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三题

时间:2022-08-15 07:17:37

高校师德建设三题

摘 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师素质提升、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追求有智慧的教育:高校教师应秉持的道德理念;二是履行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责:高校教师的道德操守;三是加强教育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怀。

关键词:师德建设;道德理念;道德操守;道德情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一、追求有智慧的教育:高校教师应秉持的道德理念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首先在于其道德理念的确立,只有具有了先进的道德理念,才能理解高等教育的真义,也才能从根本和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完成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任务。追求有智慧的教育就是当前条件下高校教师的道德理念。所谓有智慧的教育“意味着教育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大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只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1]这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理想人格、丰富人性以及坚定的信仰和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也就是说,这些精神、道德层面的追求才是高等教育的真谛,也才是有智慧的教育。但是,现代大学教育却遮蔽甚至忘却了这一点,拼命的给大学生灌输一些知识、技能,甚至是考试技巧等形而下之“器”的实用性东西。对此,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说:“今天在大学和技术学院则渗透着:无休无止地招收学生,增加所谓必需的讲座和练习,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2]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一定要引导大学生追求智慧,追求知识、技术、技能之上的那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便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我所说的生活的艺术,是指人的各种活动的最完美的实现,它表现了充满生命力的个性在面对环境时所具有的潜力。”[3]

二、履行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职责:高校教师的道德操守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大教师要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高校教师履行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职责就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丰富自己内在的精神生活,坚定自己生命的信仰,进而能够使大学生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潜能,达到天、地、物、我、心各方面的平衡与发展,并最终养成他们珍爱生命的尊贵,追求生命的完善,实现生命的辉煌。对于这一点,人类的思想家的认识是相同的。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就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完善;亚里士多德提出,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目标,以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这些论述都说明,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重在对其思想、道德、人格、精神、心灵的关注与呵护。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要恪守教育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职责,因为这是高校教师的道德操守,只有在恪守道德操守下,教师才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培养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任务。

三、加强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怀

教育的人文关怀是指教育应当对大学生的道德完善予以引导,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予以丰富,对大学生的人生信仰予以培养,对大学生的生命予以呵护;愿意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投入热情与关怀,愿意为大学生内心痛苦与烦恼的表达投入真诚与关爱,愿意对大学生的心灵和感情予以蔚籍与照耀。作为宇宙之菁华、万物之灵长的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是一个价值的存在、道德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和意义的存在。追求意义和价值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归宿,人无法忍受无价值的存在、无精神的追求和无意义的生活。正如池田大作所指出的:“生命最为可贵,一切的出发点在于生命。我觉得:今天,在从宇宙的广阔天地中,得到那宝贵生命的同时,建立一种真正能感受到生命尊严的,准确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要实现对大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就要求高校教师做到:第一,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人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独立存在的价值,有自己存在的高贵性。因此,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定要体现出对大学生生命的尊重与理解,对大学生生命的高贵性的认识与保护。第二,充分挖掘人的生命的可能性与潜在价值。人的存在充满着无限多的可能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教育就是建立在人的生命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在价值基础上的。因此,高校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进他们的发展。“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5]第三,充分尊重生命的完整性。就人的生命存在本身来讲,它是具有完整性的。生命存在的完整性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任何对人的认识、理解、教育、培养等都是建立在完整性基础上的。否则,教育就是不可能的。基于这一特征,高校的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根据生命的完整性来开展教育,从整个大学生的身、心、灵,真、善、美,知、情、意等角度进行培养和完善,而不能只偏重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养成。做到了这些才真正体现出教师对大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而这又是大学教师必须具有的道德情怀和价值情思。可见,大学教师具备了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道德情怀,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富于人性、更富于温情、更富于生命意蕴,也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塑造、陶冶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良好人格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灵魂的重构[J]. 现代教育论丛, 2000,12.

[2][4][5]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联书店,1991:33,44,65,37.

[3]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北京:三联书店,2002:69.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国际视域下实践导向的教师培训研究”(项目编号:BFA090081)的成果之一]

上一篇:大学人格培育之路径探索 下一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