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8-16 02:09:49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 经济学是高职财经和管理类专业必修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多数学生感到经济学难学和枯燥。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合理设置案例教学环节入手,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欲望,让学生感到经济学有趣且易学。

关键词: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 教学实践 教学体会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但如何让学生对抽象的经济学课程感兴趣,乐而好学,甚至潜心钻研,却非常有学问。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括许多图形、公式、推导、模型等内容。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中文科生居多,他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看见公式和图表就觉得枯燥。为了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结合教学实践,我提出几点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种兴趣使得学生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学习经济学,并感受学习经济学的乐趣。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首堂课至关重要,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用他们感兴趣的方法来讲授经济原理。这样可让他们认识到经济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有学习的积极性。

(一)首堂课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

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首堂课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感觉到经济学其实并不枯燥,而是有趣、适用且贴近生活。如首堂课的内容是有关经济学的概述,其中主要学习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师可以引用学生在中学学过的《藤野先生》中提到的有趣的现象:“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中,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提问:为什么会发生有这样有趣的现象?再如,提问有关经济学现象,如:我国为什么花巨资兴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这样的大工程?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7年9月17日出版的回忆录中说,美国布什政府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确实是为了石油”。)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分布不均匀性。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如“人心不足蛇吞象”、成语“欲壑难填”和“得陇望蜀”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回答: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由此可以得出:人类资源有限,但人们欲望无穷。这正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也就是说,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通过上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引导,用学生熟悉的有关现象来解释经济学概念,学生感觉到经济学不仅不那么难学,反而非常有趣,由此对经济学产生兴趣。

(二)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解释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的原理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对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先讲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再与有关的经济学原理联系起来,最好不要直奔主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直观,便于掌握,记忆深刻。如在学习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内容时,我从以下经济学现象引入:汽车涨价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有何变化?社会收入普遍增加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汽油价格增加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增加还是减少?人们预期收入下降,对住房需求有何影响?人们预期房价下降,对住房需求又有何变化?这一系列问题的提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踊跃回答。学生通过积极互动与参与,总结出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对消费者的补贴,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预期,等等。

(三)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经济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我想学”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主动性。教师在传授新内容时,最好先用心设计出一个或几个学生感兴趣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求知的欲望会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思考状态,而且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找答案。最终一般会有两种情况:有的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这部分同学会很兴奋、很有成就感,进而会增加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找到正确答案,这部分同学会对问题的答案充满兴趣,从而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在脑海中对这个经过思考的问题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见,问题教学法会很容易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设置案例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案例教学正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的课程当中,教师合理设置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起来。

(一)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成熟的经济学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经济学原理具体化、生活化。案例教学可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选择,以下几种形式。

1.导入。教师可在每章开篇时,提供一个与章节主要内容对应的经济问题情景,然后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与针对性。

2.穿插。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的重难点、容易出现歧义的内容,教师可以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如在讲授生产与成本理论时讨论“上大学的成本”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既理解了基本理论,又能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3.案例讨论。系统讲授完某章或某一问题后,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价格理论中的“谷贱伤农”问题、薄利多销问题、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问题,市场理论中的垄断与竞争问题。这一方式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授的理论问题,因学生还不具备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所以不宜过于复杂。

(二)角色模拟式案例教学

角色模拟就是由教师给出一定的案例或待解决的经济问题,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与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学生通过浅显生动的情境模拟,可以对抽象的经济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自主分析与决策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以下一些内容采用角色模拟式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分组扮演买卖双方进行商品的模拟销售活动,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请学生模拟陈佩斯小品“吃面”的场景,以加深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解;将学生分组并相对隔离,模拟“囚徒困境”这一经济学经典案例,以更好地把握“博弈”的内涵;演绎“车祸事件”或“破窗事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GDP这一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存在的缺陷,等等。

(三)体验式案例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体验情境,能直观感受客观经济现象,发现经济问题、经济规律。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参观房展会、车博会等大型商业展览会,亲身感受到市场的氛围。比如在房产会上看到现在市场的氛围;了解市场的类型,掌握房地产市场的定价方法与策略;锻炼学生观察、搜集市场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徐奎玲.高职《经济学》课程修能治用的探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3]吴伟萍.对高职《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上一篇: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项目化教学探索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