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原则

时间:2022-08-15 09:18:48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原则

摘要:如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是做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手段。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设计者的图纸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中活动的理想场所,最能反映城市活力的空间。就此,本文试图探讨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时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公共空间活力 原则 艺术 感知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的活动为主体,促进社会活动事件发生的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对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要从多角度出发,使公共空间不仅仅是停留在图纸上的简单形态。城市公共空间被用作为市场和交通空间,人们相聚、互致问候的场所,一个关于城市和社会信息的场所,一个演绎重大事件的舞台。行人能便捷地走到约会、交易和交谈的场所,并在途中观赏景致。

1.开放性原则

早期城市的公共空间源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业产生城市,城市服务于商业。公共用地的功能分化总是与商业贸易挂钩,而商业行为的本质决定了这些公共空间是具有开放性。

(1)强调空间的外向性:开放是针对私有封闭空间而言,强调公众可进入,而且是方便快捷地到达,容易形成群体的聚合,人的行为活动多样。但这种空间区别于所谓的“荒漠”,又要有必要的内向性。

(2)需要行为体验:行为体验是人们形成环境意象的唯一途径。积极的行为体验能够有助于人们形成头脑中的认知地图,了解空间的意义;能够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人们对环境的信赖感和依附感,鼓励人们相互交流,减轻环境的压力,并积极参与到环境的改造之中去。积极的行为体验可以激发联想,拓展人门的思维空间,并密切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3)体现多功能开放: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功能开放体系是城市空间组成模式上的选择。可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原则是城市空间的核心,当今更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公平和空间环境的多样自由选择。

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是人们从外部认知、体验城市空间,体现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主要标准。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原则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提升意义重要。

2艺术性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不能以传统观念中的静止美去衡量。城市是连续、变化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思维给城市公共空间添加了更深一步的含义。现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与可行性原则可以概括为:生活方便、环境舒适,高质量、好用,可随时展能不断更新的动态的有机行为概念。现实生活中,许多城市环境难尽人意;人类对自然以及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与可行性原则是相伴而生,在发展中自我更新以达到生活的美好、自然。

3感知性原则

(1)空间围合性:围合是空间产生的首要因素。可以解释为将空间限定于某个范围之内,所以围合是广义的。可以是一般人们常见的通过建筑物、构筑物、植物的围合,同时其他明显的边界也可以有助于空间灵活的生成,如水面、高差、植物、地面材质变化等等。围合不一定是封闭的,但实体围合面应该占一定比例。

(2)空间连续性:空间是否易于感知在于它的连续性,即流动性。连续的围合体是空间产生形体,正如人们习惯于形容实体的方形、圆形等。空间要产生自身的形体,然后再将这些形体进行不间断的组合。

(3)布局向心性:城市的发展总是由小到大,从一个小点不断向外扩展,这个原点在城市中一直存在着。随着城市的发展,原点所在区域可能已经衰落了,新的生长点出现了,可能会成为新的原点,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城市向蔓延时,表面上的表现是扩散性的,实际上的性质却是向心的。

(4)层次连续性:连续可以产生空间序列,而分割可以产生空间层次。在城市空间中,尽管巨大的空间整体形态是围合的,但当空间尺度大到一定限度后,内空的实际性质就不存在了,人已经无法感知了。在类似的情况下,原有的广漠空间需要戈扮成若干可感知的局部小空间,再经过必要的营造手段,才能形成有意义的空间。这种形式是建筑周边与边界空间产生的主要手段。

4人文性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类从事社交和休闲并寻找这种归属的主要场所。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户外活动和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既要满足人们物质功能的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精神功能的需求,这无疑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城市广场成为整个外部空间体系的核心和城市的重心。城市广场集结着城市主要的建筑物与设施,连接着城市中主要交通脉络,亦是城市居民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贴近人们的生活,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建立一整套安全性的城市公共设施系统,杜绝一切危险事件的出现;其次,要提供符合人们行为尺度和舒适度较高的城市道具,真正意义地做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再次,要为人们创造高水平、高品质的城市公共艺术品,陶冶情操,满足现代城市人们的审美需求。

5可达性原则

可达性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对不同应用领域,不同研究对象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其中被广泛应用的定义有以下几种:可达性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获得或接近的目标对象的量多少;可达性指克服空间阻力的难易程度;可达性指空间点与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作用潜力。可达性不仅仅受地理或空间距离的影响,也包括行为上,视线上和心理上的影响。

(1)行为的可达性:行为的可达性包括城市交通问题、公共空间的细节设计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是否能让人舒适的使用、享受空间环境,无障碍设计等。

(2)视线的可达性:视线的可达性与建筑、景观环境的形态设计、植物以及气候等因素有关。

(3)心理的可达性:心理的可达性则与整个地段的总体环境质量有关,包括行为心理、环境的艺术性、文化性、领域性,并涉及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6地方性原则

城市发展中的决策准则,主要涵盖如下五个方面,即:环境价值、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土地利用和空间发展准则。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和重叠,虽然各自出发点不尽相同,差异性较大,但始终维持在城市规划的总系统目标上。困难在于找出其间的共性和平衡点。从城市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城市的历史有多么久远,地域发展上有多么大的差异,城市始终都根植于自己生长的土地上,带有明显的地方特征,这是城市、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所在。而城市地方特征更多地是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地方性折射出来。国内外实践已证明城市规划目标可以有相似或相同之处,但在规划决策过程都带强烈的地方性,因而城市公共空间应是完整和明确的,是具有地方意义的。

以往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功能和形式方面,缺乏心理、艺术、人文等多因素的综合探讨。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城市公共空间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场所和空间概念,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已经提示到心理、审美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1]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7.

[2]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 [M]中国工业出版社, 1996。

[3]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夏祖华, 等: 城市空间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

[5]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主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7]方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J].重庆大学学报,2004,04,30

上一篇: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工程现场签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