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建筑业2013工作要点

时间:2022-08-15 01:39:12

地方建筑业2013工作要点

一、建设“建筑强县”,增创产业结构优势

增强土建项目横向配套施工能力,加快发展重心向经济效益较好的设备安装、钢结构、环保、园林、防腐工程等专业延伸,培植壮大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化施工企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产业。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机遇,加快建筑业企业与交通、电力、水利等企业的兼并整合或强强联合,加强在公路、隧道、机场、码头等工程项目中的合作,积极参与承建国家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项目。

二、建设“建筑强县”,增创企业品牌优势

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引导企业认真研判经济形势、产业导向和市场走向,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企业发展潜力和动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导支持实力强、人才多、品牌好的企业,通过改组、联合、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发展一批资质等级高、资产规模大、发展活力强的建筑企业集团。放大企业品牌优势。品牌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把每一项工程都作为打造企业品牌、提升整体实力的平台和载体,以创建“鲁班奖”、国优工程奖为目标,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力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项目在更高层次上“创优夺佳”,进一步提升“建筑之乡”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建设“建筑强县”,增创市场拓展优势

发展新兴市场板块。积极参与天津滨海新区、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区建设,开拓以西安为中心的陕甘宁地区及内蒙古等西北市场,争取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大发展,逐步扩大外省新兴市场规模。拓展境外市场板块。加强对境外市场的研究,通过与国际知名承包商、大型央企合作或独立承包工程等方式,积极参与境外市场施工,提高境外市场规模和效益。

四、建设“建筑强县”,增创人才、科技优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企业内部分配向高级管理层、一线项目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倾斜,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实践中干等方式,重点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以及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出更多的专利、工法、标准和专有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和机械化施工水平,提升建设工程科技含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重点发展建筑智能化、电子工程、信息系统集成等高科技、高附加值、市场需求量大的产业。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建设“建筑强县”,增创建筑工业化优势

引导支持建筑企业更新观念、创新思路,运用先进实用技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整个产业链条,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和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集成化水平。大力推广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房屋建造模式,推广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钢结构、轻钢结构等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减少现场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材料采购、成本核算、现场监管等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带动建筑工业化发展。

六、建设“建筑强县”,增创企业管理优势

创新管理体制。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全面建立劳动、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机制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创新管理方式。推进管理结构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实行企业本部、分公司和项目部三级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加强项目资金预算、成本核算和竣工结算等财务管理,降低工程成本。落实安全生产和农民工权益维护主体责任。各企业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员工的生命、对承担的责任要心存敬畏,对所有事故隐患要“零容忍”。要建立施工现场和建筑市场联动监管机制,健全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认真落实安全监督检查制度,依靠科技和投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确保建工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要认真落实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相关制度,规范劳务用工方式,突出抓好工资支付监管,严肃查处恶意欠薪等行为。

上一篇:论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必要性及政策调整 下一篇:浅谈我国信息社会学形成及发展趋势