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主要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时间:2022-08-15 07:48:49

美国白蛾的主要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38-01

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别名秋幕毛虫、美国白灯蛾、秋幕蛾等。原产北美,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后迅速蔓延至东欧、前苏联、法国、墨西哥、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我国辽宁首次发现,又蔓延至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它是世界性的植物检疫害虫,2007年9月份在我县东部雷集镇首次发现三代美国白蛾幼虫,2008年向西扩散到7个乡镇,2009年在全县15个乡镇普遍发生。

1 美国白蛾的主要特点

1.1 食量大、食性杂,可危害包括林木、果树、花卉、农作物和蔬菜在内的300多种植物、甚至杂草。

1.2 繁殖快、数量大,一头雌蛾一次可产卵800-2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头,最多可达2亿头。

1.3 适应性强,幼虫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15天不取食仍可正常繁殖危害。

1.4 传播快、途径广,成虫可近距离传播,5龄以上幼虫及蛹,一年四季均可随各种货物、交通工具等做远距离传播。

1.5 危害严重,爆发时可在一夜之间吃光一片果园、绿色植物。

1.6 严重扰民,老熟幼虫有进入农户、居民家中以及公共场所寻找食物和化蛹场所的习性。

2 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

2.1 成虫: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 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成虫寿命一般4-8天。飞翔能力在100m。

2.2 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2.3 幼虫: 根据幼虫的头壳和体背毛瘤的色泽,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种,我国目前发现的多为“黑头型”。老熟幼虫头宽2.5mm,体长28-35mm。黑头型头部黑亮,体黄绿色至灰黑色。沿背中央有1条灰褐至灰黑色的宽纵带,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毛带上方两侧各有1排黑色毛瘤。体两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杂有黑色或褐色毛。气门白色。长椭圆形,具黑边。胸足黑色,臀足发达。

2.4 蛹:体长8-15mm,宽3-5mm,暗红褐色。有臀棘8-17根。雄蛹瘦小,雌蛹较肥大。蛹外被有黄褐色或暗灰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

3 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

3.1 美国白蛾在鲁西北地区一年发生3代,越冬蛹一般在4月上旬羽化,持续到4月底。第一代卵在5月初始见,5月上、中旬出现第一代幼虫,6月上旬始见幼虫化蛹;6月下旬始见第一代成虫羽化,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8月下旬初始见第二代成虫,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以蛹在砖石瓦块、枯枝落叶、房檐下、土壤裂缝、柴草堆、树洞等处越冬。1个世代大约40天左右。

3.2 成虫:美国白蛾成虫对垂直物体表现出强烈的趋性。成虫在钻出蛹壳后,迅速爬到附近直立的物体上,高度大约在lm左右。天黑以后开始飞翔,寻找寄主植物。其飞翔高度可以超越树冠,沿树冠或在树冠之上回旋,最终落到所嗜食的寄主植物上,完成了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成虫的这一飞翔活动对种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3.3 美国白蛾的趋光性较弱,在各种光线中,对紫外光的趋性相对较强。因此,黑光灯仍能诱到一定数量的成虫。由于雌蛾的孕卵量较大,不大活动,所以灯光诱到的成虫多为雄虫,约占总蛾量的90%。

3.4 卵:雌虫常将卵产在树冠叶片的背面,有少部分产于枝条上。卵块的行与行之间排列紧密,每块平均500-700粒,最多可达2000多粒。卵块的形状多呈矩形或菱形,上覆盖有雌蛾脱落的体毛,有强烈的拒水性,可防止卵粒被雨水冲刷掉。卵期6-12天。

3.5 幼虫:幼虫共7龄,幼虫期30-40天。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惯。1-2龄幼虫只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叶片呈透明纱网状,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壳,4龄前幼虫一直生活在网幕中,5龄后破网危害并食量剧增。不同龄期的幼虫耐饥饿能力为,1-2龄3-4天;3-4龄8-9天;5-7龄可达到9-15天。幼虫的这种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对其随运输工具或货物进行远距离传播极为有利。

3.6 蛹:幼虫老熟后就停止取食,沿树干下行,遇到合适的地方后,幼虫就钻入其内化蛹。若幼虫钻入土中,则形成蛹室,蛹室内壁r以幼虫吐的丝和幼虫的体毛。在其他场所,幼虫则吐丝做茧,在其内化蛹。

4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方法

4.1 人工物理防治

4.1.1 人工挖蛹

寻找树皮、土石瓦块、林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或土壤表层内、建筑物缝隙等处越冬、越夏蛹。大搞集中挖蛹活动,可极大地降低基数,每消灭掉一只越冬蛹就等于灭掉一只白蛾成虫,也就等于灭掉第三代3000万以上幼虫。可以说事半功千万倍。

4.1.2 人工捕捉成虫

清晨或傍晚成虫喜在树干、墙壁、电线杆以及寄主叶背和草丛中静伏,飞翔力不强,极易识别,被人工捕捉,由于每只雌成虫可产800-2000粒卵,我们每捕捉一只雌成虫,就等于减少上千头幼虫的危害。

4.1.3 灯光诱杀成虫

成虫羽化期在成虫多发地段,悬挂杀虫灯对白蛾进行灯光诱杀,每台诱虫灯可控30-50亩。适合有电源、不宜药物防治的区域。

4.1.4 性诱捕器诱杀白蛾雄性成虫

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杀雄性成虫。越冬代诱捕器设置高度以树冠下层枝条(2.0-2.5m)处,一代诱捕器设置高度(2.5-3m),二代诱捕器设置高度以树冠中上层(3-4m)处设置最好。每100m设一个诱捕器,诱集半径可达50米m。

4.1.5 人工摘除卵块

越冬代成虫多将卵产于树冠中下部外缘,明显偏低,且卵块较大,易发现利于人工摘除。摘除的卵块收集烧毁或就地深埋。适合高度低于4米的庭院绿化树木。

4.1.6 人工剪除网幕

利用高枝剪人工剪除网幕,并就地销毁,是一项无公害,效果好的防治方法。第一代幼x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幼虫3龄前在网幕内非常集中,只要彻底剪除好幼虫3龄前的网幕,极易把网幕内的美国白蛾幼虫全部杀死。适合树高低于6米的城市绿化树木。

4.1.7 人工绑草把

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在树干0.8―1.5m高处,用草帘等围成下紧上松的草把,诱集老熟幼虫集中化蛹,解下草把连同老熟幼虫集中销毁。适用于高大零星树木。

4.2 化学防治

4.2.1 药剂防治要在幼虫期进行,由于第一代美国白蛾虫龄较为整齐,多在树干中下部危害,易防治作业。 4龄前幼虫使用25%灭幼脲3号胶悬剂20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剂6000倍液等防生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适合高度低于15m树木。

4.2.2 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期间使用触杀类药物加废机油或废柴油按1:10比例在树干1-1.5m处涂20cm宽毒环,毒杀下树化蛹幼虫。适合高大零星树木。

4.2.3 幼虫期使用烟雾机或自制烟雾防治。自制可选用锯末、废机油(柴油)、敌敌畏乳油按10:2:2比例调匀,选择无风或微风时(上风处)点燃。适合密度较大、树木较高的苗圃、片林。

4.2.4 飞机施药防控美国白蛾。在规定的天气情况下作业(风速低于5米/秒,能见度大于1500米),每亩施药量不少于40g有效纯药(如25%灭幼脲),根据需要加甲维盐或阿维。加入适当的尿素(15-20g每亩)及沉降剂、渗透剂。防控效果比较明显,省时、省工、节约资金可达60%。

4.3 生物防治

4.3.1 释放周氏啮小蜂。体长只有1毫米的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最优秀天敌,它能将卵产在美国白蛾的蛹上并寄生,随后可将寄生蛹的营养全部耗尽,从而达到以虫治虫的防治目的。

4.4 聚集绒茧蜂

2013年三代老熟幼虫下树化蛹期间发现聚集绒茧蜂Cotesia gregalis sp.nov.。幼虫老熟后杀死寄主,钻出老熟的美国白蛾幼虫体外,围绕寄主体作茧化蛹。茧白色,较致密,成堆状位于寄主尸体旁。每头寄主出蜂21―64头,群集生于白蛾老龄幼虫,自然寄生率一般为6%左右。是美国白蛾幼虫期十分重要的天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前景。

上一篇:剪力墙结构设计应用要点研究 下一篇:探析城市10kV配电网的规划及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