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下的高校专利及其分级管理初探

时间:2022-08-15 07:57:08

政策导向下的高校专利及其分级管理初探

摘要: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然而高校专利转化率仅在5%左右低位徘徊,劣质专利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对高校科研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因此,文章提出通过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通过专利价值评估手段,将专利进行分级管理,严把专利申请关,对价值高的专利,要精心加以管理,做好授权后专利的法律状态调查及专利的有效推广工作,提升高校专利的转化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专利;价值;分级管理

一、政策导向下高校专利事业大发展

跨入新世纪以来,创新作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成为了共识,基于此,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专利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业绩指标,能够较好的体现创新能力和工作成效,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激励政策和支助措施,将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纳入科研、教学、人才评价、项目评审等各种体系中,促进了中国高校专利事业的大发展。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上升势头迅猛,年均增长超过20%,并且有继续加快的趋势。据羊城晚报报道,作为教育部直属的66所高校之中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的高校,浙江大学在2014年申请的授权就多达2080件。可见,高校正在成为了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繁荣着国家科技和创新工作。

二、高校专利质量良莠不齐

据许坤研究结果,2009-2013年间,其调研的15所综合性高校专利申请量69872件,专利授权量40680件,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2013年,上述高校专利转化率年平均值仅为5%左右2,也就意味着其调研的15所综合性高校有38000余件专利是无市场价值或低市场价值的劣质专利。由于缺乏专利分析审查和撰写专业人才,我国高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绝大部分通过委托专利事务所专业机构代办,高校需要为此支付大额的专利费、专利申请费以及年费,造成了当前我国高校专利事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脱离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轨道,也与各级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和支助措施的初衷相悖,在增加国家创新成本的同时,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高校专利质量不高的根源

(一)专利申请流程: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申请职务发明创造专利都由教师或学生直接与专利机构对接,由专利人撰写或修改申请文件后,由机构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现行的高校专利管理流程中,绝大部分高校并未设置专利申请前筛查环节,申请专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均由教师个人决定,而申请费用一般由科技处、教务处等部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文件进行资助,因此,教师拥有专利申请的自,成为专利申请的实质性主体。

(二)专利申请的动机

为落实国家创新战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将专利、论文等科技成果纳入对高校等教育主体办学业绩考核的体系中。高校为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则将专利、论文成果作为考核教师教学科研业绩和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的重要指标,并作为教师职称评审、职务升迁中的必要条件,因此,专利、论文成果的产出已经成为了师生自身发展的中心工作,师生申请专利、的热情空前高涨。

与此同时,学校只依据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分类对师生的个人业绩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只关乎数量,而未涉及专利的市场化和可专利化等质量问题,导致高校专利申请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结果。

(三)低质量专利的量产

由于高校专利申请制度对专利价值质量审核的缺陷,加上高校教师基于自身发展对专利数量的渴望,使得部分教师盯上了制度漏掉,利用专利授权的最低条件,大量生产一些毫无经济价值、为创新而创新的劣质专利,他们熟练地把玩着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而对专利的经济价值和法律价值丝毫不予关注,如,有的教师明知一项技术的完整性是防范竞争对手突破专利屏障的关键要素,但基于对专利数量的追求,他们会选择把该技术分解成几项专利去申请,而对竞争对手是否有规避专利可能的问题毫无兴趣。其实这种状况也迎合部分创新能力较低的高校对专利数量的需求,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下,高校一味追求@数量,而对专利价值质量不闻不问。

四、如何做好高校专利分级管理

鉴于我国高校专利数量庞大和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依据专利价值进行专利分级管理、分级资助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专利转化效率,促使高校专利事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做好专利价值评估

高校专利分级管理是依据专利价值度(Patent Value Degree,PVD)从法律价值度、技术价值度、经济价值度三个维度,将专利分为不同的级别,根据不同的级别配套不同的政策措施,最终达到提高高校专利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笔者认为,高校专利分级管理的核心是专利申报管理,而专利申报管理的核心是专利申请前的价值度(PVD)的评估。专利价值评估的基本工具是一套建立在经济、技术和法律三个维度上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指导和专利分析行业的实际经验,高校在设立符合校情的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如下指标:

1.专利法律稳定性:即专利被授权或被无效的可能性,申请的专利必须有授权可能性,并无被提无效的可能性;

2.法律可规避性:即专利权利要求的专利保护范围,在可授权的基础上,专利范围尽可能的大,实现技术方案的有效保护;

3.技术可替代性:即技术有没有其它可替代方案,如若有,则必须同时列入权利要求,否则专利保护的价值下降;

4.技术先进性:即欲申请保护的技术相比其他技术是否具有优势,如果没有,则无保护价值;

5.配套技术依赖度:即专利的实施必须使用其他已经授权的专利技术,技术依赖性高的专利,其受制的可能性越大;

6。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专利的经济效益及利用价值;

7.市场应用:市场应用范围越宽越容易实现专利的价值;

8.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分析是高校专利分析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但其对专利价值具有重要影响。

(二)做好专利申请管理

高校专利申请环节中,从技术成果成熟后的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修改以及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这些环节一般由专利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而这些机构按专利件数进行收费,因此,申请量越大,机构获利越多,而专利的价值度对其获利没有影响,这就导致机构没有评价专利质量的动机,而发明主体在现行考核制度下,也只是注重专利数量,而对专利的价值度不闻不问;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角度而言,专利授权与否只与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有关,而与专利的市场属性无关。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导致了高校大量低专利价值度特别是低经济价值度的专利产生。

建议高校制订政策,让发明人在向专利机构提交技术交底方案前,将其方案交由高校专利管理机构,依据高校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评估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度、经济价值度以及可能的法律价值度,依据评级结果区别对待:

1。直接进入专利申请环节;

2.与发明主体进行沟通,深入挖掘科技成果的专利价值后进入专利申请环节;

3.无专利价值,不建议进入申请环节。

(三)做好专利授权后管理工作

建议高校在专利授权后建立“专利库”,并定期追踪库中专利的法律及市场属性信息,以决定是否缴纳专利年费维持专利还是放弃该成果的专利权。

(四)做好专利的市场推广

依据授权专利的价值评级,结合现阶段的市场情况,着力推荐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价值高的专利,以取得较高的专利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五)完善利益分配及激励制度

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制度,改变以往以专利成果数量作为考核指标的办法,将专利价值纳入考核体系;完善专利经济利益分配制度,让高收益发明的创造者能获得高的经济回报;完善职称评审制度,让专利价值在职称评审工作中显现出来。即利用一切方法来引导发明主体将注意力集中到专利质量上来。

(六)@分级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

专利分级管理对人才的要求颇高,往往需要精通理工科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才能胜任,而当前,我国高校的专利管理基本上集中在科技处和教务处,管理人员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建议高校重新梳理专利管理部门的职能,引进专利人等具有理工学科背景、法律和商务等专业知识的专业性人才,来充实专利管理部门,强化专利分级管理。

五、专利分级管理的意义及展望

高校专利分级管理通过设置专利申请前置审核,采用专利的技术、经济、法律三个维度精准化、专业化的评级,实现高校专利申请的有效过滤,对去除大量经济效益差、技术水平落后的劣质专利,提高高校专利的整体质量水平和实现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必将成为高校提高高校科技产出比、净化学术环境和提高高校美誉度的有力武器。

上一篇:高中物理解题的元认知水平及其训练方法探讨 下一篇:v―t图象法巧解板块模型高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