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的风险驾驶舱监控预警

时间:2022-08-15 11:57:48

可视化的风险驾驶舱监控预警

随着集团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跨度不断拓宽,集团各业务板块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和结构也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和隐蔽化,这就要求公司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对重大风险的监控、评估、预警和应对。

某大型综合投资集团成立于1992年,总资产超过1100亿,业务涉及房地产开发、物业经营、金融服务、文化传媒及投资管理等多个产业和多个地域。

长期以来,该集团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管理和内控工作视为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基业长青”愿景的有效机制保障,2012年,公司被评选为“内部控制优秀示范企业”。一方面,公司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每年进行风险评估,了解自身面临的重大风险,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营发展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以及集团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跨度不断拓宽,集团各业务板块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和结构也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和隐蔽化,这就要求公司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全员的风险意识,培养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加强对重大风险的监控、评估、预警和应对。

集团在风险监控预警方面面临的挑战

第一,风险的复杂性。集团公司的业务经营涉及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政府重点项目、保险、证券、物业管理、文化及资本运营等多个领域,导致各业务板块需关注的重点风险内容复杂多样且各不相同。同时,由于集团公司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还面临着由复杂的股权关系所导致的一系列特有风险,如内部交易风险、利益冲突风险等。集团内部企业之间产权关系复杂化、内部交易经常化、财务主体多元化等特征也会给集团带来现实或潜在的管理风险。

第二,风险管理的多元化。集团公司管理范围包含3家一级公司,19家二级公司,43家三级公司,25家四级公司,1家五级公司共91个实体机构。各个主体的资产规模、业务范围、管理能力、人员状况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统一风险管理的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主体的特色,从风险管理架构、管理活动、应对策略等方面,做到风险管理的多元化、特色化。

第三,风险的传递性。作为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由于股权结构、集团的信誉、破产救助等原因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一旦某个内部企业出现流动性或盈利性危机,将会迅速在集团内扩散,并影响到集团内部其他企业的正常运营。这种风险快速传递和集中爆发的特征无疑要求集团公司具有更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由于自身管理基础和理念、技术、方法的限制,集团监控预警做法,距离成熟、有效的风险监控预警,还存在一些企业集团共性的问题与挑战。

风险监控预警建设方案

在保证风险监控指标指向性、前瞻性、代表性的前提下,建立完整、有效的监控预警机制,形成以战略为导向、风险为主线、业务为基础、指标为抓手的更加优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集团风险指标框架涉及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及法律风险4大类共28个具体指标,指标的筛选和明确充分考虑到了集团管理的业务特点、各业务板块的风险特色以及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指标的预警区间、计算公式、风险监控和管理活动、数据来源、监控周期及负责部门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最终完成了搭建有集团特色的、量化、可行的风险监控指标框架,为领导决策和日常管理提供前瞻性支持,并为优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总体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将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为“指标可监控”。通过指标监控,先实现“风险可视”,将来再逐步实现“风险可管、可控”,因此,需要首先让大家看到风险现状,看到哪儿有风险,知道风险水平如何,才能有效推动大家进行风险管理。第二阶段的目标为“体系可运转”。在第一阶段“风险可视”的基础上,建立“风险监控预警及应对响应”体系,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设计报告模板、将风险监控和应对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使风险监控预警和应对响应成为闭环管理,实现良性循环,并通过信息技术将体系固化,形成日常化的风险监控预警管理。第三阶段的目标为“风险可量化”。随着风险管理的深入,可以采用量化手段对风险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使风险水平可以更准确地度量,并通过信息技术,固化风险分析模型,形成模型化的风险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风险监控的深度和广度。第四阶段的目标为“危险可预警”。在对单个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风险之间的传导关系,梳理风险流,通过信息系统,进行风险的因果分析,实现前瞻性的风险预警。

在现有OA系统的框架下,以集团重点关注的4大类风险、28个指标为核心,定制开发风险驾驶舱模块,通过IBMCognos数据仓库,实现与其他系统间的数据集成。

风险驾驶舱建设过程

首先,构建风险监控指标框架,实现对各板块重大风险的及时预警和有效管控。风险管理和业务精细化管理工作需求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各业务板块风险复杂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对风险监控预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集团整体的风险偏好和承受度,风险管理部门对集团整体及各业务板块层面的风险预警指标予以明确,在保证风险监控指标指向性、前瞻性、代表性的前提下,建立完整、有效的监控预警机制,形成以战略为导向、风险为主线、业务为基础、指标为抓手的更加优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集团风险指标框架涉及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及法律风险4大类共28个具体指标,指标的筛选和明确充分考虑到了集团管理的业务特点、各业务板块的风险特色以及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指标的预警区间、计算公式、风险监控和管理活动、数据来源、监控周期及负责部门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最终完成了搭建有集团特色的、量化、可行的风险监控指标框架,为领导决策和日常管理提供前瞻性支持,并为优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

以集团风险指标框架为基础,重点二级公司也建立了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工作需求的更为细化的风险监控指标,从而形成了从集团到下属公司,从重大风险管控到具体业务风险应对相结合的立体化纵深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其次,推动风险预警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风险监控预警指标有效运用的基础上,集团公司以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研发风险监控预警模块,使其作为集团整体信息化,尤其是企业级运营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风险监控预警指标的实时监控分析,使重大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直观可视,提升风险预警的及时l生和效果,为公司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平台。风险驾驶舱的实施效果

第一,优化调整了现有的监控指标结构,结合集团的风险偏好和承受度,确定关键指标的预警区间,使风险监控指标的指向性、前瞻性、代表性更强。对风险监控指标进行分级、分层、分类,分配到各个层级(板块)进行监控管理,及时采取措施,保障目标的实现。通过信息化手段落实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提升了监控预警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实现风险监控预警指标的实时监控分析,使重大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直观可视,提升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和效果,为公司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平台。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度量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风险管理先进程度的标尺,显示出其风险管理水平与发展态势。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流程,优化了风险管理工具,提高了风险管理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了风险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第三,设计具有可获得的前瞻性指标,提前预测风险的变化,将风险指标从53个缩减到针对重大风险的28个,突出管理重点。同时,根据集团风险偏好和风险评估结果的变化,动态调整更新指标体系,明确风险指标的用途与使用对象,增强了指标的可用性,获得了领导的支持与认可。监控预警系统设计的优化和责任岗位的进一步明确,实现了风险监控预警系统的常态化运转。

上一篇:以重大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 下一篇:紧密融合业务的合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