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时间:2022-08-16 06:56:4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学科美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教学美、教材美、教师美都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实现。这是语文教学美育的基本途径。其主要方法有:

一、创造没的氛围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校园、教室的环境自然应该美化,但这只是静态的美,也非语文学科所独有。氛围,简而言之,就是气氛和情调。它具有动态的特点,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美则是中介。语言美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取决于对教材透辟的理解,这样放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作姿态。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此外,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又是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学生身上。他们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此外,工整、漂亮的板书等也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美的氛围能够使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自觉活动,这对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极为有利。总之,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情境,也是美的呼唤,是语文学科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加强朗读,诱发通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像,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听别人读,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教育。

三、披文入情,发现“自我”

像照镜子一样,人总是在别人那里发现自己。在语文学科美育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审美作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心理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诱导效应、认同效应、启迪效应感染效应等。人的思维之所以能够凭借语音符号再造审美观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力。然而,如果没有对语言符号的直观感受力,那么想象就难以发生。正是在这一点上,语文学科美育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保持了完全的一致性。因此,语文课堂美育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语词。只有被感奋起来,方能产生美感效应。

四、直观效应,激感

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绘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感便是美育的重要中介。

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语文学科美育还应当结合教材特点辅以图画或实物等艺术品,引起直观效应。图文相辅,直观效应将产生更大的审美教育作用。直观效应的这种作用是以情感性语言为中介,与联想、想象相辅相成的,从而是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在类似的情境中产生类似的情感。这样,学习迁移就远远超出了一个具体审美活动的价值。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熏陶,要把审美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意念,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上一篇:浅谈物理新课改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下一篇:谈化学教师如何高效利用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