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之研究

时间:2022-08-15 07:45:29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之研究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在背景、方式和理念上也发生重大变化。虽然有些公共政策出台后频遭质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共政策制定水平的退步,反而证明了我国在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社会制度道路上又迈出了前进的一步。

所谓政府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机关在特定情况下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或制定的,对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具有规范指导作用的条例、办法、细则、决定、规定、措施、命令、指示、规划、计划、策略等。1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针对此,我认为现时期我国政府在出台公共政策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我国国情,满足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全面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本国实际,制定出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而不应盲目追求 “与国际接轨”,不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造成制定出来的政策不能很好的为社会服务,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例如在征收“燃油税”的问题上,政府大力宣称要向美国看齐,可是美国的高速公路、大桥绝大多数是不收费的,相应的燃油费,美国的公民是可以承受的了的。而我国不仅有养路费、车船税等许多税收制度,还到处设置关卡,几乎路路收费。现在再加上“燃油税”,人们承担的费用进一步提高,百姓是买起车却养不起车,此政策制定时没有从我国实际出发,因此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先总体把握我国实际国情,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与国际接轨,不能盲目跟随。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因此,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始终围绕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基本点。一方面政府应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把公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众多社会问题蜂拥而至的时候,那些关系民生、关乎百姓安危的问题将首先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政策问题建构和议程建立更是应通过多种对话和协商渠道使各种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政府应在公民的监督之下建构问题、建立议程,争取满足大多数公民的利益。2

二.公共政策制定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和人民,因此,在制定时应考虑到本地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单纯的因为要和相邻地区攀比,就不顾本地区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的根本需要,制定出夸大的,不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政策。例如农民工待遇问题已经是当下最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从2003年温总理帮助农民工讨薪开始,各地不断上演农民工集体讨薪或自残讨薪事件。虽然各级政府都极力出台一系列措施帮助讨薪,但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国家和各级政府在紧抓这一现象根源的基础上,还应从实际出发,不同的地区根据其各自的地域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有利于农民工劳务保障的政策,从根本上帮助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另外,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是与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应,应该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并做相应变化调整,注意其时效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此期间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家其他政策都可能发生改变,所以,政府在制定时要随时注意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紧抓时代脉搏,跟上社会的脚步。

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应多元化

在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单一化(即仅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情况,有些政策制定者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他们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搞形式主义,制造“假典型”、“假经验”、“假政绩”以求得上级对其认可,从而达到尽快提拔升迁的个人追求,或是没有从全面、长远的角度出发,片面的制定政策。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基于此种状况。我们应提倡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充分听取不同利益集团、不同阶层的想法,汇集不同的建议和意见。政府、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应平等地成为政策主体,政府的政策垄断权必须在政府、公民和社会组织之间平均分配,公共政策在多元化的主体之间通过正当的合作和竞争形成。在这样一种政策角色定位之下,公共政策尤其是那些关系公民切身利益的政策的达成,就是在公民自由、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而制定的。政府的角色更多的是中和公民的意见,并确保最终达成的公共政策符合大多数公民的意愿。3同时,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为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提供了参与竞争的契机,使得各部分管理者在实践竞争精神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既有活力又有效率的社会生态环境,而这种生态环境的存在,对于建立各种社会组织力量之间的良好关系并维持这种关系的持久平衡,提供了非正式制度下的实现平台,这些也将更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制定。

四.公共政策制定应更加专业化

公共政策关系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体现专业化的特征。首先,政策制定者是政策制定过程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的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价值实现。现代地方政府管理和政策环境的日益复杂,政策问题覆盖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这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政策制定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道德准则和奉献精神外,还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应变能力。同时,政策制定者还必须对政策环境有敏锐的洞察力,思维严谨而富有弹性,并对整个政策过程进行战略性思考。4其次,国家政策的制定不是政府官员的“铁口直断”,公共政策制定时应重视借助智囊团成员的智慧和专家学者的知识辅助决策,多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我国的政治官员大多为理工科出身,所涉猎范围相对单一狭窄,在制定政策时难免盲目。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做智囊团,凡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科学分析,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例如80年代初动工的、耗资巨大的“引川气入上海”工程,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上海天然气匮乏的问题,但相关政策主体却缺少足够的责任意识,在没有充分考察方案是否可行的情况下,仅凭一腔热情就促成了工程贸然上马。待到四川至上海的输气管道铺设完毕,才发现四川的天然气自给尚不足,根本没有余力支援外地。5这一错误的政策制定所造成的损失之巨大令人痛心。如今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从而使政策环境更加变幻莫测,所以,在公共政策制定时也就更加注重专业化的要求。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既要保持与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又要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进程及其需要,同时还要扩展参与渠道、加强政策制定过程的沟通。它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制定时需要用最优化方法在众多可实施方案中,选用最科学,最利民,最简便,成本控制最低的政策方案。因此,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牢固把握这些方面,从而制定出更加民主和科学的公共政策,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服务于更广泛的公民。

备注:

1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刁田丁,兰秉洁,冯静.政策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上一篇:起重机伤害事故分析及预防 下一篇:试论房屋租赁中的“一房数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