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爱别人

时间:2022-08-15 11:34:52

有家长说,现代社会条件好了,我们家的孩子智力发展和健康状况都不错,孩子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乏爱心。他们不会关心别人,不懂得怎样去尊敬、疼爱自己的父母、祖辈,作为家长不知道怎样教才好?

现在,一家一根“独苗”,孩子成了家长的命根子。人们常常议论: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知道接受爱,却不知道爱别人。缺乏爱心,的确是许多独生子女的通病。

爱心缺乏何为过:

独生子女为什么缺乏爱心呢?我认为这不单单是一个严重的家庭问题,这也是一种不可抹灭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有的书上还把独生子女称为“问题儿”。对于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这是由他们从小所处的家庭环境慢慢养成的。小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生长在一个由好几个大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组织好的无任何伤害的“真空”中,家里有好吃的总是他优先:好穿好戴,好用好玩,总是让他点;他的吃喝拉撒睡受到尽善尽美的关怀;他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包办代替了。长此下去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几乎成了他的天性。他只知道自己是中心人物,“人人爱我,人人为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他内心处不知道自己还需要去爱别人。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家长所说的“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

爱心全靠培育:

怎样才能使孩子有爱心?关键在于从小教育培养。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呢?爱是感情的东西,培养孩子的爱心我们不能光靠去说。例如:“你应该爱妈妈,你应该爱爸爸,你应该关心小朋友”之类的话。单凭这类话语,对培养孩子爱心是不够的,收效甚微。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说教更是他们难以接受的。我们的爱心教育应主要依靠什么呢?主要依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用自身的言行做出榜样。例如:在孩子面前,要孝敬老人,用实际行动给孩子作示范;关心亲朋、邻里;富有同情心。平时不能太娇惯孩子,针对事情讲道理,以理服人;就像平日电视中广而告知上所说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要用亲情、真情去感染孩子,培养孩子关心和爱护他人良好的行为习惯。

爱心培养实例:

一位家长介绍经验说,他朋友送来一篮橘子,孩子特别爱吃。大家坐在一起商定,每次吃橘子,家里的父、母、儿子三人每人都分一个。吃到最后只剩一个的时候,孩子以为爸爸妈妈会放弃不吃,让给他一个人吃。妈妈看见孩子嘴馋的样子,很想把自己的一份分给孩子。可是,她又想,这对教育孩子不利,应该坚持已经商定的原则,还是三个人各分一份为好。于是,她怀着既心酸又复杂的心情,硬是将最后的那个橘子分成三份,把分给自己的那几瓣橘子咽了下去。从表面上看来,这位妈妈好似无情,其实,这样的实际教育,使孩子从小漫漫养成好习惯,能够和他人分享。把分享看作是自然的事情,孩子将会终身受益。

给孩子时间,先“自私”后“分享”

只有先确认“拥有”,才能谈到“分享”。“私人拥有”是分享的第一步,也是不可逾越的一步,一个人,如果对他所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或自己非常心爱的东西,是很难真正做到去和别人分享。

先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让他知道――妈妈爸爸会尊重他的独立自,要不要和别人分享可以由自己决定。培养他“我是主人,我可以自己做主”的自豪感和安全感。然后在疏导,讲道理,向他灌输“分享是快乐的”,效果会好许多。

例如让他多做“轮流”和“暂时交换”的游戏,像交换玩具,轮流拍球做起,慢慢的让他学会自己的好吃的也可以和他人分享,让他明白到最后自己的玩具还会是属于他的,让孩子从中既体现到分享的意义,又不影响他安全感的建立。

抓住良好教育良机,多表扬多鼓励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千万不要坐失良机。例如:在幼儿园小班里,常常会遇见好几个孩子趴在一堆的情景。这时,就需要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将孩子自发的行为变为帮助帮助别人的行为。见到别人摔倒了,要去把他扶起来,帮他拍拍身上的泥土。经过适时适地的实际教育,使幼儿学会主动的帮助别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关心别人,喜欢帮助别人,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方面。只要大人对孩子的一切爱心表现及时地肯定、鼓励,发现一点苗头,一次小小的进步就大力表扬,让他喜悦的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可以让妈妈如此快乐。这样他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会很容易回想起你上次的反应,也会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关心他人的好习惯。而且,孩子在帮助别人、作了好事之后,心里会高兴,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萌芽。

上一篇:关于学习汉语拼音的一些想法 下一篇:谈谈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