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时间:2022-08-16 04:08:3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摘要】《爱莲说》教学设计由五个模块组成:一是咏莲。教师自作诗激趣,再由古代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以莲自比心性芳洁引出周敦颐的《爱莲说》,激发学生探究动机;二是赏莲。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莲花美好形象,培养审美情趣;三是读莲。品味言简意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四是谈莲。围绕美文之美问题自主探究,互动合作,感悟文中丰富的意蕴美,陶冶情操。五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莲或其他植物,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上述五个模块把感受美、欣赏美、品味美、探究美、表达美融合在一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04-01

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常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动人心弦的诗句,悠扬婉转的乐曲,感人肺腑的散文,赏心悦目的图画等无不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美的愉悦。然而,置身于美境却浑然不觉的人也大有人在。因此,在设计《爱莲说》一文的教学时,我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目的是疗治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美感贫血症,锻炼学生感受美的耳朵,捕捉发现美的眼睛,领悟品味美的嘴巴,描绘表达美的双手,陶冶心灵美的情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主动探究,互动合作。把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有机结合,自学网页、多媒体课件、校园论坛、专题研讨已形成和谐、互动具有整合综合效应的"集成块"。

一、利用网络优势,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美

利用网络优势,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到网页上搜集资料,自主选择探究内容,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利用网络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环境的虚拟性,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交互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途径,既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设想,善于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形成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二、多媒体优化,便于感悟品味美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即使极力诱导,也难以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感悟美文之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认识、理解能力之间有极大的差距,因而对作品内容不感兴趣,以至畏难退缩,难以自主学习。而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可感受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美文的品析能力。在欣赏《爱莲说》这篇美文时,主要围绕美文之美问题进行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角度,不同姿态,不同色泽的莲花形象,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品析揣摩,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情境下,克服理解上的障碍,对一个问题能从多侧面评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散文的技巧、意蕴、美点妙处尽收笔底,达到了"力透纸背"的境地。

三、校园论坛的运用,利于学生创造美

在设计拓展练习题时,将设计的富有挑战性、开放性、发展性的对联题,以校园论坛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参与欲望、兴趣、热情和内在驱动力强烈的情况下参与教学活动,因而自由、轻松、活泼、高效,在参与中体现出自已的见识才智、运思角度、审美品味、个人志趣、自我性情、学习习惯、知识积累、处世态度、价值取向、人生境界等,体现出自已独树一帜的个性风采,独一无二的自我。学生的聪明才智、机敏灵动、巧妙构思、新颖创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迸发出灵气,在思想的碰撞中闪现火花,在观念的交流中爆发亮点,异中显同,同中求异,平中生奇,灵活多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次次的挑战和考验中得到进一步加强,使"苦作舟"变成"乐作舟",师生共同享受了收获后的快乐,教学境界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教师语言精美,诱导学生去审美

"教师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她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于是沙漠有了绿洲;她像一线晨光穿透云层,给林中飞鸟带来黎明的信息。"要想讲好美点层出不穷的美文,教师一定要运用具有强烈的艺术美和诗意美的优质语言,因此,无论是导语、过渡语、总结语还是赠语,我都逐字逐句反复进行推敲、锤炼,让它既简洁精练又意蕴丰富,再加上教师融入情感,抑扬顿挫地表达出来,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像在欣赏乐曲一样陶醉、入情。

总之,《爱莲说》一课的教学,从猜诗激趣入手,投影莲花美好的形象,披情入文,采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想像达到深思妙悟的程度,在轻松愉悦、美感层出不穷的氛围中研讨,师生互动,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思维和表达能力,为他们以后品析其他美文铺平了道路,也为教师追求教学的新境界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谈对“后进生”的教育 下一篇:数学课堂中的平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