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建设

时间:2022-08-16 01:16:17

谈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建设

【摘 要】“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湖北省委省政府极其重视发挥高校服务湖北地方发展的作用。湖北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上存在意识不强、定位不清、机制不够健全、能力有待提升等不足,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主动对接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培养地方急需人才,苦练内功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并健全社会服务机制,为“五个湖北”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关键词】湖北建设;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提升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湖北省委省政府对高校服务湖北地方发展极为重视,2012年12月18日在武汉专门召开了“全省高校服务湖北发展推进大会”,省领导李鸿忠、王国生、张昌尔、傅德辉、林志慧、郭生练等出席了会议。会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革体制机制,优化服务环境,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五个湖北”建设提供核心支撑。本文拟就提升湖北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建设谈点笔者的看法。

1 服务湖北区域发展是在鄂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1.1 服务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按照高校管理的隶属关系和办学经费来源,我国高校一般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地方所属高校、民办高校、行业企业高校等类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行政管理为主,地方所属高校逐渐成为中国高等院校的主体。地方所属高校,即“地方高校”,是指由省市各级地方政府主办主管并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院校。应该说,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除一般意义的服务社会功能外,人才培养、科研与成果转化两大职能也属于服务社会的范畴。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地方政府的投资蕴含着对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贡献的期许。因此,服务区域或地方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更应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2 服务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校生存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近两年,随着适龄青年人口下降,高校招生竞争加剧。2010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就预测,未来10年中国18-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同年,全国人带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主编的《中国教育黄皮书》也指出,湖北省初中和高中适龄人口生源呈持续下降趋势,其中高中将从2005年的接近400万人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150万人,10年下降200多万。2011年招生“滑铁卢”率先出现在高职院校,湖北一些院校只录到计划生源的不到一半。学生报考哪所高校直接受其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左右,大多数地方高校往往不是一流大学、重点大学,也不是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不强,其生存发展必然在更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中首当其冲,甚至有倒闭的可能。但是这并不等于地方高校不能办成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的大学,不等于地方高校就率先“死亡”。地方高校如果能面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联系密切,贴近行业实际,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积极服务地方发展,就能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更多支持,将使学校办学更有活力和影响力而成为一种优势,从而获得生存基础、实现自我价值。

1.3 湖北发展建设亟需在鄂地方高校的支持

2012年6月,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的科学论断,指出要坚持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湖北实际、具有湖北特点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勾画了实现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的宏伟和美妙蓝图。今后几年,湖北将继续推进和全面实施集湖北战略谋划与布局之大成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从区域发展与统筹上,支持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及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黄石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十堰国际商用汽车之都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荆州“壮腰工程”、荆门“中国农谷”、黄冈大别山试验区、咸宁“香城泉都”、恩施武陵山试验区、神农架林区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等建设,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省内各地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从产业谋划和布局上,全面实施“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的“两计划一工程”和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建设科教强省,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教实力转化为发展竞争力。”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源的作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开花”、就地转化。可以说,服务湖北区域发展是在鄂各地方高校的使命,在湖北上述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都需要驻鄂高校贡献更多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2 湖北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不强

根据2013年5月8日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湖北省124所高校当年可招生,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有41所,高职高专院校55所,独立学院26所,分校办学点2个。除8所部(委)属高校外,其他116所为地方高校,占到全省高校总数的93.5%,为湖北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湖北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服务区域的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服务意识不浓

相当一部分湖北地方高校也犯了我国很多地方高校的通病,只注重争取地方政府给自己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甚至受计划经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是“关门”办学,还没有树立主动服务与合作的互动互惠的发展理念。有的学校对服务地方发展还处于被动状态,往往是等地方政府、当地企业找上门来了才开始注重服务地方发展,缺乏主动融入地方的积极性和统一领导;有的学校比较注重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对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速度、规模等了解与估量不足,或者只注重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不重视社会服务,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被闲置起来,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些地方高校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有口号无行动,有计划无落实,甚至只是签署了一些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做做表面文章。最终,制约了这些高校服务地方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

2.2 面向地方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较模糊

查看高校官网的“学校简介”,发现湖北不少地方高校存在“求全”、“贪大”、“攀高”的现象,以发展为综合性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追求升格为目标,办学定位不准确,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学科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雷同现象,没有很好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导致了专业设置、技术创新等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相匹配或不能相应调整;即便是还只停留在人才培养这一间接服务的层面上的学校,也不能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等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果是,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办学条件、人才储备、科研实力难以与研究型高校抗衡,优势不突出、个性不明显,不仅难以承担国家级或省级重大研究项目,学科建设也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能为地方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丢弃了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依托的办学特色。

2.3 服务社会的内部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现行地方高校的考核评估体系欠科学,上级评估主要考核有多少立项课题、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多少合作协议、开办了多少“订单班”,而合作项目的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却无具体评价指标,甚至所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否真实以及有没有在实施却不进行实地考察。很多湖北地方高校也有此通病,并没有把社会服务纳入目标管理,也没有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或专人负责,或者有纳入却没有明确的指标和考核办法,更没有出台规范社会服务的政策和配套措施,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分配政策。学校相关协调、管理的部门因责任不明晰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积极性不高。广大教师也因只对教师的授课课时、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而对教师是否进行了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创造的经济效益、受益者的评价等,都没有列入绩效评价指标而给予合理、科学的评价与奖励,伤害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即便参与了社会服务项目也是出于项目成果对职称评审的作用以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至于经济效益与社会需求则放在其次,存在明显的功利性。从一定程度讲,一些学校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成了玩弄花架子。

2.4 服务社会实力有待提升

地方高校承担的各级各类纵向、横向课题中,省市级课题占了相当的比重,特别是应用性研究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但由于湖北地方高校大多数属于教学型院校,科研活动在学校的工作中所占比例较低,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高校也存在着科研实力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社会服务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包括一些地方院校虽有社会服务的意识,但刚起步,服务团队还在培养打造中,社会服务能力优势还不明显。加上地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对地方高校信息沟通不通畅和受“品牌”意识的影响,他们对地方高校科技服务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缺乏信赖感,宁愿花高价、舍近求远去寻求部委属高校,也不愿意接受本地高校“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的技术服务。

3 在鄂地方高校服务湖北发展能力的提升路径

地方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增强社会服务观,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学科建设和特色培育为基础,加强内涵建设,健全社会服务机制,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投入地方建设,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特色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共赢求发展”。

3.1 更新教育理念,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湖北地方高校要从生存与发展、责任与使命的战略高度,认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强化责任感,树立忧患意识,要把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建立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密切关注和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来这种意识是主动的、达成共识的,要主动密切与地方政府及各行各业主管部门、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联系,积极走出去,而且为学校决策层和广大教师所共识成为共同愿景;二来这种服务是全方位的,要参与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建设,结合学校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及时和充分的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等。从湖北116所地方高校的分布来看,省会武汉市的高校较为集中,除部属院校外,还有72所地方高校,包括21所地方本科院校和33所高职高专院校,可辐射全省;设在其他16个地市州和省直管市的高校共44所,最多的荆州拥有7所高校,而神农架林区还没有一所高校。从高校数量和地域需要来看,每所学校都是有足够施展空间的,甚至高校是不够用的。尤其在汉地方高校,更要主动对接和支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地方建设。

3.2 主动对接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培养地方急需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直接和最主要的任务,地方高校应立足地方,对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实际情况,为地方培养培训大批适应生产、服务、管理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湖北获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1家国家级开发区,已形成汽车、石化、钢铁、食品、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生物等11个千亿元产业;未来将继续推进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体包括: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推动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等支柱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优先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活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加快整合和开发旅游资源、壮大旅游支柱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湖北地方高校要结合自己优势和特色,把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结构,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3.3 苦练内功,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按照学校的规格,湖北地方高校又可大体分为五种类型:(1)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2)“省部共建”地方重点院校;(3)地方普通本科院校;(4)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5)高职高专院校。这些院校的办学基础、科研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前两类整体实力更胜一筹,后三类则要弱一些,尤其基础理论研究较弱。这些地方院校应该考虑到企业行业更需要科技成果应用和创新的要求,科技服务应扬长避短地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为主,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一要围绕学校办学优势、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培养或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才,建立“专家库”,组建和打造若干方向的科技服务团队。要善于向社会各界推荐专家,便于社会点兵点将。二要在科研工作中,要贴近地方需要开展科研、科技开发工作,把校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攻关项目及发明成果及时推向社会和企业,使科研成果能较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甚至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应用型项目的科技合作,针对性满足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核心技术需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

3.4 搭建平台,健全社会服务机制

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湖北地方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或者明确管辖主体,加强对服务地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服务支持。其次,要主动适应地方发展形势,对内以优势学科为核心,设立研究所、科技服务中心、校企研发中心等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科研机构或平台,承担本校和地方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研究和推广工作,对外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以战略合作协议、产业研究院、高校地方服务与合作基金等各种形式合建科技开发中心或签署协议,建立内外对接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再者,要以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和保护教师利益为出发点制定社会服务工作考核与激励政策,一方面将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纳入主管部门和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将服务社会工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职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奖能罚庸,籍此调动教职员工进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邹汉青,王晶.激发科教能量 助推湖北发展[N].湖北日报,2012-12 -19(001).

[2]彭澎.关于湖北高校服务武汉城市圈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0(6):74-75.

[3]彭仲生,陈海利,罗筑华.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2(Z1):54-55.

[4]白旭东,李滨.高校服务地方的思路及对策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5-87.

[5]陈海利,邹树梁,王莉芬.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49-151.

上一篇: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下一篇:浅谈高职高专《食品化学》课程项目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