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卷 语文第20题评析

时间:2022-08-15 05:11:42

湖北卷 语文第20题评析

今年高考湖北语文20题(题目见本期P24)是一道看图写话题,本题要求我们运用多个动词,准确连贯地勾勒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是图表题的常见考查形式。纵观湖北近几年语言题,2010年欣赏漫画《低碳生活》并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2012年欣赏“猫和鱼”的漫画,要求为漫画题诗或配文;2013年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2014年用诗或文描述心中的奔马,要求使用“比喻”“比拟”。以上题目都和画面的“描述”有关联,只是每次考查的侧重点不同,最终表达的要求不同。

今年的看图写话题的创新在于题干要求中的“不少于5个动词”。在分析此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2006年高考全国课标Ⅱ卷第19题:

2006年5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奠基。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对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个介绍。要求方位表述准确,用语富于变化。

此题的参考答案是: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建在奥林匹克公园内,西傍奥运水系,南望奥运主体育场,北邻森林公园。

答案没有对动词单独强调,实际出现了“建”“傍”等准确的动词。湖北高考强调“不少于5个动词”,实质是降低了考题难度。

言归正传,下面回到今年高考湖北卷20题上来。描述的目的是“生动形象”,描述的手段是“各种描写技巧的综合使用”,再加上恰当的想象。很显然,要答对此题,一定要想办法回归课本――课本是所有知识的本源。

1. 知识准备。要描述,相关知识如下:

[观察角度:俯仰、上下、远近等表现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等修辞技巧:比喻、拟人、夸张等词句选用:红了樱桃的“红”字,层林尽染的“染” 字等,词语多探讨形容词、副词、数 词、动词、叠词等,一字传神。]

题干强调不少于5个动词,其实动词的使用和锤炼本来就是进行描述的必备知识之一。

2. 认真审读图片和要求,5个动词,那应该对应主干渠经过的至少5个点,从语法意义来讲就是完成至少5处动宾搭配,只是宾语都是地名,动词不能重复。同时找准观察角度,胸揽全局,写出情感;适当考虑修辞技巧,这里是写水,拟人比较容易想到。

3. 回归课本。描写中强调动词从教材中就能找出很多。单个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而《背影》中通过一系列动词的使用描绘出一位父亲带给儿子的感动,这些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之后,让我们再次回到题干,“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是对很多地名用动词“串起来”,我们找几段文字: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这些我们很熟悉的文字,其中的动词完全可以借鉴过来。看看拟题者给出的示例:

一渠清泉,源自丹江口水库,从南阳上郑州,穿越黄河,过焦作,出安阳,入河北邯郸,经邢台,走石家庄,分流东至天津,北达北京。源源南水北流去,绵绵千里饮甘泉。

示例中的这些动词和以上我们列举的文本中的动词相似度很高。

4. 组织语言。注意句式的选择,表达的简洁,字数限制等。这些都是语言表达题的常见要求。

[练习]

1. 读罗立中先生的《父亲》,描绘图中“父亲”的形象。

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3)不少于50字。

2.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

[孩子们都忙……]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① 。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

嘉宾:② 。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③ 。

主持人:④ ?

嘉宾:最重要的是,要常回家看看。

3.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枯树的风骨》这个节目中展示的枯树图片,请你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现出枯树的风骨,有描述有评议,语言生动优美,不超过60字。

示例

1. (第二人称和肖像描写是亮点,注意修辞的要求)你的脸,就像夏日骄阳炙烤下皲裂的土地;你深深浅浅的皱纹,就像艰辛岁月辗压出的一条条车辙;你粗糙带有泥土的大手,就像犁耙一样耕耘着美好和希望。残缺了门牙的嘴,不知饱尝过世上多少辛酸;稀疏泛白的胡须,不知历经了人间几多劳苦。

2. (形式要关注。其实是把描述、议论融为一体,现实指向性很强。还要注意“一句话描述”)①一个枯瘦的老人对着镜子喃喃自语说:“孩子们都忙。②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独。③老人缺少精神上的赡养。④您觉得孩子们能做些什么?

3. (描写和评论结合)这是一首不屈之歌,树叶掉完了,但光秃秃的枝桠毫不气馁,张扬着不死的遒劲,诠释着什么叫执著。

上一篇:科普类阅读的解题技巧 下一篇:开放性阅读题的答题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