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课改范文

时间:2023-11-17 05:27:44

湖北课改篇1

【关键词】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研究目的

从湖北省独立学院目前的体育课教学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为传统型,即第一年上体育普修课,内容以田径、武术、球类为主。二年级之后开设体育选项课,内容以球类、武术、游泳、健美等等项目为主。第二种为学生入校后直接选项。第三种为以教学活动为核心的俱乐部形式。就目前来看,第三种形式最为理想,但在湖北省很多独立学院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第一种与第二种的授课形式既是否开设体育基础课为争论的重点。主张认为应当开设体育基础课的人认为: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体育课授课形式不完善,因此体育基础课是作为高中至大学的中转点而出现的。但是反对开设体育基础课的人则认为由于忽视了不同群体的学生对体育项目的不同需求,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上体育课的被动、盲从,甚至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因而建议跳过体育基础课直接上体育选项课。目前,也有很多独立学院在一年级废弃了体育基础课,直接采用了选项课教学。从国际关于体育课的发展形式来看体育课的最终形式是出现以教学活动为核心的俱乐部形式。但介于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现有条件来看在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目前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体育基础课在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之后的体育选项课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体育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从教授项目来看目前体育基础课仅仅是对于一些项目进行的简单组合;从教授目的上来看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学至高校体育课程衔接的问题;从评定方法上来看评定标准单一,评定项目仅为长跑与武术。

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与理念

为了克服旧的体育基础课程教育模式弊端,更好地实现现代体育基础课程教学的宗旨,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确立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的体育教学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体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四、体育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二是在中学体育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体能(力量、速度、耐力)、身体素质(协调、灵敏、柔韧)为二年级的选项课打下基础。三是培养学生配合、抗压及适应等方面的能力,为适应社会提供保障。

五、结合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程授课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以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一年级男生第一学期的体育基础课内容为例,教学内容为篮球和1000米长跑,篮球的基本教学内容为:运球、传球、定点投篮、三步上篮,考试内容为三步上篮。长跑项目平时练得比较少,一般是在期末进行最后一次测试。这样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只是对于两个项目进行的简单组合,教学效果不明显。实践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为:篮球和1000米长跑应结合教学,例如,在教学生运球、传接球时,在掌握基本的运球、传接球技术后,可以进行长距离运球、传接球练习,然后在规定的距离内进行运球、传接球比赛;两个教学项目结合训练,这样锻炼了体能,又提高了篮球技术,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等精神。在基本的三步上篮技术学会后,采用计时比赛的方法训练三步上篮,既掌握了技术,又训练了速度。最后,进行分组半场或整场篮球教学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显著提高。在篮球教学中训练1000米,在1000米训练中学会篮球,这样才能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改革评价方式

以往的评价比较单一,例如篮球教学的评价为:定点投篮和三步上篮,定点投篮主要看进球个数,三步上篮主要看进球个数和技术;长跑1000米考核为:计时1000米。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对学生客观、综合评价。改革后的评价为:通过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还有学习态度及进步幅度都能在比赛中体现出来。这样的综合评价具有客观公正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七、结语

独立学院体育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程的重复,而是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一为体育选项课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能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三为以后进入社会提供综合素质保障。

参考文献

[1] 金慧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板块设计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

[2] 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教艺[2003]13文件.

[3] 王爱丰,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

湖北课改篇2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86-02

集团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实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其办学特色,在当前的推广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从2014年开始牵头建设“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品牌”,在基于集团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 基于集团化办学的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湖北省物流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概况 鉴于湖北省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需紧跟物流人才需求。截至2014年年底,湖北省有A级以上物流企业148家,占全国的7.3%,物流人才紧缺。

湖北省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呈蓬勃发展之势,截至2014年下半年,湖北省中高职院校多数已经开设物流专业,成为物流职业教育大省。但在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湖北省物流职业教育还存在院校间物流专业发展参差不齐,校企融合程度不够,中高职衔接不够顺畅,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仍需加强等问题。

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深化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提升了教学水平。根据湖北省物流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概况和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应汇集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优势,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2 基于集团化办学的专业建设内容

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依托湖北物流职教集团章程,加强校企合作、供应,增加彼此联系,使得对话更加顺畅,利益更加协调统一,合作关系更加稳固。

探索基于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对湖北物流企业基础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研的情况,对湖北中、高职物流职业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实现“多样成才”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一支金牌教学团队 按照“协力共培、协同共享”的建设思路,对湖北物流职业教育教师资源进行调研,建设“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共享型教师资源库”,组织湖北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教师进行海外及国内培训,打造一支“国际化、双师化、共享型”的金牌教学团队。

开发湖北省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为了促进中、高职物流职业教育的衔接,推动湖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牵头开发湖北省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它可为湖北省物流职业教育提供全省统一的标尺,促进中、高职物流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并可以为其他省份甚至国家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创建“服务需求,共同发展”的社会服务模式 根据职教集团内企业和院校的不同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物流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建设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训练基地,开展对口支持其他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促进集团内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创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新模式。

3 基于集团化办学的专业建设的新成绩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依托湖北物流职教集团,以湖北物流职教品牌建设为抓手,取得以下新成绩。

校企合作树典范 2014年,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与湖北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校中厂”――湖北邮政速递EMS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营业厅。该营业厅由学校提供场地、员工(学生),湖北邮政提供技术装备、员工岗前培训指导。该联合营业厅创立了“校中厂”校企合作新模式,已成为湖北邮政速递物流与高校合作的一个典范,并在湖北全省进行宣传推广。

技能比赛出成绩 紧紧围绕技能竞赛,实施“以赛代课”教学改革。在2013级学生中开始实施基于“储配方案设计与实施”和“物流企业经营”的以赛代课教学改革,从中选拔佼佼者组成校代表队,参加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电子商务技能比赛获一等奖,参加2014年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流赛项获团体一等奖,在湖北省内处于绝对领先水平。

教师队伍出标兵 经过一年的教学队伍建设,出现“全国交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和“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姬中英教授这样的湖北物流职业教育的领军式人物,还通过从校内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赴新加坡、澳大利亚培训以及下企业锻炼,全面提高了教学团队整体水平。

教学科研出成果 2014年1月至今,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5年5月,有四本教材被立项为国家高职“十二五”规划教材,申报省级课题两项,校级课题三项和“十二五”规划课题两项,完成各级别课题15项,公开23篇,其中核心期刊五篇,主编教材五本,副主编五本,参编一本。科研方面的累累硕果,充分说明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对于学校物流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

品牌效应初步显 过去一年多,学校牵头成立湖北省职业教育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委员单位,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由学校牵头开发湖北省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同时被确定为2015年湖北省省赛“储配方案设计与实施赛项”和“电子商务技能赛项”的比赛主办单位,是湖北省内唯一同时承办两项省赛赛项的院校,这是学校物流专业品牌效应不断凸显的集中体现。

4 基于集团化办学的专业建设的经验

各方的密切配合 自湖北物流职教集团成立及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品牌项目立项建设以来,各领导都十分重视,密切配合,这确保了职教集团的正常运行,以及职教品牌建设任务按计划进度顺利实施。

建设任务项目化管理 在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方案通过评审后,学校将品牌中相关建设任务分解立项为21个校级科研项目和40个质量工程项目,并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明确建设任务的责任,激发各负责人的动力,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科学的进度管理 对于湖北物流职业教育品牌项目各项建设任务,制订周密合理的建设计划,经专业论证后,采取项目化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对进度滞后的工作采取预警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5 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背景下,专业改革要兼顾集团化办学新特征及中高职衔接,实现物流行业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促进物流专业教育与行业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晋.集团化办学条件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交通职业教育,2014(4).

[2]姬中英.学岗就三态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

[3]段圣贤.基于集团化办学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创新研究[J].消费导刊,2009(18).

湖北课改篇3

[论文摘要]根据《湖南大学校史》运用现代行政管理学的观点,参照当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加以勾稽整理,论证近代湖南大学(及其前身)在行政管理学教育方面启动最早,领导有方,师资优秀,课程新颖,成绩突出,曾长期居于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先进行列。对于以理工科占很大比重的原各部委所属院校,如何利用近二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多学科资源发展行政管理学,本文也发表了意见。

[论文关键词]湖南大学行政管理简史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从隋朝算起,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经验,臻于完备,以致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文官制所参考。中国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当然也围绕科举制展开,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官学体系,即国子监和府州县学。宋元以来的书院,到清代也日益官学化。19世纪湖南行政人才辈出,他们基本上都在岳麓、城南等书院接受过科举考试前的培训(含自修和相互切磋)。这是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渊源。

一、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时务学堂的“公法”和“掌故”专门学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失败,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尽管仍然分科教学,但其内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次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学部,实施“壬寅~癸卯”学制,即“钦定”和“奏定”《学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积极执行,将岳麓书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学堂)和求实书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学堂,1903年3月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在1903年冬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学堂第一届学生有60%选送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学骨干;然后是高等学堂时期,先办预科(相当于高中),1908年秋才办正科(本科),该年只招文科生,1909年开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义,长沙首先响应,文科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文科的预科即加习法学、理财学(经济学),到本科阶段更加突出政法专业特色。从培养行政官员的角度考察,时务学堂学生除杀身成仁的众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担任过政府或公共机构的都督、督军、教育总长、工商部总长、全国商会会长、陆军部次长等多种职务,可见效果显著。至于湖南高等学堂培养的学生,则有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陆军部司长、会计部长、铨叙部副部长、监察院监察使、省教育司长、教育会长、财政部次长、法制局参事、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

二、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湖南法政学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养的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是法政学校(堂)毕业,这反映了科举制瓦解前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转而想从新式学堂获得做官的资格,因之法政学校(堂)门庭若市,它们是湖南大学法科(内含政治学)的前身。由课吏馆到湖南仕学馆(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设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学堂“官校”(1908~1910),这是一支。另一方面,还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学堂“绅校”(1908~1910)。这两校合并为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学校,这是第二支。还有第三支,称景贤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学校。第一、第二法政学校在1913年再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又吸收进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学校(1911~1914)。这样组成的“湖南法专”就一直办到1926年,终于与“湖南工专”、“湖南商专”合并组成湖南大学(参见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图)。这些法政学校的课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大致分为中外文、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农工商业政策等,必修选修共44门之多。

湖南法专培养的学生,有任内务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检会副书记、中国银行总经理、轻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湖南省主席、内政部长、长沙市长、美国国会国务顾问、美国安理会顾问委员等职务的多位人物。而上述各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如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即校长)、时务学堂校长熊希龄(进士,任至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中

文总教习梁启超(举人,官至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以及黄遵宪、谭嗣同、唐才常等多位政界名人。湖南高等学堂的校长,有汪贻书知府、彭绍宗户部主事、程颂万校长等多人。教师有王正廷(北京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南京政府驻美大使)等著名人士。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及其前身各校)的教师可说集中了湖南早年留学日、英、美学习政治法律经济三科的俊才。首先是几位校领导,如胡子清任财政部佥事、省府审计主委,黄右昌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等,个个学有专工,行政也有实绩。教员中也人才济济,如李六如(明治大学政经系,任至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中共党组书记),以及后来任湖南大学校长的任凯南(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和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宣传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等。

三、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各科精英毕集

湖南大学时期的校长,如李待琛(哈佛冶金博士,任至兵工署副署长)、胡元亻炎(黄兴推荐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未就)、曹典球(省教育厅长、代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胡庶华(留德冶金博士,中国工程学会会长)、黄士衡(省教育厅长)、皮宗石(北大图书馆长,武大法学院长)和李毓尧(省建设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可说人人都是行政管理专家。

湖大政治系(属文学院或法学院,含兼课)的重要教师有凌舒谟(中国大学法学院长)、余楠秋(复旦大学文学院长)、陈嘉勋(湖大代校长,交通大学训导长)、黄子通(台湾“考选部”部长)、朱剑农(湖大财经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萧杰五(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拥有留学美欧日学历,都对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到解放前夕,湖南大学这些学科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些系培养的著名学生,有甘泗淇(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小舟(秘书,省委书记)、刘彬(部长,两弹功臣)、熊清泉(省委书记、省长)、刘正(省长、省政协主席)、王向天(副省长)等。相对于同期部省级干部,他们这种专业性学历是较为突出的。

四、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

如上所论,老湖南大学时期(1926~1952)的行政管理学科,主要由政治系承担,这是完全符合国际上这门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而法律系、经济系、教育系、商学院等也有相关的课程共同加以支撑。这个学科最初叫法科;1927年初北伐军抵长沙,国共两党依照广州办法,在湖南大学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招原湖南工、商、法专毕业生250人予以培训;4月,省政府下令湖大改为工科大学,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不久发生“马日事变”,湖大停办;1928年恢复,将长沙中山大学(分校)并入,设文、理、工三科,文科一开始就有政治系和经济系,有时又合为政治经济系。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政治系历届毕业生人数如下:

合计约220余人,在各系中排第6位(前5位依次是经济系、机械系、土木系、电机系、矿冶系),第7位是法律系,它在1941年才恢复,但到1949年已毕业169人。1949年全校共25系和2个专修科。而1926年湖南大学建校时,法科(含政经和法律两专业,分别有学生52人和38人)加上预科生,有176人。可见,第一,大革命后期撤销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伤了一些元气;第二,1930年初,湖大定下“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程度提高了,比湖南法专时期政治系招生数减少了。另外,上台后,教育部(特别是由陈立夫控制的时期)强调发展理工科,对文科有意压缩,也是一个原因。

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政治思想史、联邦政治、日俄政治、市政学、市政计划、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外交史、政党论、经济学、簿记学、财政学、官厅会计、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社会学、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和毕业论文。选修课有英国史、文官制度、政治地理、铁路管理、中国财政专题研究、经济地理、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等。这表明其课程及时吸取20年代美国行政管理学改革新精神,确实是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知识,又能结合中国实情,在全国先领。

法律系的课程,集中反映了法学的专精和广博,如1946年设置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保险法、罗马法、海洋法、公司法、强制执行法、犯罪学、法医学等,此外有哲学、论理学、伦理学等。其他还有不少课程与政治系相通。经济系(属法学院)的课程,以1946年为例,独特的是经济史(中国、西洋、思想)、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政策、所得税实务、商法等,其余不少课程与前两系相通。

由此可见,当时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这三个系(到1940年还增添了工商管理系)都发挥作用,各有其独当一面的针对性,联合起来又有其互补性。

事实上,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也是由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课程系列这几大块构成的。中国当代在这方面堪称权威的中山大学(拥有“中国MPA之父”夏书章)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南京大学的“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也

都是优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联合(这与西方现代将其两分有区别),同时又着力加强管理学的比重。湖南大学历史上与它们的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北伐时期广东的中山大学向外省发展为好几所分校,今天的南京大学(解放前为中央大学)就曾叫第四中山大学(原址在东南大学),长沙也有中山大学分校,1928年并入湖南大学,此前湖南大学法商二科又并入中山大学。至于北京大学源于京师大学堂,湖南大学则源于省城大学堂,省城模仿京师办学,这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学部即教育部明确作了规定)。另外,当年称“政治”系而不称“行政管理”系,是因为孙中山反复宣称“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含有管理之义在那时是广为人知的。

五、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文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算起)湖南高等学府的行政管理学教育成效卓著,启动的时间也最早,因为魏源与林则徐同样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郭嵩焘是第一任驻外公使,梁启超、黄遵宪都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范源濂、胡子清(湖南法政专门学校主持人)等人是最早留日已经间接学到德国行政学(是美国现代行政管理学的来源)的代表,湖南留日、留法、留俄的人数在全国居最前列,大多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得力的执行者,等等。当前中山大学宣称其行政管理学科“源于1906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引者按:孙中山1925年初逝世,该校改名中山大学)将其并入,使之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政治学系”(引自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MPA教育中心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心成员王乐夫教授2001年7月答人民网记者问)。这与本文所述湖南法专和湖南大学的先后关系何其相似!何况,如本文所指,时务学堂更早在1898年就已经开设了“公法学”专业,可以说真正走在全国最前列!

现在,全国拥有行政管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共22所,即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京行政学院、吉大、东北大、南京大、复旦、上海师大、武大、华中师大、中南财大、郑大、厦大、浙大、中山大、深圳大、川大、西北大、公安大学。而博士点只有3家,即人大、复旦、中山大学。

从这里看到,只有几所原来的理工科大学跻身上述行列,捷足先登。而象湖南大学这样的原(机械工业部)部属大学,一般已发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前者在湖大已达到博士后流动站层次,且MBA排名列前十几位,并首批开办EMBA高层次教育;湖大北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的加盟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又有新的整合,近年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创立了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也增强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力量,南校区前进学院近六年来办过多批全国、本省的行政干部培训班。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当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硕士点和MPA的培养资格的获取上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按:在本文撰写和审校的一年期间,2003年3月26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已正式挂牌,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下设三系一所,聘请夏书章先生任高级顾问,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王邦佐教授出任院长。30名专职教师中已有3位博士生导师,20余位正副教授,将迅速跻身全国重要培养基地之林。这可以告慰前人,并成为本文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何长胜.湖南大学校史(上册)[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2].[M].:,2000:92-112.

[3]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60.

湖北课改篇4

[论文摘要]根据《湖南大学校史》运用现代行政管理学的观点,参照当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加以勾稽整理,论证近代湖南大学(及其前身)在行政管理学教育方面启动最早,领导有方,师资优秀,课程新颖,成绩突出,曾长期居于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先进行列。对于以理工科占很大比重的原各部委所属院校,如何利用近二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多学科资源发展行政管理学,本文也发表了意见。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从隋朝算起,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经验,臻于完备,以致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文官制所参考。中国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当然也围绕科举制展开,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官学体系,即国子监和府州县学。宋元以来的书院,到清代也日益官学化。19世纪湖南行政人才辈出,他们基本上都在岳麓、城南等书院接受过科举考试前的培训(含自修和相互切磋)。这是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渊源。

一、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时务学堂的“公法”和“掌故”专门学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戊戌变法失败,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尽管仍然分科教学,但其内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次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学部,实施“壬寅~癸卯”学制,即“钦定”和“奏定”《学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积极执行,将岳麓书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学堂)和求实书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学堂, 1903年3月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在1903年冬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学堂第一届学生有60%选送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学骨干;然后是高等学堂时期,先办预科(相当于高中), 1908年秋才办正科(本科),该年只招文科生, 1909年开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义,长沙首先响应,文科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文科的预科即加习法学、理财学(经济学),到本科阶段更加突出政法专业特色。从培养行政官员的角度考察,时务学堂学生除杀身成仁的众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担任过政府或公共机构的都督、督军、教育总长、工商部总长、全国商会会长、陆军部次长等多种职务,可见效果显著。至于湖南高等学堂培养的学生,则有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陆军部司长、国民党会计部长、铨叙部副部长、监察院监察使、省教育司长、教育会长、财政部次长、法制局参事、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

二、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湖南法政学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养的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是法政学校(堂)毕业,这反映了科举制瓦解前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转而想从新式学堂获得做官的资格,因之法政学校(堂)门庭若市,它们是湖南大学法科(内含政治学)的前身。由课吏馆到湖南仕学馆(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设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学堂“官校”(1908~1910),这是一支。另一方面,还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学堂“绅校”(1908~1910)。这两校合并为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学校,这是第二支。还有第三支,称景贤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学校。第一、第二法政学校在1913年再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又吸收进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学校(1911~1914)。这样组成的“湖南法专”就一直办到1926年,终于与“湖南工专”、“湖南商专”合并组成湖南大学(参见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图)。这些法政学校的课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大致分为中外文、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农工商业政策等,必修选修共44门之多。

湖南法专培养的学生,有任内务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检会副书记、中国银行总经理、轻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湖南省主席、内政部长、长沙市长、美国国会国务顾问、美国安理会顾问委员等职务的多位人物。而上述各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如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即校长)、时务学堂校长熊希龄(进士,任至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中文总教习梁启超(举人,官至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以及黄遵宪、谭嗣同、唐才常等多位政界名人。湖南高等学堂的校长,有汪贻书知府、彭绍宗户部主事、程颂万校长等多人。教师有王正廷(北京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南京政府驻美大使)等著名人士。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及其前身各校)的教师可说集中了湖南早年留学日、英、美学习政治法律经济三科的俊才。首先是几位校领导,如胡子清任财政部佥事、省府审计主委,黄右昌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等,个个学有专工,行政也有实绩。教员中也人才济济,如李六如(明治大学政经系,任至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中共党组书记),以及后来任湖南大学校长的任凯南(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和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宣传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等。 

三、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各科精英毕集

湖南大学时期的校长,如李待琛(哈佛冶金博士,任至兵工署副署长)、胡元亻炎(黄兴推荐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未就)、曹典球(省教育厅长、代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胡庶华(留德冶金博士,中国工程学会会长)、黄士衡(省教育厅长)、皮宗石(北大图书馆长,武大法学院长)和李毓尧(省建设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可说人人都是行政管理专家。

湖大政治系(属文学院或法学院,含兼课)的重要教师有凌舒谟(中国大学法学院长)、余楠秋(复旦大学文学院长)、陈嘉勋(湖大代校长,交通大学训导长)、黄子通(台湾“考选部”部长)、朱剑农(湖大财经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萧杰五(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拥有留学美欧日学历,都对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到解放前夕,湖南大学这些学科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些系培养的著名学生,有甘泗淇(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小舟(毛泽东秘书,省委书记)、刘彬(部长,两弹功臣)、熊清泉(省委书记、省长)、刘正(省长、省政协主席)、王向天(副省长)等。相对于同期部省级干部,他们这种专业性学历是较为突出的。

四、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

如上所论,老湖南大学时期(1926~1952)的行政管理学科,主要由政治系承担,这是完全符合国际上这门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而法律系、经济系、教育系、商学院等也有相关的课程共同加以支撑。这个学科最初叫法科;1927年初北伐军抵长沙,国共两党依照广州办法,在湖南大学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招原湖南工、商、法专毕业生250人予以培训; 4月,省政府下令湖大改为工科大学,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不久发生“马日事变”,湖大停办;1928年恢复,将长沙中山大学(分校)并入,设文、理、工三科,文科一开始就有政治系和经济系,有时又合为政治经济系。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政治系历届毕业生人数如下:

合计约220余人,在各系中排第6位(前5位依次是经济系、机械系、土木系、电机系、矿冶系),第7位是法律系,它在1941年才恢复,但到1949年已毕业169人。1949年全校共25系和2个专修科。而1926年湖南大学建校时,法科(含政经和法律两专业,分别有学生52人和38人)加上预科生,有176人。可见,第一,大革命后期撤销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伤了一些元气;第二, 1930年初,湖大定下“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程度提高了,比湖南法专时期政治系招生数减少了。另外,国民党上台后,教育部(特别是由陈立夫控制的时期)强调发展理工科,对文科有意压缩,也是一个原因。

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政治思想史、联邦政治、日俄政治、市政学、市政计划、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外交史、政党论、经济学、簿记学、财政学、官厅会计、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社会学、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和毕业论文。选修课有英国宪政史、文官制度、政治地理、铁路管理、中国财政专题研究、经济地理、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等。这表明其课程及时吸取20年代美国行政管理学改革新精神,确实是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知识,又能结合中国实情,在全国先领风骚。

法律系的课程,集中反映了法学的专精和广博,如1946年设置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保险法、罗马法、海洋法、公司法、强制执行法、犯罪学、法医学等,此外有哲学、论理学、伦理学等。其他还有不少课程与政治系相通。经济系(属法学院)的课程,以1946年为例,独特的是经济史(中国、西洋、思想)、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政策、所得税实务、商法等,其余不少课程与前两系相通。

由此可见,当时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这三个系(到1940年还增添了工商管理系)都发挥作用,各有其独当一面的针对性,联合起来又有其互补性。

事实上,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也是由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课程系列这几大块构成的。中国当代在这方面堪称权威的中山大学(拥有“中国mpa之父”夏书章)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南京大学的“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也都是优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联合(这与西方现代将其两分有区别),同时又着力加强管理学的比重。湖南大学历史上与它们的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北伐时期广东的中山大学向外省发展为好几所分校,今天的南京大学(解放前为中央大学)就曾叫第四中山大学(原址在东南大学),长沙也有中山大学分校, 1928年并入湖南大学,此前湖南大学法商二科又并入中山大学。至于北京大学源于京师大学堂,湖南大学则源于省城大学堂,省城模仿京师办学,这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学部即教育部明确作了规定)。另外,当年称“政治”系而不称“行政管理”系,是因为孙中山反复宣称“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含有管理之义在那时是广为人知的。 

五、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文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算起)湖南高等学府的行政管理学教育成效卓著,启动的时间也最早,因为魏源与林则徐同样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郭嵩焘是第一任驻外公使,梁启超、黄遵宪都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范源濂、胡子清(湖南法政专门学校主持人)等人是最早留日已经间接学到德国行政学(是美国现代行政管理学的来源)的代表,湖南留日、留法、留俄的人数在全国居最前列,大多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得力的执行者,等等。当前中山大学宣称其行政管理学科“源于1906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引者按:孙中山1925年初逝世,该校改名中山大学)将其并入,使之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政治学系”(引自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mpa教育中心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心成员王乐夫教授2001年7月答人民网记者问)。这与本文所述湖南法专和湖南大学的先后关系何其相似!何况,如本文所指,时务学堂更早在1898年就已经开设了“公法学”专业,可以说真正走在全国最前列!

现在,全国拥有行政管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共22所,即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京行政学院、吉大、东北大、南京大、复旦、上海师大、武大、华中师大、中南财大、郑大、厦大、浙大、中山大、深圳大、川大、西北大、公安大学。而博士点只有3家,即人大、复旦、中山大学。

从这里看到,只有几所原来的理工科大学跻身上述行列,捷足先登。而象湖南大学这样的原(机械工业部)部属大学,一般已发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前者在湖大已达到博士后流动站层次,且mba排名列前十几位,并首批开办emba高层次教育;湖大北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的加盟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又有新的整合,近年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创立了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也增强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力量,南校区前进学院近六年来办过多批全国、本省的行政干部培训班。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当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硕士点和mpa的培养资格的获取上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按:在本文撰写和审校的一年期间,2003年3月26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已正式挂牌,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下设三系一所,聘请夏书章先生任高级顾问,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王邦佐教授出任院长。30名专职教师中已有3位博士生导师, 20余位正副教授,将迅速跻身全国重要培养基地之林。这可以告慰前人,并成为本文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何长胜.湖南大学校史(上册) [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2].[m].:, 2000: 92-112.

[3]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26-60.

湖北课改篇5

着眼公安发展,积极打造警务人才的培养基地

21世纪世界扁平化发展的大趋势,使得现代警务也在向高度国际化、数字化、科技化的急速改变,传统的警务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成几何倍增长,对公安工作和公安教育尤其公安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005年元月,湖北省委组织部一纸调令,湖北省公安厅副厅长赵志飞同志调任湖北警官学院担任党委书记。这位已有30年警龄的“老警察”,上任伊始就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公安实战部门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到任后的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他明确提出:警官学院要姓“警”。警官学院的名称本身已经决定了它在办学上的特色。根据这一特色,学院上下应统一以警务需求为导向的警察教育理念。主动贴近公安一线,瞄准公安需求,依托公安发展,支撑公安实战。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突出公安行业特点,要把湖北警官学院建成为“警务人才培养基地、警察实战训练基地、警学理论研究基地、警用科技开发基地、警务化管理示范基地”。如今,12年过去了,硕果已挂满枝头。

“及时转、必须转、尽快转”,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一班人已形成了共识,他们积极按照“面向实战、贴近实际、务求实用”的办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了教学针对性。

学院党委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三加强一确保”的教改措施,即加强公安业务主干课,加强警事技能课,加强法律课,确保“两课”教学课时,将公安专业课程体系从传统的三模块模式改为四模块模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实战实习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警察临战学四个品牌专业建设,通过教学调研和对国内外警察实战教育的研究,创建了跨专业的《警察临战学》新学科;《预审学》课程也被评为2006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另外学校非常重视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目前,学院正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大练兵”活动,通过学习,苦练基本功,打牢基础,通过观摩、交流、比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与此同时,为确保质量,办好在职民警培训班,学院组织每期参训学员评教活动,激励任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主动适应公安实战需要,强调在教学中要紧密贴近公安实战,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与讨论、现场观摩、模拟指挥、实战训练等,提高培训质量。通过一系列基础建设,提高学院教学、科研和在职民警培训能力,为公安实战部门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支撑公安实战,建成警用科技的实验基地

“到一线找课题、同一线做课题、回一线检验课题”,这是湖北警官学院的科研工作思路。依据这个思路,他们积极优化科研团队,整合科研人才资源,强化交叉学科研究,形成特色、创造优势,加大对部级、省部级课题的组织申报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学院对以前分散的科研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警用科技实验中心,并于2006年积极促成了著名美籍华人、刑事鉴识科学家李昌钰博士应聘该院实验中心名誉主任和终身客座教授,在学院成立“李昌钰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网罗了全省乃至省外的刑事技术精英,建立了工程师人才库。在李博士多次来学院讲学授技和远程通讯指导下,工作室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开发完成三项刑事技术科研成果。2007年,又申报并获批准一项公安部重点攻关项目和三项公安部应用创新项目,科研成果正在陆续应用于基层办案。依托“李昌钰工作室”,学院还成立了“湖北三真司法鉴定所”,拓展科技服务范围,将服务、办案和教学科研融为一体,提高为实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仅2007年,学院就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成功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项,麦永浩博士的“计算机取证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实现了学院多年来部级项目立项零的突破。“刑事技术实训中心”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依托警史钩沉,打造警学理论的研究基地

总书记在2007年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

湖北警官学院着力打造“警察史研究”这个品牌,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警察史研究在我国基本上是一个盲区,该院认为:开展警史研究,可以纪录传承警察历史,总结警察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当代警治建设提供借鉴,为各个公安应用科学提供史学理论和史料支持,促进公安院校相关课程和师资的提高,为警察大学生了解学习警察历史开辟第二课堂。成立中国警察史研究所的提议得到了学院党委和院学术委员会的批准,短短两年,警史研究所就搜集了一批珍稀文物,撰写一批研究文章,创办并出版了我国第一家以警察史为研究对象的刊物《警史钩沉》期刊,召开了两次学术会议,举办了“鄂港警察藏品联展”、“全国部分地区警察史藏品展”。“湖北警察史陈列馆”已建成并开始布展,《湖北警察史》专著和《全国部分省市警史藏品图集》已出版发行。中国警史学术研究带动一批教师进行相关学术研究,一批警学研究成果也应运而生。

彰显校园特点,营造警察文化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大学生能否成才与其所处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北警官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从“以人为本”为核心内涵,引申出“立身做人、乐于服从、服务大众”为核心的“人、从、众”文化理念。“人”―立身做人,是对师生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从”―乐于服从,是对师生员工职业纪律要求;“众”―服务大众,是对师生员工的从警宗旨要求。他们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大特色、高品位、多亮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抽象的理念形象化,严肃的说教生动化,春风细雨,润物无声,使“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校训深植于师生员工心田。

根据公安警察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定要求,院党委把“立身做人、乐于服从、服务大众”为核心的“人、从、众”校园文化理念逐渐延伸,开展了校徽、校歌、校训的征集,并安装楼名、楼层、门牌等各种导向标牌,完成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及教室、教休室等场所的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统一了校园标识,营造了现代人文氛围。

学生第二课堂丰富多彩。为提高学生素质,学院在学生中开展 “六个一”活动。读书、演讲、书法、摄影、绘画、球类比赛等文体活动接连不断,“侦查学社”、“治安学坛”、“法学社”等社团组织十分活跃,纪念“一二・九”、评选“警院之星”校园歌手、 “扬长征精神,挑战新极限”趣味竞赛等各类活动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

湖北课改篇6

【各专业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安排】

湖北十堰2019年10月份考试时间为10月19日-20日。因湖北省自学考试专业课改调整,分原计划专业考试课程安排和新课改专业考试安排,详见表一至表六。

湖北十堰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统考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

【考试组织工作】

考试工作在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市(州、林区)教育考试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考点设在市(州、林区)政府所在地。

湖北课改篇7

论文摘要: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在扩大,但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湖北高等林业教育要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以重点建设一所林业特色明显的高等院校为目标,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倾斜,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思想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实质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现代林业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统一,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建设现代林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必然选择。在建设现代林业的进程中,高等林业教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建设湖北现代林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林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湖北高等林业教育正是为湖北建设现代林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的基地。

1湖北林业教育发展简史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湖北虽然没有省属林业高等院校,但林业中等学校却有6所,分别是:湖北省林业学校、咸宁林业学校、黄冈林业学校、宜昌林业学校、恩施林业学校、湖北省林业技工学校。这些林业中等学校大都开办有林业、经济林、木材加工、森林保护、园林等专业,且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稳定。这些学校中,以湖北省林业学校最为优秀。湖北省林业学校,1952年建校,被誉为湖北林业的“黄埔军校”,它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为湖北林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以后,随着高校合并(一些中等专业学校也合并组建高校)和其他一些原因,上述6所林业学校中,只有2所湖北省林业局直属学校(湖北省林业学校、湖北省林业技工学校)得以保留,其他4所市州学校皆并人其他高校或撤销。湖北省林业学校得以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易名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生态学院);湖北省林业技工学校也更名为湖北省园林工程学校。上述学校合并或升格后,开始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一些市场热门专业,林业特色逐渐丧失。

2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现状

如果不计算部属院校,目前湖北独立承担林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只有一所,即生态学院。虽然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和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办了相同和类似专业,一些学校开办了园林类、生物类专业,但从其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来看,都不是以林业类专业为主体,不能成为承担湖北林业教育发展任务的主力军。生态学院目前开办有20个专业,林业类专业有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园艺技术(花卉栽培方向)、木材加工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森林生态旅游等。全院目前在校学生人数4 578人,林业类专业学生数2 545人,超过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专职教师120人,承担林业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55人,接近专任教师总数的一半。虽然如此,该院在林业类各专业的发展上并不平衡。园林技术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发展很快,目前在校生人数接近200。人,传统的林业技术专业陷人了尴尬的境地。从2002年该院升格为高职高专起计算,连续3届招收了林业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但由于招生情况并不理想,从2004年起停招3a,直到2008年又恢复招生,但招生情况更加糟糕。木材加工技术专业的情况比之更甚,从2002—2008年基本停招,从全省的范围看也是如此。

以上情况表明:随着高校扩招,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在扩大,但专业结构布局极不合理,一些林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停办或萎缩。作为湖北高等林业教育主体的生态学院,林业特色明显,但与现代林业建设密切相关的林业技术专业的发展却停滞不前,这种现状很难适应新时期湖北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这不能不引起林业部门、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注意。

3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现状分析

虽然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在扩大,然而在湖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湖北高等林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在湖北高等林业教育发展规模方面,不能只关注其规模的大小,还应清楚地认识到,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规模和专业结构布局应满足湖北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与湖北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3. 1林业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林业教育发展

虽然自教育改革以来,湖北对高等林业教育的投人逐年增加,但如果从横向比较,即与其他学科教育比较来看,则是逐年降低的,这就拉大了湖北高等林业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差别。林业教育投人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延缓了林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阻碍了教学设备的更新,阻碍了教学手段的创新,最终也影响了湖北林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林业部门所属院校与省教育厅直属的高等院校相比,获得的教育经费支持相差很大。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教育系统直属院校招生可以获得教育补贴,其标准是本科生每人补贴3 700元,专科生每人补贴3 200元,而作为部门办学则无法获得此补贴的支持。以生态学院为例,该院行政上直属湖北省林业局,其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4 000元,以此计算:其每年的学费收人仅仅只能维持学院上下基本运行费用,巨大的资金缺口对学院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3. 2林业类学生招生与就业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但考生的专业选择自主度扩大,考生普遍不愿进人林业院校尤其是林业类专业学习。高等林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林业类专业毕业生工作艰苦、条件差、待遇低、择偶难和子女就业难等状况,都使“招生难与就业难”一直成为困扰高等林业院校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改革现行的招生与就业办法,高等林业院校“招生难与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3. 3林业教育与林业行业的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不适应林业发展的要求

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林业发展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推动林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总方向。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思维的影响,湖北高等林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林业专业人才还是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陈旧,实践技能薄弱,社会交际能力不强,职业道德水准不高等。

4与湖北现代林业建设相适应的高等林业教育发展之路

4. 1以重点建设一所林业特色明显的高等院校为目标

要建设湖北现代林业,落实科教兴林的发展战略,就必须以科技、教育为先导,以人才作保证,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林业教育。因此,发展湖北高等林业教育,也是湖北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湖北应以重点建设一所林业特色明显的高等院校为目标,同时积极支持与鼓励其他高等院校开办林业类专业,加强这些学校的林业类专业建设,才能实现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现状,努力把生态学院打造成湖北林业人才的摇篮,是湖北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4. 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湖北林业高等教育投入

湖北林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靠资金投人。林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高投人、周期长、产出慢,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生态建设服务,因此,决定了林业的发展光靠林业部门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依靠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要筹措大量的社会资金和财政资金,用于生态学院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林业科研项目的投人等。只有使林业类专业,尤其是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条件不落后于其他专业,才能解决招生难和教师流失等诸多问题。因此,应该创新林业教育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建设适合于湖北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制度和方法。

4. 3加强政策倾抖,对就读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实行政策优惠,对毕业后在基层从事林业工作的毕业生实行政策扶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7年12月31日)中指出:支持高等学校设置和强化农林水类专业。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在高等学校农林水类专业就读的学生给予倾斜,对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农林水专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政策,对农林水类专业学生给予倾斜。基于这一指示精神,湖北教育部门和林业部门应对报考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在录取分数、学费、奖学金等一系列政策方面实行优惠,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就读林业类专业。在林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可以采取多项切实可行的灵活措施,如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定向分配、委托培养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等方式。

4. 4深化林业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阁

湖北高等林业教育要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必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首要任务。林业教育应由传统的单纯的专业技术知识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加强人才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科技素质教育、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树立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性的观念,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特点。使林业大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水平。

4. 4. 1确立培养目标

林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地域性,因此,高等林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针对性。湖北林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林业专门技能的人才。通过培养大批林业专门人才,促进湖北林业产业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湖北现代林业建设。

4. 4. 2制定培养方案

林业教育的发展应与国家建设现代林业的进程同步,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应立足湖北,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紧扣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围绕湖北现代林业建设现状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效性要强,针对性要突出。

4. 4. 3加强实践教学

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过硬基本功的掌握。

4. 4. 4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网络、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尤其是专业课,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实际内容引进课堂,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深化林业类专业教学改革,是林业类专业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的根本措施之一。只有学生在学校学有所成,能够适应现代林业科学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为湖北林业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当然,深化林业类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政府和生态学院投人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实验仪器和设备,兴建实习场地和实训基地,添置教学设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指导,使教学能更好地为林业生产实践服务。

4. 5通过政策扶持,加强生态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在林业现代化的征途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林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是从数量上,更应该是从质量上得到加强。为了提高和完善生态学院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应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通过增加学习经历的多样性,丰富专任教师的知识背景。其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规范其教学过程,提高其教学水平。政府和高校要为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青年教师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科研能力。此外,生态学院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1项重要内容。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爱岗、敬业、育人、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之树立创新、进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等。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人,在科研立项、成果认定、职称评定、师资培训、工资福利等方面适当向生态学院的教师倾斜,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使他们扎根林业教育事业,为湖北林业教育的繁荣发展多做贡献。

4. 6加强政策宣传,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其中有高校扩招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原因,但和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差和就业观念也不无关系。当代大学生基本是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且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下成长,很少与社会直接接触,在家庭受到父母呵护,尤其是在城市中长大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早已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求名、求富动机的驱使下,他们理想化成分居多,很少从实际出发,固执地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自居,而且对自我认识不够,认为“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很苛刻,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成为“白领阶层”拿高薪,而对人才缺乏的基层单位和艰苦行业则不屑一顾。基于这样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学生不愿选择就读林业类专业就不足为怪了,虽然林业基层单位迫切需要林业专业人才,国家生态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宣传和政策导向,学生的就业心理短期内恐怕不会得到改变。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在择业时,大学生要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克服依赖心理,面向基层、调整期望值,发挥专业所长,主动适应社会、正确认识自我的观念。在正确择业观指导下进行职业选择和就业活动,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加强树立艰苦创业思想的教育,艰苦才能创业,奋斗才能成才。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要面向基层,要符合社会需要,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教育大学生只要深人基层,扎实工作,就会大有作为。

5结语

湖北课改篇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07-1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普通本科学校的转型,明确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在湖北,顺势改革,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抢抓改革先机,代表一部分地方三本院校的态度,一位高校负责人透露,“改革抓得好的话,或有政策优惠”。

“今年起,学校更名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宣传部部长唐军国介绍。

唐军国介绍称,今年起淘汰掉英语翻译、计算机、数控机床三个就业形势不好、师资也欠缺的专业,增加了优势专业珠宝宝石及材料工艺系等。学校业已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定位广泛宣传。

类似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省有独立院校32所,在校生24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20%左右。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为民办本科院校成为趋势。很多教育界人士指出职业教育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方向。

尽管教育部进行了好的制度设计,但是此次改革到底是干嘛的?改革是否意味着本科变专科?基层很难一时间适应这场变革。这恐怕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议题,也在各地高校间以及网络上引发“某二本或三本要改专科”的传言风波。

“职业技术型大学是一种本科教育改革,不是把本科降为专科,而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在微博上反复声明。5月中旬,湖北经济学院关于院校转型的讨论在全校师生中持续发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王硕(化名)表示,湖经职改的讨论引发谣言四起,传言湖经将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担心“红本本进,绿本本出”。

“引起热议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研究职业教育的天津大学博士后付卫东分析称,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部分地方高校,担心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后,发展会受到限制。

湖北省教育系统一位官员表示:“什么是职业教育?对于教育系统人士、校长、院长、老师或者学生和家长,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他表示,现在关键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人单位对其定位,比如说政府或企业招人、评职称等。

安徽启动“工学一体”人才培养制度新模式试点

新华网 2014-07-14

招工即招生、工作即学习;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为解决“企业招工难、缺人才”和“学生就业难却不愿当技术工人”的矛盾,安徽日前启动“工学一体”人才培养制度新模式,力图打破结构性就业失衡。

当前,一方面企业招工难、留工难,尤其是招收合格的技术工人更难;另一方面,大批青年学生面临“就业难”却不愿从事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原因是认为“当工人”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潜力不大。

作为人才大省和新兴工业省份,安徽省近年来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安徽省人社厅、教育厅、财政厅于日前联合出台政策,从今年起启动“工学一体”试点工作,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招工即招生、工作即学习”,即职业院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将企业一线青年职工招收为学生,开展以提升技能、培养高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二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即企业将职业院校新招收的学生录用为准员工,企业和院校共同制定招生章程、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业务骨干为目标的职业教育。

据介绍,为支持“工学一体”试点工作开展,安徽将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工学一体”学员进行补助。学员毕业后与合作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给予企业和院校1500元一次性补助,学员所学专业为安徽紧缺专业工种的,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教师课酬怎能“厚此薄彼”?

中国教育报 2014-07-03

近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份湖南省邵阳市的读者来信。信中说,近日了解到,某职校在计算教师课酬时,存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不同标准,专业课按职称确定课时酬金标准,文化课不分职称,只有一个标准,政治课按文化课对待。

具体来说,专业课的课时酬金标准,正高职称(教授)为60元,副高职称(副教授)为50元,中级职称(讲师)为40元;而文化课的课时酬金,包括政治课在内,不分职称,一律为25元。

笔者认为,如此计算课时费,伤害了文化课教师的积极性,只会人为制造教师之间的不平等。专业课虽然重要,是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但是,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就要求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而担此重任的文化课教师,特别是政治课教师,理应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上一篇:先帝天马范文 下一篇:关于清明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