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校对工作入门要过“三关”

时间:2022-08-16 08:07:19

报纸校对工作入门要过“三关”

时光荏苒,接触报纸广告校对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回顾自己的实践经历,有经验也有教训。笔者归纳了一下,认为一个刚入行的校对要真正入门,须经过“三关”。

过心理关

在干报纸校对工作之前,虽然也整天看报纸,对报纸也并不陌生,但是却从未接触过报纸的出版流程。初入此门,乍一接触广告制作,看到经过自己谱样、校对的广告第二天变成报纸上的文字,心中十分兴奋。但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担心,惟恐看到已经正式出版的报纸上会有一丁点差错,直到看到第二天的报纸安然无恙,悬着的心才放下。出现这种情况,一是乍一接触报纸,因为对其制作流程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制作的新鲜感、神秘感过于强烈。二是由于总担心出错而导致神经过度紧张。

克服这个问题就是要尽快全面了解报纸,熟悉业务,不仅窥一斑而且知全豹,心里有数。一句话,过心理关就是要对校对工作保留神圣感,消除神秘感。

过技能关

一件事,能做得又好又快,要按照“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的原则,千锤百炼,做到“熟能生巧”、“游刃有余”。

一是培养心、眼、口、耳四感官同时瞬间完成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谐是完美的最高境界。心、眼、口、耳的和谐,就是心理思维、眼睛辨认、正确发音、耳听后反馈四感官同时瞬间完成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四同时”的关键是大脑判断字、词、句意。眼睛先辨认字形信息,继而脑思维字义,口发出声音,耳听声音。大脑支配4个器官在一瞬间完成信息的提取。 因此,自我训练要首先从字义上人手,因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中国汉字的同音字比较多,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无法判断用哪一个字,语境是判断用字的前提。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用到时能迅速判断,加上“将军的心”、“播音员的口齿”、“主持人的眼神”,相信会达到校对的和谐境界的。

储备哪些知识?这个范围很宽泛,不妨遵照就近和实用原则。要熟悉山东和全国的的行政区划,因为主要是做山东省的报纸广告,首先应该对山东省有个大体上的了解。概括地说,像17个地市、140个县市区的名称、政府机构名称及隶属关系等要做到比较熟悉才行。这些不说全记住,但起码也要对其生僻字会认,对其归属能作出正确判断,不张冠李戴;要重温一些其他的历史、地理知识;要重拾“百家姓”、“千字文”,特别是很少见的姓和多音字的姓。

如何储备,就靠一个“学”字。包括及时修复原有“破损”的知识――原有库存知识积累的纠错,有计划地填充新知识,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还要了解一下报纸编排、版面设计方面的知识。当然,新闻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文章修改运用的符号这些纲领性和工具性的东西,更是基础的基础,如果“现上轿现扎耳朵眼”,那一定会手忙脚乱、力不从心的。

二是培养注意力迅速转移和持久保持高度集中的能力。注意力迅速转移的能力。这是指来了铺样、校对任务,能迅速一头扎进“字里行间”,由起始状态进入“四同时”的过渡时间越少越好,少到几乎为零。特别是针对篇幅短小的“通告”、“公告”、“遗失”类广告。有的几行字,有的只有十几个字,一串数字,但要求准确度却是100%。这时注意力需要快速进入集中状态,自觉“屏蔽”集体办公噪音、个人日常烦恼等干扰,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惟我工作独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刚开始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个好习惯,每工作前给自己来个心理暗示:“开始工作”,形成条件反射一般来个良性刺激。

注意力持久保持高度集中的能力。注意力的转移是指初始状态,像发令枪响运动员起跑,而注意力的保持是起跑后的整个赛程,这个过程更重要。特别是在铺长的稿样,或是两人校对篇幅长的内容时。校对是瞬时用口编辑修改文稿,比一般的修改要求要高,它既要求校对2人配合默契,找出原稿正确、打印稿出错类差错,还要找出原稿本身错误、打印稿将错就错类错误。相比而言,找出后类错误要难一些。所以,平时要有意识地快速小声朗读一些长的稿子,或者一些通知、通告、公示、公告等短小文稿的集合。山东地方口音与普通话区别比较明显的一点是音同调不同。所以,平时要刻意拿拿调。校对双方也会有一定的约定俗成,但出于慎重起见,还是要多“咬文嚼字”,大差不差不行。拿不准的字,也可暂作标记,回头再看一眼,可向其他同志请教,或查字典,千万别心存侥幸,自欺欺人,坚信大样上写的是一,到手的报纸上一般是不会出现“二”的。

三是培养思维定势能力。比如铺大样有大体几类:通版、整版、半版、四分之一版等等。一个最复杂的版由几部分构成,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艺高人胆大”了。找到了共性,就去掉了心中的犹疑,增加了一分自信。

版式是这样,其他也依此类推。举个例子,比如遇到公司名称中出现“惠”字,一般可以组词优惠、恩惠、实惠、惠及、受惠等,但先组优惠、实惠比较好,因为生活中出现的几率比较高。而选“受惠”就容易与“受贿”相混淆。再比如,出现“中天公司”,可以解释为“中国”和“蓝天”,而不要说成“天地”,因其与“田地”音相近,辨别难度大,人为增高出错几率。

过细节关,融合关

“天下大事莫做于细,天下难事莫做于易”。细到一个顿点、一个空格,一个数码,同时还要过字号关、字体关。注意流程上下游的细节。像编辑编稿时的书写习惯,包括个别约定俗成的符号的使用。上游制版的解释说明,等等,非大路化的拿不准时不要怕麻烦,与制版简单沟通一下:要求是什么。谱稿、校对时要眼如刀,会运眼去切割。破折号容易虚作两段;出现引号等时,迅速看引文内容、引号的反正及缺少否、顺向否;引号如是原话引用,前边冒号接着半个引号,后边引号通常有句号,引文前后会形成空一字多的间距是对的,它比较显眼,但要心明如镜,不要误判为字符空格等等。

融合也就是综合。如同驾车,等真正掌握这项技能了,驾手感觉不到车的存在,车与自己已融为一体了,谱样、校对也是一样。最近报纸上有个关于微雕的报道,说刻者在巴掌大的地方上雕刻7000字的道德经,云云,说他已经不是用笔、用眼在刻,而是用心在刻,因为肉眼根本看不到笔画,这也说明融为一体的潜在空间有多大,此潜能能够发挥多么大的作用。

上一篇:新媒体要强化深度报道 下一篇:透视中国公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