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析

时间:2022-08-15 09:00:27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析

摘 要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之一,是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高职与本科院校需要通过在项目组织、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组织与管理、学生管理、考核管理、质量监控及本科准入等方面建立“3+2”分段培养机制,协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分段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10-04

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苏教高[2012]12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布了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12个,其中包括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大学分段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项目。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在软件技术专业录取该“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学生60人,平均录取分数比江苏省专科省控线高出100多分,部分学生达到二本分数线。

一、国内外高职与本科衔接研究现状

德国建立完善的职业导向学士学位制度,提供150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这些课程基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经验,其入学条件是成功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已有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时间的企业内实习经历[1]。瑞士是少数认可“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基本概念的国家之一,学生取得高职教育文凭后,可继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还可继续参加普通本科后相当于研究生水平的学习,如想获得学位则需提交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证明;而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毕业文凭或学士学位后,也可继续参加高职教育中相当于研究生层次的学习,如想获得学位则需有职业经历[2]。澳大利亚的TAFE是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由澳大利亚政府举办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教育与培训。TAFE高等文凭由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TAFE每年能够提供数以千计的职业和非职业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是根据社会经济和商业生活发展需要而设计的,非常实用。TAFE课程设计不仅有教育决策单位参与,而且工商企业界也参与,其课程可以提供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而且绝大多数TAFE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攻读大学课程,所念的学科甚至可以抵免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本科课程。然后到就读的TAFE学院所对应的大学里,继续读完一年半到两年的课程,即可拿到本科学位。

我国对高职与本科的衔接研究大多限于理论探讨,实践性成果并不多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学理基础是高等教育的科学分类,衔接的基本依据是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层次性,核心是内涵建设[3]。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虽然有多种升学通道,但并不畅通。如高职学生“专转本”只能升入民办本科,“专接本”自学考试或“专升本”则属于成人高等教育,人们普遍认为其含金量低于普通本科。其次,由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严格,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从主体维度分析,高等教育类型的横向贯通和教育层次的纵向衔接,都要落实于执行主体——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两者打开传统观念的桎梏,携手合作、协同发展,并在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中形成各自的生态位,从而在应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4]。

二、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性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

根据常州市“十二五”规划,在未来五年发展中,常州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依靠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以“一核八园”建设为载体,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导,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等高端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出迫切需求。目前,常州职工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占1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35%,常州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制约,单靠传统的在生产实践中培养高技能人才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地方高等学校培养高学历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必由之路。

(二)人的终身发展呼唤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贯通衔接

常州中、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与普通教育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构建起来,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常州作为苏南发达地区,高职层次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构建高职、本科衔接的体系和机制已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中国职教名城”建设迫切需要高职、本科衔接的制度创新

《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中国职教名城”的建设目标,反映在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发展水平、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制度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形成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体制新模式,是建设“中国职教名城”、保持常州职教领先水平的重要举措。

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

(一)建立管理机制,做好顶层设计

为做好项目的协调工作,常州市教育局牵头成立了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常州大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领导、教务处及系部领导组成。

为做好专本一体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成立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工作小组。组长由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院长担任,成员由3所学校的系(教研室)主任和相关教师组成。

(二)采用“3+2”培养模式

“3+2”培养模式中,3年高职阶段专业为软件技术,2年本科阶段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均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灵活出口。学生完成高职阶段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并达到合格标准,获得大专学历,可以毕业、就业,也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免试进入常州大学进行本科阶段的

学习,两年后满足学校毕业的基本要求,准予毕业,获得常州大学毕业文凭及工学学士学位。

(三)制定分阶段专业培养目标

第一,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软件设计能力培养。第二,在3年高职阶段,主要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基本的软件设计与维护、软件产品测试、销售以及技术服务、数据库技术应用、网站建设与维护和办公自动化等工作,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第三,在2年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常用的软件开发环境,具备一定的软件工程思想,能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和管理的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

(四)构建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有效衔接是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有效衔接的难点,项目工作组多次召开研讨会,制定了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前3年高职阶段,2所高职院校将执行统一的课程体系。基础课是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工具性知识,为达到本科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了基础课的重要性,把大学英语(240课时)、高等数学(120课时)、大学计算机基础(56课时)三门课程定为核心基础课。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是知识形成的主体,旨在形成专业学习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专业专项能力课程是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包括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Linux操作系统、基于JSP技术的Web应用系统开发、基于J2EE技术的企业级开发、基于J2EE的Web Service技术、NET开发技术、Android3G应用开发、XML编程技术。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二级强化实训、企业项目开发实训、高职阶段毕业设计和专业综合实践。

两年本科阶段在高职阶段课程的基础上,不再安排语言类的课程,主要安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与软件开发、管理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课程,包括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类课程(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架构设计、设计模式等。根据软件行业的发展需求,本科阶段设置软件工程与嵌入式系统两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主要开设高级软件工程、软件新技术、软件测试三门课程,嵌入式系统方向主要开设ARM体系结构与编程、LINUX系统与应用、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开发三门课程。

(五)实行专本一体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高职与本科的课程衔接,培养出能更好地适应软件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本科人才,鉴于上述3所学校共处常州大学城,针对试点项目实现三校师资共享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打破校际限制,前三年高职阶段的核心基础课和专业基本能力课程由2所高职院校与常州大学的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标准及基本要求由常州大学该课程所在学院主导,与课程承担方共同制定,并经过常州大学该课程所在学院教学院长审核通过,采用与常州大学相同的教材。

对于“3+2”试点班的其他类型课程,依据各校教师的不同特点,由3所学校统一安排师资进行授课,实现各校优质师资共享。

(六)实行专本一体的学生管理

对于“3+2”试点项目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同时,在常州大学教务系统注册,常州大学全程跟踪与管理学生的学习状况以确保试点班的培养质量。各校配备专职班主任与兼职专业导师负责学生的管理和专业学习指导。

(七)开展专本一体的质量监控

由项目工作小组会同各校督导、系部二级督导对“3+2”试点项目的教学开展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参与质量监控的积极性,校企相互协作,加强过程管理,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管理,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家庭、学生等的积极性,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实行信息员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对教学质量进行多元化、全方位评价。

(八)实行专本一体考核管理机制

高职阶段的培养方案所涉及课程成绩纳入常州大学成绩管理系统。任课教师进入常州大学成绩管理系统填写学生成绩。前三年核心基础课和专业基本能力课程的考核将由常州大学主导。《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的考核试卷分别由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数理学院统一命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试卷由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命题,阅卷工作由常州大学试卷承担单位与任课教师一起完成。专业选修课的考核由任课教师完成。

(九)本科准入机制

在高职3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并且成绩合格者可以选择进入常州大学继续下一阶段学习或者直接就业。3年内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高职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不得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四、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价值

第一,探索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贯通衔接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式。本项目重在探索一种校企合作、专本一体、共建共管的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贯通衔接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并注重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各种资源的整合。前期准备充分,经过大量的调研与考察,分析一切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确定引入国际先进的IT教育理念,再结合当地人才需求,通过整合企业、常州大学等优质资源为人才培养所用,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进行优化和创新,通过研究与探索实践,形成有特色的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贯通衔接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式。填补常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空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第二,注重探索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最佳结合点。本项目注重课程体系的开发,把课程体系看成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克服只关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关注课程体系的观念;考虑IT行业实际,在课程体系开发中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等)的培养;注重寻找能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最佳结合点,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又给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形成“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人才培养特色。“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可有效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62-66.

[2]黄骏.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0(6):50-52.

[3]张金根.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学理基础及核心[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22-25.

[4]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体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2-17.

Analysis on Staged Cultivation for High-skilled Tal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Case of Changzhou Electro-Mechanic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U Bao-li1, GU Hui-bin1,YANG Chang-chun2

(1.Changzhou Electro-Mechanic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2. 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Jiangsu 213164,China)

Abstract Staged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one of ways to achieve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schools need to establish “3+2” staged cultivation mechanism in project organization, cultivation mod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cultivation schem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management, assessment management, quality monitoring and undergraduate admittance, so as to co-cultivate high-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ged cultivatio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上一篇:现代汉语“着(·zhe)”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解读里尔克《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