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动机分析

时间:2022-08-15 09:09:44

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动机分析

[摘要]在市场条件下,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总的来说是因为成功的重组活动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中国企业资产重组存在着具有中国特点的重组动因,其中体现了中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初期的特征,其包括企业并购重组的政府动机;低成本扩张动机;赶超式扩张动机;追求多元化经营动机;追求企业发展,降低竞争费用动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动机;企业管理阶层利益动机;“买壳”上市动机;获得分拆重组利益动机;资产置换动机。

[关键词]资产Ira;动机;政府动机

[作者简介]李田香,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F27

[文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071一03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不管是经济理论还是人们的观念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从政企分离到认识到股份制也是社会主义可资借鉴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和成熟。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深层次转轨的过程,同时也为我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其实企业之所以要对其拥有的或控制的资产和各类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总的来说是因为成功的重组活动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资产重组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最根本的动因是追求利润,其主体与客体重组活动必然是一个追逐利润的过程。作为资产重组的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受高额佣金的驱使,也极力促成资产重组的成功。资产重组是一个多因素(动因)平衡过程。美国的J・弗雷德・威斯通等人在总结国外企业重组的一般动机时,提出了效率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问题与管理主义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力量理论、税收理论和再分配理论等。中国企业并购除了具有上述一些动机因素外,还存在具有中国特点的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其中体现了中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初期的特征。这些因素(动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并购重组的政府动机

政府参与和干预企业并购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来说的,其主要动机和特征有:

(1)通过并购消除亏损的“扶贫”动机。近年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有很多经营不善或亏损,这会引起下岗和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解决企业亏损成为各级政府难以解决的“头等大事”。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甩包袱”而把一些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负担沉重的企业嫁接到好企业身上,或以减免税、降低贷款利息等优惠政策鼓励盈利企业并购亏损企业。

(2)通过企业重组转变经营机制。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实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是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也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弱小、亏损企业,希望以此转变落后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许多这类并购案具有很好的效果,比如三九集团并购黄石啤酒厂,三九集团仅仅通过彻底转变黄石厂的经营管理体制,使之在短短3个月内奇迹般地从人人嫌弃的亏损大户,变为生机勃勃、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盈利啤酒厂。

(3)体制障碍特征。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状况,政府部门为了狭隘的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只允许条块范围内的企业并购,对于可能导致权利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跨越条块分割的企业并购,则人为地设置障碍。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并购的规模和范围。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在鼓励企业并购联合的同时,又会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以行政手段干涉企业并购活动,从而阻碍了市场资源的合理组合、流动。

2.低成本扩张动机

近年来很多企业集团通过并购和资产重组取得了迅速发展,带动了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企业集团过分强调低成本扩张,大量重组和并购中小企业,其中许多就是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的低效、亏损企业。在目前的资产重组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承债式并购,承揽全部或大部分债务,将一些企业并入企业集团。承担下来的这些债务又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挂账停息、分期偿还。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承债式并购都是低成本扩张,扩张成本是高还是低,需要全面度量。表面看来,购并时企业集团没出一分钱,购并后又以被购并企业的盈利归还欠债,似乎没有多少并购成本,但他们没有看到购并企业需要整合、改组管理体制的隐性支出;被购并的企业产品从中长期看,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可能成为集团的“包袱”;没有计算放弃从事其他项目潜在收益的机会成本等问题。鉴于此,我们进行重组活动时必须全面度量重组成本,争取实现资产重组的高效率。

3.赶超式扩张动机

一些企业集团和政府部门,已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使一些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但现实是我们许多行业企业资产总和还不如世界500强中的一强。巨大的差距给我们许多企业(包括政府)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要实现进入世界500强这类雄心壮志,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扩张。目前,不少企业集团所属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认为只有通过外部扩张,把一些重要企业纳入到集团内部,才能很快进入世界级大企业行列。当然,企业的并购重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规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赶超世界500强的做法,有可能“欲速则不达”,而且还可能把核心企业、好企业拖垮,韩国的企业集团已经有这样惨痛的先例,所以我们在进行并购重组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合适的重组计划。

4.追求多元化经营动机

目前不少企业集团为了迅速扩张,不仅在本行业大量进行重组,而且涉足新的行业重组。一些集团提出发展自己的几大支柱产业,并认为这样可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利于企业稳定发展,是风险较小的并购扩张方式。应该说,多元化经营战略是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美国,特别是进入上世纪60年代,多元化经营战略越来越得到普遍采用,成为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的一种典型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元化不一定会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表面上看,多元化使企业“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似乎减少了风险,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战略,对所进入的行业不太熟悉,反而会加大风险。所以在进行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实现经营的多元化,则必须注意应该向一些比较熟悉的领域扩张,而且在发展多元化经营时要保证企业主业的核心地位。

5.追求企业发展。降低竞争费用动机

企业的成长有两条途径:通过内部扩大再生产和通过重组并购方式获得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实力。向外并购扩张是效率较高的方法,许多企业就是靠它而实现几何级数式的爆炸式增长的。这是因为:首先,通过并购可以有效地突破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其次,并购可以减少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的原料来源、销

售渠道和已有的市场,大大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成本。就我国情况而言,目前过高的竞争性费用是企业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主要是来自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所造成的相同产品、相同项目之间的过度竞争;二是众多的达不到规模经济的小而散的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降低企业竞争费用的关键是,根据规模经济的要求,通过资本集中或企业集团化,即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来扩大企业规模。

6.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动机

多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及企业为了局部利益需要,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屡禁不止,造成各种资源结构失调,产品的生产相对过剩,竞争激烈的状况。同时由于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源的增量投入是有限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靠增量的再分配来实现,而企业并购就是为优化资源配置而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方式。在并购过程中,被并购企业的资源流向并购者,其本质上也是分散资本集中的过程。这种调整,对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微观经济来说,都是必要的优化配置过程。

7.企业管理阶层利益动机

前面讲过西方企业并购动因存在经理阶层效应,而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则更具有其深层次原因。我国的企业,很多的经理都是上级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任命的,只要企业效益好,或有其他显著政绩,企业经理即可得到任用提拔;而且国有企业经理因上级部门工作需要可以任意调动,导致企业发展战略因经理调动而变动,没有延续性。因此国有企业经理们为了自身利益只有在任期内做出政绩才有仕途可言,所以短期行为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企业并购是最能体现政绩的事务,因为企业并购效益在短期内一般只能看并购后企业的资产规模和销售额变化效果,这些指标绝对是增长指标,那么政绩则是显而易见的。至于长期效益如何,就不得而知。因此从国有企业经理在特定生存环境下的心态看,他们比西方企业家有着更为强烈的进行企业并购的欲望。

8.“买壳”上市动机

非上市企业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股票,或通过有偿受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及法人股,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收购方式或资产重组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买壳上市”。由于按照股票交易所以及证监会的规范要求,非上市公司具备较为严格的条件才能有上市资格,而希望上市的非上市公司数量又很多,导致许多希望上市筹资的公司被拒之于证券市场门外。因此上市公司的“壳”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一般来说,非上市企业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主要是为了获得“壳”资源,即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募集资金或合并自身业务,因而对“壳”公司的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不过分重视。在国际上这类“壳”公司一般是指拥有和保持上市资格,但相对业务规模小,业绩一般或无业绩,总股本或流通股本规模较小,股价较低的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通过买“壳”从而实现上市,也是企业重组的一大动机。

9.获得分拆重组利益动机

分拆重组流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活跃于香港资本市场。近些年来,不少香港大财团纷纷把前几年在中国开发的权益性资产包括公路、电厂、码头等基建项目分拆上市或配售给国际基金持有。分拆重组对于母公司在套现、分散风险方面有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分拆也将是我国企业资产重组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从目前来说资产分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团公司将其部分资产剥离分拆上市或将整个资产逐步分拆上市,如赛格集团通过分拆已有4家公司上市,即深达声、深华发、深中治(参股)、深赛格(已发A股和B股)。另一种是有较大项目但资金短缺的企业可将项目分拆出来组建项目公司上市,从而在证券市场筹措资金。

10.资产置换动机

资产置换是指两个企业(公司)之间为了调整资产结构突出的矛盾,各自的主营方出于特定的目的而相互置换资产的重组方式。一般是以等价值的资产进行互换,以避免大量现金融资的麻烦。这种以资产置换资产的重组方式既可以发生在不同企业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上市公司内部。主要形式有关联交易和收购母公司优质资产等。

企业重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属于企业行为,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体制有待于完善的国度里,体现政府的意图也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动因之一,我国资产重组带有浓厚的政府意图。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国有企业亏损严重,破产制度因种种原因不能有效实施,许多亏损企业在政府干预和安排下,通过资产重组,被兼并到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中去。这并不是绩效好的收购企业的意愿,而是政府的意图,这种情况从世界范围的资产重组来看,并不常见。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正逐渐由弱有效市场转变为有效市场,政府也逐渐由微观参与转变为宏观控制,企业重组行为也逐渐转为一种市场行为,资产重组的动机也逐渐体现了市场效率的原则。实践证明,以市场作为主导来进行资产重组将会大大提高重组后的绩效,是今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的必要前提。

上一篇:从产业关联看广西产业结构调整 下一篇:基于土地利用模式的城市交通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