多社会资本十分看好石墨烯的发展前景,却苦于缺乏对称信息和准入渠道,只好坐等观望。

投资需求和供给脱节,正是传统投融资体系“瓶颈”之一。

在当前的投资体系中,政府投资比重过高,社会投资比重偏低的情况比较突出。

“尽管不少项目非政府投资不行,但是由于政府的资金、技术和渠道十分有限,许多由政府主导投资的项目效率相对偏低。”王秀模说。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

“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向社会资本借力。”王秀模说。

在这样的突围路径上,袁家虎的隐忧消失了。

在市委、市政府推动下,上海南江集团和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各自以资金和技术入股,共同成立了企业平台,推动石墨烯实现产业化。

而对整个重庆而言,如何将这个经验复制到其他产业?

“要想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我们就得创造条件,改革体制,让社会资本‘看得见’‘进得来’‘留得住’。”王秀模说。

划定范围

2016年2月16日,67岁的李崇云做完髓内针手术不久,就申请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转入宽仁康复医院。

从三甲大医院转到一家民营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和康复训练,李崇云为何心甘情愿?

“宽仁医院的骨科是附二院的病区,而且收费便宜很多。”李崇云说。

一家民营医院怎么会有三甲医院的病区?

这跟重医附二院的医疗体制改革密不可分。而其背后的推手正是投融资体制改革。

2015年5月,重庆市政府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公共服务领域内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符合准入标准的社会资本。

“重医附二院作为医疗实力强劲的三甲医院,随着就诊患者的逐渐增加,医疗资源特别是康复区设施建设面临着巨大压力。”重医附二院院长任红说。

这时,《实施意见》为重医附二院提供了新思路。

“何不向民营医院开放招标,利用它们的现有设施扩大服务能力?”任红说。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重医附二院以技术和品牌入股,先后与宽仁康复医院和植恩药业合作,在渝中区和两江新区以三甲标准打造康复区。

“以前,我们很难有机会与三甲医院开展合作,现在我们终于看见了机会。”宽仁康复医院院长文一蔚说。

不仅是公共服务领域,《实施意见》的划定范围,包括交通领域、能源设施在内的六大基础设施领域。这些领域都将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让社会资本“看得见”。

畅通渠道

2015年4月8日,重庆京东方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系统项目在两江新区投产。

作为国内单项投资及产能最大的液晶面板项目,京东方在渝项目投资额高达330亿元。

此前不久,京东方刚完成合肥8.5代线的布局,在短短时间内竟又汇聚起数百亿元资金。

这对任何上市公司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京东方的巨额投资究竟从何而来?

“多亏了社会资本对生产线的大力投资。”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说。

原来,早在2014年,重庆市就和京东方达成建设8.5代生产线的意向。

但是,330亿元的投资从何而来?

“不能单靠政府扶持,应该畅通渠道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重庆把目光放到了社会资本上。

按照重庆的解决方案,京东方增发了100亿股股票,由多家渝企出资210亿元全部认购。

京东方拿到210亿元后,再向银行贷款120亿元,解决了330亿元的投融资难题。

而重庆企业也因为京东方投产利好刺激股价上涨,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通过为社会资本畅通投资渠道,重庆和京东方实现了“双赢”。

不仅仅是京东方重庆项目。近年来,重庆通过改革重点领域投融资方式,广泛采用政府购买、盘活存量等政府手段,股权债权融资、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畅通投资渠道,从而让社会资本“进得来”。

转变职能

2015年7月27日,重庆市2015年PPP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雾都宾馆举行。

其间,PPP轨道交通9号线建设项目吸引了各方目光。

“轻轨9号线将穿过城市南、北、中三个区域,将沙坪坝城区、观音桥、江北城等多个建成区域连接起来,客流量将十分巨大。”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陈孝来说。

面对如此具有吸引力的项目,绿地集团、中国建筑集团等企业纷纷签约投资,通过PPP模式共同参与9号线建设经营。

然而,轻轨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让社会资本“留得住”成了重庆面临的又一难题。

“PPP项目不是一锤子买卖,其中的契约精神至关重要。”陈孝来说。

重庆市政府提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公共利益最大化、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障投资者有合理收益”的五大原则,并承诺为期数年的特许经营权,让投资方参与到运营中来。

“9号线本身潜力巨大,如今政府和投资方成了伙伴关系,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绿地集团副总裁陈磊说。

而采用PPP模式之后,政府逐渐由投资者转变为监管者和服务者。

“我们把专业领域的事情交给擅长的企业来做,可以将自身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规则的制订和监管,保障项目的顺利建设和企业投资的安全。”陈孝来说。

近年来,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提高了对社会资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社会资本“留得住”,从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上一篇:锦晖陶瓷:酒瓶设计拓“蓝海” 下一篇:新闻压缩题,解答有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