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29 10:46: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仅有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有赖于教学组织的科学化;不仅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有赖于教学空间的拓展;不仅有赖于理论创新成果的转化,而且有赖于学科支撑作用的发挥。只有这些因素协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增强。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问题 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教育内容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以及对人们思想意识判别、选择、理解力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强化作用。[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效性的增强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面临的问题

实践中的问题总是在实践中寻求答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实效性如何,不仅仅是课程本身的问题,更是教学和教师的问题。课程本身作为一种意识而物质的存在,并不必然具有实践向度的意义,其功能的实现主要靠教师和教学。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当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面临如下问题:

1.教育观念亟待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比较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本。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扼制。因此,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已经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还要求教师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的突出表现,也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落后而又非人性化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教学成分。其在理论的系统传授方面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因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常态教学方式的状况下,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如把书本内容、教案转换成电子版的文字等。这种简单的教材“搬家”只是完成“源于教材”的知识过渡,并没有实现“高于教材”的实践升华,更谈不上对于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往往摇身一变而成为另一种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难以在这种低效交互中生成符合个体社会会发展的新的“质”。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受到授课方式、课程安排、学时等因素的限制,实践性鲜有凸显。遗憾的是,一些高校简单地将“实践性鲜有凸显”等同于“没有实践性”,没有抓好这一环节,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纳入常规教学计划。有些教师简单地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等对待,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如缺乏专项经费和实践基地的有效保障;组织实施不规范;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2]

4.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都密切相关。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能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优化知识结构,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终完成的只能是“授业”而非“传道”和“解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生的问题是教育的声音。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能及时优化,教育又何以取信于学生呢?得不到学生的信任、信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有回到“假大空”说教之途的危险。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增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有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有赖于教学组织的科学化;不仅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有赖于教学空间的拓展;不仅有赖于理论创新成果的转化,而且有赖于学科支撑作用的发挥。只有这些因素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增强。限于篇幅,我在此仅就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空间拓展、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学科支撑作用的发挥等略陈管见。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要求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努力实现由目前的“注入式”教学向“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努力把学生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二是优化配置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不同的课程,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等多种方法有机地贯通起来,使其发挥整体效应和综合教育功能;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化,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施教学;四是改革考试方法,多采取一些口试、论文答辩、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2.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实践证明,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途径。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脱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其社会实践的内容应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教学中社会实践方式的选择应坚持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切实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有条件的高校可由任课教师以自然班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学校应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各种学习和学术社团,开展各种学习和学术活动。

3.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就是社会主体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影响并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于实践的活动过程”[5]。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目的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需要,更是理论研究成果自身存在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然要求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课程化和教学化。而要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首要的就是认识成果转化的规律,即“客观地将业已存在的影响成果转化的各种因素揭示出来……按照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为成果转化创造充分的条件”[6]。其次要加强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重视成果传播阶段的管理,加强引导成果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加强对成果分类转化的关注和指导。

4.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内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都强调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课程论的角度看,“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关键环节”。[7]“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质量的前提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繁荣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命题。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学科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有充分的学术基础,也才能有效地提升课程质量”[8]。因此,思政教师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性质的新要求出发,增强学科建设意识;要努力开展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持高水平的教学;要培养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意识。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1).

[2]余京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困境及对策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9,(10).

[3]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4]陈克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理论界,2006,(11).

[5][6]陈兴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7]王洪波,彭瑾,苏玉波.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8]韩振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上一篇: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我国兽药类专业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