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事例论据点石成金五法

时间:2022-08-15 12:20:38

议论文事例论据点石成金五法

议论文要有文采,就必须创造性地使用事例论据。稍有文学修养的都知道,议论、抒情可以堆砌华丽的辞藻,容易写出文采,而记叙就是写人记事,常常只能平铺直叙、无法着力。那么怎样才能让事例论据既能支持论点又能和议论抒情相得益彰呢?这里介绍五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叙议结合

很多中学生写议论文,论点和论据分置,导致叙和议严重脱节。有些学生将记叙和议论结合起来,在记叙时自然融入自己的观点,在议论时紧密联系记叙的人和事,两者水融,合二为一,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下面这则学生作文片段:

曾一度热播的电视剧《奋斗》,讲述了以“陆涛”为首的一群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里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故事。他们在商海中沦陷了,在情爱中迷失了,但他们从未停止过追求,从未在生命的旅途中停止过奋斗。他们种下梦想的种子,用汗水和血泪去浇灌,生命就开出了美丽的花;他们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挺直了脊梁,就等到了雨过天晴的绚丽壮观。他们一边品尝生活的艰辛一边奋斗,生命在奋斗中找到出口,精彩非凡。《生命因奋斗而精彩》这一段话,叙议结合,让人感觉行文更加自由灵活,文脉更加清晰流畅,论证也丝丝入扣,毫无生涩停滞之感。

二、巧用描写

议论文枯燥乏味,主要是缺少鲜明具体的描写。对景物进行描写,状物如在眼前,就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情节进行铺排渲染,就会让人不由自主走入情节。所以恰当地描写,会让文章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如:站在幸福的门口,海子曾深情地描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憧憬的幸福是:柔和的阳光之下,海鸥翩飞,海浪轻吻着礁石,浪花在午后静静绽放:那些娇嫩的春花争奇斗艳,让大海更明亮,让天空更华丽,演绎着一场千娇百媚的盛宴。

然而,极度贫乏的物质生活、朋友的背弃、文学家们的攻讦一次又一次将幸福之门关上。现实的困境让海子缩回了伸向幸福的触须,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气。于是,他黯然转身,渐渐离开尘世的幸福,在频频回头中,走向山海关。《站在幸福的门口》文章描写海子的幸福,让人走入一个温馨浪漫、明艳动人的境界。写海子之死,用一个“频频回头”刻画出海子离开尘世幸福的依依不舍,令人扼腕叹息。

三、情感渲染

有些议论文辞藻华丽、语言优美,却无法打动读者。不是让人望而却步,就是让人觉得远隔云端。究其原因,主要是文章缺乏情感的灌注。记叙事例平铺直叙,议论说理板着面孔,难以打动读者,加强抒情才能让议论文贴近读者,走进读者的心底。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小伙子急切地冲进父亲工作的化工厂,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却只看见一瓶瓶散发着恶臭的药水,一张张破损不堪的脸。他傻眼了,哪一张是父亲的脸呢?今天父亲出门穿什么衣服呢?父亲的手和脚有什么特征呢?他一脸茫然。

我不知道此时些刻的他有多么的后悔,但他一定会无数次追问自己:我们对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究竟关注了多少?当我们在无限制地索取他们的爱时,是否注视过他们额头的皱纹?是否感受到他们慈爱的笑意后掩盖着的无尽的苦涩?这段话,作者采用了连续追问的方式,站在故事之中的人物的角度,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以理服人时,还能以情动人,引起共鸣。

四、句式灵活

好的议论文应该是起伏跌宕摇曳生姿的,那就必须调整语言,合理安排句式。如为了增加语势,排比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不是《红楼梦》里的惜春,可以出家为尼,彻底了断尘缘。我也无法像三毛那样,与心爱的人一起,走进撒哈拉沙漠的漫漫黄沙,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我更不能学那些勇敢的吉普赛女郎,只为心中那牧歌般的生活,便义无返顾、远走天涯。《生活不是牧歌》灵活使用句式,就是要发挥长句严密、短句精炼的优势,发挥整句用力而散句灵活的优势,体现陈述句平易、祈使句干炼、疑问句发人深省而感叹句富有激情的特点,让文章不再枯燥乏味。

五、引用出彩

众所周知,写议论文时可直接引用诗文、名言做道理论据,以佐证观点。其实使用事例论据时,也可粘连诗文,给故事穿上华丽的外衣,让事例多一点秀丽、多一份典雅、多一些文化底蕴。如:从此,伊人倩影成了诗词歌赋中一缕不绝馨香,生命也因此而妩媚妖娆、精彩异常。

她们的绝代才艺在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千年回响,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长出翅膀,让被贬谪的白居易那单调而苍白的生活也令人回味悠长。

她们痴情的样子在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泪流不止,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低首徬徨,使李义山在那前途茫茫的日子里,也能嗅到生命的幽香。

她们曼妙的身姿在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中美丽绽放,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摇曳,给失意的杜牧带来生命的亮光。《生命因你而精彩》此文,作者巧妙地借助与所写人物相关的诗文,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突出了所写人物的形象特点,还将读者引入了一个个唯美的艺术境界,将文章打扮得风姿绰约。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上一篇:尊重个性思维,涌动生命活力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